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在中國推出的中小企業方案需要先解答兩個問題——國內中小企業是否需要商業智能?如何部署?
Business Objects(以下簡稱BO)的雙色LOGO下添加了一行小字—an SAP company,預示著去年年底那場68億美元的并購已經塵埃落定。
中小企業需求
新BO的首次亮相就選擇了中小企業市場作為突破口,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的兩款解決方案——BusinessObjects Edge 3.0和Crystal Reports Server 2008。其中,BusinessObjects Edge 3.0與BO的統一平臺產品XI 3.0的底層架構相同,但擴展性更強,更適合成長中的中小企業。
“BO擁有3萬多個中小型用戶,因此非常清楚中型企業對商務智能的特殊需要。”BO大中華區副總裁兼總經理梅麗莎·萊斯表示:“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增長趨緩的背景下,各種規模的企業在優化績效的同時,也在努力降低IT成本并使IT投資回報最大化。商務智能已成為成功企業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我們今天推出的這一重要工具將為中國的小型和中型公司帶來了更大的便利。”
以往,商業智能主要是專注在那些比較容易獲取的數據,即以流程為核心的結構化信息——存儲在內部數據庫中的數據和文本。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還有更多的業務信息存在于非結構化的數據源中,像客戶呼叫記錄、分析報告等信息都存在于ERP、CRM和財務軟件之中。此外,外部數據也是對企業發展非常有價值的信息,比如市場的整體表現以及競爭對手的表現等。
因此,企業越來越多需要一種統一的商業職能平臺來挖掘、分析和利用所有這些信息。“今天的BI必須能夠做到將各類信息整合在一起。”BO大中華區銷售咨詢顧問總監黃子英表示。
“今年早些時候推出的BusinessObjects XI 3.0不但可以對企業運營中核心的結構化數據進行訪問和分析,還可以把在非結構化數據源中的信息整合到商業智能和企業決策之中,如Web和電子郵件等信息。”黃子英介紹說,“并且,在這個單一的商業智能平臺上,還能夠給用戶提供通用的服務內容,如信息管理、元數據管理、安全性和審核等。”
此外,在這個統一的商業智能平臺上,BO為用戶提供了優化企業業務應用的功能擴展。“功能績效優化應用是對統一商業智能平臺的一種延展,其可以幫助用戶實現對ERP、CRM、財務等其他業務應用的很好把握。” 梅麗莎·萊斯強調說,我們不但充分利用和支持SAP的產品,也能夠很好地支持甲骨文以及其他廠商的業務應用系統。
而BusinessObjects XI 3.0在產品上的更新主要包括:Crystal Reports 2008實現了更大的互動性,能夠很好地將BI與業務流程整合在一起;Web Intelligence可以針對SAP和非SAP環境進行查詢、報表和分析,并為用戶提供網上網下的訪問功能;Xcelsius 2008是可以用鼠標點擊的數據可視化工具;BI Widgets將個性化的指標直接放在了桌面系統中,使其能夠監控主要績效指標,同時訪問最新的信息內容;Voyager是專門服務于財務和業務分析人員的OLAP數據挖掘工具;Mobile實現了遠程訪問,用戶只要點擊某個無線設備就可以獲得想要的BI報表、指標和實時的數據;Live Office讓新的數據在Microsoft Office Word文件、Excel電子表格以及PowerPoint演示文件中得到了更簡便的嵌入和更新。
導入難題

商業智能一般被視為大型企業在實現全面信息化后,才逐步導入的決策解決方案,因此應用情況較好的也多為信息化程度高的大型行業,如金融、電信等領域。
就像很多人擔心的那樣,在中小企業推廣商業智能確實還存在著很多困難和瓶頸,信息化建設程度還相對較低是不爭的事實,想僅靠那些只有報表的小企業來推進商業智能的發展顯然是不夠的,而更重要的是,中小企業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預算較少,這是它們所面臨的實際情況。
不過,現在中小企業越來越注重自身的發展,ERP等系統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已經意識到了商業智能的重要性。而正是由于中小企業受到資金的限制,又有上面所提到的這些困難,所以對于中小企業商業智能來說,價格、易用性以及產品的集成性等都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因素。
自2007年發布算起,BusinessObjects Edge在全球范圍已有800多家用戶。專門針對中型公司的BusinessObjects Edge 3.0產品在性價比上提供了經濟適用的解決方案,幫助業務人員更有效的提高效率,滿足中型企業對于關鍵業務的商務智能需求,如即席報表查詢與分析、儀表盤和可視化功能,以及數據質量和數據整合等。
“中型市場中的用戶需要具有創新性、完整性及經濟型的商務智能解決方案。”Gartner咨詢公司研究副總裁Robert Anderson表示:“幫助小型及中型機構部署商務智能、提升投入產出比(ROI)而獲得最后成功。”
商業智能的關鍵是將企業的系統數據,例如從ERP、SCM、CRM提取出有用的部份并進行整理,然后將數據合并到數據倉儲或是數據超市中,最后透過商業智能工具開發,得到企業數據分析的一個全視圖。簡而言之,商業智能是幫助企業從既有數據中,解讀出自身體質優劣的情況,讓企業主裁奪是否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或規劃新的營運方針。由此可知,企業導入商業智慧的門坎,并不在于規模大小,而是在于企業內部數據來源與整合難易度;因此,數據量相對較小,反而是中小企業導入商業智能較易成功的契機。
就產品面而言,企業會因產業、文化的不同,在導入過程中會產生修改的需求,因此BI工具產品必須要有足夠的功能與彈性,才能因應客戶多樣的需求。再者,不管是精簡的商業智能版本或是模塊導入的版本,對于企業而言都還是有日后升級的顧慮,因此若有一次到位的完整版本其實是根本解決的辦法。
導入商業智能的原始用意,是要提升公司的效率并減輕IT人員的負擔,但BI產品的設計若不是由一個核心所開發出來,而是經由并購或是組合不同產品而成的話,反而會增加應用與維護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