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我們這個行當中最杰出的頭腦毀于風投、透支、妄想和殘暴,他們拖著自己走過帕羅奧多的卡布奇諾大街,他們尋找著共同分擔權益、股票期權,他們在四通八達的IP空間和無限膨脹的寬帶連接下用HTML為電子商務寶藏寫著代碼……”這是10年前,一個前美國硅谷知名程序員在一篇文章中模仿艾倫’金斯堡(AllenGinsberg)寫下的。
之后的10年里,《互聯網周刊》見證了太多的血脈賁張,同時也見證了太多的榮辱興衰。今天,我反倒悲觀的發現一小部分中國互聯網企業家在融了資、上了市、開上了游艇、住進了洋房之后,他們的臉上仍然掛滿了疲倦和惶惑,他們的眼神依舊折射著焦躁和粗暴。究竟是憑借什么才能打造出一個真正基業長青的世界級互聯網企業?這始終是我思考的問題。
術。毋庸置疑,現如今科技早已是地球上的第一生產力,互聯網的每次商業革命也都是由技術觸發并推進的。但,單單技術本身并不意味著什么,更和財富和成功扯不上任何直接關系。關鍵在于技術是不是“有用的”,由于篇幅,這里我就不舉例論證了。當然,我這里講的術也并不僅僅是技術本身,我把它歸納為:技術、戰術、方法。一套有用的技術,一套能把它的潛能發揮出來的戰術,再加上一套能把它商業化的方法,Google的“術”堪稱完美。
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寫著這樣一段話:“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就決定了人的本質,形成了人的社會屬性?!睘榱四軌蚋玫纳?,當然由每個人組成的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公司、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忽視他們所處的環境、背景和關系網。一個能夠始終有“審時度勢”的智慧和警覺,然后更要有能夠抓住時機“順勢而為”的力量和速度的企業家才有最終“造勢”并形成強大競爭力的機會。
道?!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幾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這樣寫到。我在這里當然不會談也不敢談做人的智慧和萬物的道理,我要講的東西可以簡單歸納為大家早已都耳熟能詳甚至都已經把你耳皮磨破的理念、文化和價值觀,相信對于這一點一定有無數的管理學家或是人事經理都能夠娓娓道來,更會講的頭頭是道,我就不累述了,我只想推薦的是關于高盛的《LONG-TERM GREEDY》和德魯克的管理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人。歷史早已證明:發明家和企業家是人類文明前進的核心動力之一,偉大的發明家能夠創造出改善人類生存狀況的產品或技術,偉大的企業家則能夠將這個產品或技術最大限度的向大眾普及。10年來,我們《互聯網周刊》始終和構成中國互聯網生態主體的企業家、從業者和網民站在一起,并始終為這個群體的利益和權利發出我們的聲音,我們始終認為這就是我們最大的責任。10年了,我們一同走過。10年了,我們從未孤獨。本月23、24日,北京大學百年講堂,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