潛在的大規模熱錢撤出,會不會沖擊中國金融體系,甚至帶來中國經濟的危機性調整?但愿這不會成為現實。
中國央行主管的學術出版物《金融研究》2007年9月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出現2000億美元以上的外資集體撤離我國,那也就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上突然出現了1.5萬億元的資本品供給,這就會大幅壓低資本品價格,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就會出現災難。
1.5萬億元分別相當于2007年我國廣義貨幣M2和狹義貨幣M1平均月度增幅的3.1和6.8倍。也就是說,如果有2000億美元的外資撤出,中國的金融體系穩定就會受到影響。
而潛在熱錢流出規模如果是1萬億美元、2萬億美元或者更高的話,中國經濟金融體系的穩定就更需要考量。熱錢撤退意味著外資將大量拋售、套現手中的人民幣資產,股市及房市還可能進一步下跌,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沖擊甚至將會是危機性的。
熱錢對中國金融穩定的沖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上分析的對市場的拋壓;二是中國央行的外匯資源能夠承受得住巨大規模的外匯兌換?
截止2008年9月,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但這1.9萬億美元并不是現金,而是投資在了海外金融市場。
熱錢撤出的邏輯是,國內本幣形式存在的熱錢通過銀行體系,最終和中央銀行結匯。央行需要變賣外匯資產,形成外匯現金,應付結匯需求。如果大規模結匯涌現,當期是凈結匯(外匯流入的結匯大于外匯流出的購匯),中央銀行就需要變賣已有頭寸的外匯投資。
基于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系統(TIC)定期公布的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國證券的資料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可以觀察到在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中,中長期國債約占50%,中長期機構債約占35%,股權、企業債與短期債券約占15%。大致推測可以發行,截至2008年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國債約為6200億美元,美國機構債約為4300億美元(包括兩房債券),兩者合計為1.05萬億美元。此外還有其他的一些股票資產、歐元資產、日元資產等等。
然而在當前的金融危機之下,如果中國央行現在或未來一年變現外匯資產,將面臨不可避免的巨額損失。由于這幾年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由美元來應付市場的購匯需求,巨額的匯兌損失也不可避免。
正如中國央行沈陽分行行長盛松成所指出的,資本外流將導致中國外匯儲備的真實損失。
如果熱錢資金撤出的規模更大,央行外匯儲備在國際市場拋售美元外匯儲備不僅會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巨大影響,也會進一步壓低美元資產,給中國央行帶來更大的損失。
而目前,韓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等眾多央行正面臨這樣的窘境。根據路透社的數據統計,除中國外的亞洲國家,2008年9月份外匯儲備銳減203.3億美元。亞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儲備均有所減少,馬來西亞的外匯儲備減少129億美元,成為外匯儲備縮減最多的國家,韓國和印度分別減少35.3億美元和34.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