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人們對SNS標準競爭的理解仍然偏窄,表現為重技術標準,輕經濟標準和社會標準的傾向。在SNS發展之初,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現在成為互聯網又一熱點。
據說在一次籌資午宴上,有人問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副總統競選伙伴挑選得怎么樣了,麥凱恩開玩笑地說:“你知道,這基本上就是Google一下的事。”這可說是SNS最近的一次“高級別應用”。
SNS的歷史
SNS如果要按它直譯的意思“社會網絡服務”來說,歷史應該相當悠久。
1872年美國畫家JOHN GAST畫過一幅叫做《美國的進步》(American Progress)的油畫,畫的是自由女神帶領美國人民進行西部開發。畫面正中穿著古希臘式松散時裝的女神,看起來象是個電話接線員。因為她一手牽著電話線,電話線后面至少還接著十公里以上的電線桿子;一手抱著本書,有好事者用放大鏡對準書名,看出上面寫的是“美國人文明進化的證據”。畫面上明顯可以看出西部開發者形成一個個社會網絡群組的情景。可見,基于電話的SNS,在美國西部大開發時期就開始發揮作用。
據著名經濟史學家錢德勒考證,“美國人已經為進入信息時代準備了300多年”,“北美人早在17世紀就可認為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而在18世紀晚期經歷了這一高速公路的交通擁塞”。從《美國的進步》中的交通擁擠狀況看,此言不虛。
在美國人還沒有文明開化前的2000多年前,孔子與墨子圍繞SNS標準,曾發生過一場著名的爭論。
孔子主張“愛有等差”,意思是社會網絡應根據人們關系的親疏,來劃分遠近。如果按此標準,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有悖常理。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社會網絡應由身邊的小圈,往天下的大圈,由里向外推導。如果連身邊之人都不愛,如何愛天下之人呢?
墨子主張“愛無等差”,意思是社會網絡中的各個節點,應當是等距離的,沒有親疏之分。按這個邏輯,范跑跑顯然是不合SNS標準的。大震臨頭,不僅沒有做到兼愛,等差也沒做好,起碼先救誰后救誰的順序大可推敲。
隨著互聯網出現,社會網絡的技術基礎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六度空間理論流行起來。人們通過網絡,可以在六重關系內,找到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80后“泡”與“被泡”遂成了SNS的最佳實踐。當然,如果SNS僅限于“泡”與“被泡”,它還形成不了什么大氣候,問題在于SNS還有更大的前景。
SNS為誰而火
去年10月24日,微軟用2.4億美元收購了社交網站Facebook 1.6%的股份,為還沒有上市的Facebook估出150億美元的高價。Google雖然在競購中失利,但與MySpace的靠近,使他反而取得一種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
微軟與Google對SNS的高度重視和投入,反映出SNS的商業價值正越來越得到主流的認同。
MySpace、Facebook在國內也引來無數模仿者。有人把國內的SNS分為泛SNS、線索型SNS和主題型SNS三大類。其中泛SNS包括51.com、360圈等。線索型SNS實際是“關系”型SNS,典型代表就是校內、海內、同樓等。主題型SNS典型代表如寶寶樹(育嬰)、佳緣、百合(婚戀)等。
有意思的是,最早做SNS的陳一舟,轉了一圈,又回到SNS。他2000年創辦校園社區網站Chinaren,后來以3300萬美元價格出售給搜狐。現在又按“中國Facebook”模式辦起了校內網。
SNS火起來是有道理的。互聯網是技術網絡,SNS是社會網絡。信息革命從技術網絡發展到社會網絡,是一個必然趨勢。
然而,從SNS發展的具體路徑來說,在美國成功的經驗,在中國不一定能復制;反之也是這樣。Second Life在美國很火,而他的中國模仿者,卻達不到同樣的水平;雅虎在美國很成功,但到了中國卻連走麥城。
我認為其中原因,與網民的文化素質不同有關。中國的網民,更喜歡低技術門檻的人際交往方式;而美國的網民,更喜歡高技術門檻的人際交往方式。如果是通過喝酒聯絡感情,許多沒什么文化的人,可以克服對酒精的不適,學會這一套;但如果要讓他們通過高科技來做同樣的事情,他們就會望而卻步。
這就導致像短信這種低技術門檻的社會網絡形式,在中國大行其道。而Second Life這種三維技術的社會網絡形式,難以普及。
了解了這個大背景,我們才談得上對于SNS競爭形勢的把握。SNS的競爭,看來比搜索引擎的競爭,在形式上高級一些。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在競爭之初,已從簡單的產品競爭、技術競爭,隱隱約約發展為標準競爭。如果SNS的標準競爭真的形成,SNS產業會比搜索引擎產業更有出息。因為后者至今仍沒有擺脫戰略失敗(指像電子郵件那樣淪為超級應用)的危險。
當前,人們對SNS標準競爭的理解仍然偏窄,表現為重技術標準,輕經濟標準和社會標準的傾向。這在SNS發展之初,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我們力圖跳出這種局限,以技術標準的觀察為基礎,向更深領域思考。
SNS標準的技術層面之爭:Google借長尾發力
對SNS來說,MySpace、Facebook層面的爭斗,只不過是產品層面之爭。真正的戰斗將發生在標準層面。產品競爭的意義,相當于門店之爭;標準競爭的意義,相當于爭奪商業街。取得標準優勢,相當于把自己的商業街變成了王府井,街上的門店自然雞犬升天;反之,標準被否定,這條“街”就會蕭條下去,門店再大也會關張。反過來說,只有商業街招商招得多,吸引力大,這條街最后才保得住;否則,沒人在這條街上開店,這個街就會衰落。
目前SNS技術標準上發生的故事,正是這樣展開的。這有點讓人想起當年微軟與蘋果公司在個人電腦上的爭斗。所不同的是,當年蘋果根本沒意識到標準的重要性,陷入街、店合一的超級大店思路難以自拔。而今天SNS爭斗的主角微軟與Google,都有明確的標準制勝意識。這樣一來,微軟的形勢就要比當年艱難得多。
微軟不久前宣布開放 Windows Live Contact API,并且與多方主流社會化網絡合作。在這里,API相當于招商機制,主流SNS相當于店主微軟希望逐步實現將這些SNS店主,招到自己這條街上。具體來說,就是將SNS中的聯系人同步到 Windows Live Contact 管理組件中,或者方便從SNS平臺找到 Windows Live Contact 中的聯系人。微軟特別為此推出了一個網站,用于導入聯系人并且邀請他們使用相關的服務。微軟的戰略目標,是以他們的服務平臺(王府井大街),使用戶可以一站式管理自己的聯系人。微軟目前“招商”的重點,是Facebook、Bebo、LinkedIn、hi5、Tagged。雅虎則是一個不確定因素。人們較多關注微軟購并雅虎搜索引擎及其廣告的可能,但我個人認為,微軟購并雅虎SNS部分,拖它進入Windows Live Contact API,對Google打擊更為實質。
Google針鋒相對提出基于SNS開源應用的OpenSocial規范(據悉Facebook也正實施一項開放源碼計劃)。OpenSocial得到了Myspace和雅虎的支持。5月12日,Google公布了一款預覽版Google Friend Connect。該服務可以使任何網站特別是非社交網絡站點具備社交功能。Google的一名技術主管David Glazer表示,GoogleFriend Connect旨在幫助“長尾”站點提供社交功能。抓非社交網絡的SNS功能,是一種反彈琵琶的做法,屬于長尾戰略。
“長尾”一直是微軟的戰略軟肋,我觀察到微軟一進入這個區間就走麥城。微軟要揚長避短,必須發揮主流盟友(與長尾相反的“短頭”)的優勢。下一步的熱鬧,將集中在一個看點上:到底微軟通過規模優勢獲得的利潤大,還是Google通過范圍優勢獲得的利潤大?我覺得天時對Google稍顯有利。
此外的SNS標準還包括OpenID、OAuth,以及其它廠商提供的數據訪問API。國內SNS網站也有意推出類似OpenSocial的工具,在各SNS網站中實現共享。能否成氣候有待觀察。
SNS標準的經濟層面之爭:阿里巴巴會不會成為最大SNS?
從經濟角度看,SNS的價值在于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另一個名稱,就是社會網絡。也就是SNS中的那個SN。當SNS的技術標準之爭顯性的時候,一個看不見的戰線正在形成之中,這就是經濟層面的SNS標準之爭。阿里巴巴的誠信通、支付寶,正在為電子商務中的SNS確立標準。
社會資本有一個奇妙的性質,使它看起來好象專門是為網絡而存在的,因此成為網絡經濟獨特的資本品種。這就是:這種資本,越共享,越增值。它與梅特卡夫法則(網絡價值不在節點,而在關系)暗合,而與物質資本專用性相反。
那么,SNS在社會資本意義上的作用,集中在哪個方向呢?
這里有一個人們思維的盲區,就是思考資本的角度。總以為資本的增值方向,一定是由簡入繁,由商品交換進入加工增值。實際上,SNS是反的,是化繁為簡。
以阿里巴巴為例,將社會網絡(SN)作為社會資本來投入,可以簡化中小企業的交易費用。三個小企業通過阿里巴巴一起向銀行申請貸款,互相擔保,形成一種類似連坐的機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銀行單獨面對小企業時的風險和成本。
人們可能習慣于從關系這個角度思考SNS,但從經濟角度,具體來說從資本和制度節省交易費用的角度思考SNS,必須把信任機制建立起來。
作為一種制度創新,SNS實際創造了一種基于外部性的外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范圍經濟。因此,SNS標準在經濟范疇的爭奪重點,在于信任標準的確定。阿里巴巴正在形成一種基于網商的標準。
對SNS的電子商務應用,可以節省一國GDP的30%(交易費用)。相形之下,拿SNS泡妞,真是大材小用了。
SNS標準的社會層面之爭:拉關系走后門有前途嗎?
最近,一個專門幫助人在網上拉關系的網站,引起了熱議。反對者認為,這是把走后門搬到了網上,會助長官商勾結的腐敗;支持者認為,這不過是提供了一條正常交往的渠道。有記者問我怎么看,我覺得這事兒還真是有點特殊。
拿個實例來說:有人在這個網上征求關系,點名要結識某部公務員。據他說,是因為家住部機關附近,想認識個公務員,好中午進去打乒乓球。反對者說,打乒乓球是假,搞“乒乓外交”是真。說不定是想在這個部辦什么事,找借口套近乎。否則干嘛非得找公務員,找燒鍋爐的,不一樣可以進去打乒乓球嗎?
說拉關系網站可能把官商勾結公開、“公共”化了,這只是一個方面可能;另一個方面的可能是,也為紀檢部門調查官商勾結,提供了一條透明通道。試想,公務員真敢到網上“招標”或“投標”搞腐敗嗎,他不怕找上門來的,是一位偽裝身份的紀檢人員,甚至專門調查腐敗的記者嗎?
依我看,互聯網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以被正面地利用,又可以被負面地利用。泛泛說拉關系網站是好是壞,從技術上是得不出結論的。對一個技術中性的東西,要給出單方面價值評價,本來就不可能。
問題的關鍵在于,要建立SNS的社會信任標準。誰獲得了對這一標準的權力,誰就會獲得對社會網絡的主動權。而社會信任標準的特點,在于通過社會網絡(包括社區、圈子、中介、團體等)內化認同,強化自律。社會資本的增進,必須以良好治理為前提。
回過頭來思考,什么是SNS標準的實質呢?給社會網絡建立標準,實際是在建立人本之本。以人為本,是SNS的出發點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