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呈現了一個超越時空的紫禁城,也給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提供了新思路。
可以把太和殿拿起來旋轉,可以感受幾百年前的皇宮內院生活,可以領略文物典籍的歷史知識,IBM和故宮博物院聯手呈現了一個虛擬紫禁城。
虛擬紫禁城
提到虛擬世界,很多人會想到“第二人生”的場景。與“第二人生”游戲性質的社區相比,虛擬紫禁城有很多不同。
首先,這是一個近乎完整的紫禁城。虛擬紫禁城包括46個高精度的完全建模的古代建筑,20個高精的大型文物。負責此項目的負責人在談及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時說,“為了再現故宮原貌,我們的工作人員在先期勘察階段非常仔細,如果有哪塊磚石在現實中是破損的,在我們虛擬的紫禁城里也是破損的”。
在現實中,游客游覽故宮往往只有時間感受建筑物的雄偉神秘,相關歷史文物、文化典籍的解釋則稀釋在匆匆的行程中。虛擬紫禁城在這方面對現實世界做了彌補。在這個“紫禁城”里,游客可以欣賞中國古代書畫、陶瓷等數以萬計的文物珍藏:在游覽過程中,可以點擊相關景點、物品,與之相關的資料就可以呈現出來。
IBM基于游戲引擎公司GarageGames的Torque引擎,將SOA運用到引擎改良上。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功能特征,比如像可以引導的游客線路,大規模的同時在線的用戶數等,來完成一個虛擬環境的構造。與“第二人生”類似,虛擬紫禁城平臺上游客可以相互交流,當以公子、公主、太監、格格等不同身份登錄到這個系統中時,游客可以看到其他進去的用戶。
web 2.0身影
與我們熟知的博客、社區等Web2.0形式不同,近年來,IBM逐漸將Web2.0觸角伸向企業應用的核心領域,而虛擬紫禁城項目的階段成果又表示,IBM將web2.0在文化教育領域逐漸拓展。
IBM的新策略正是將風靡普通消費領域的Web 2.0的社交服務帶入企業、文化教育等重頭領域。這些Web2.0功能包括:社區、線上書簽、電子檔案和博客等,而這些功能在虛擬紫禁城等數字文化遺產中都有不同體現。
文化遺產的第二生命
“什么是文化?”John Tolva,這個具有信息設計與技術、英國文學兩種碩士學位的IBM文化戰略和文化項目高級項目經理問道。在他看來,文物或者文化遺產本身當然是文化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當時人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發生,更是文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這也是虛擬紫禁城所體現的一個主旨:四個仿真的宮廷生活場景,充斥整個虛擬世界的文化遺產知識。
十多年來,IBM創建了一系列文化遺產項目,包括“梵蒂岡圖書館”、“圣母憐子像”、“冬宮”、“永恒的埃及”和“美國非洲裔歷史與文化國家博物館”等。在IBM看來,虛擬紫禁城并不是單純的“第二人生”的故宮版本,作為對中國最大的標志性文化遺產的虛擬,故宮的虛擬化更具有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涵義。虛擬世界的交互性使歷史知識可以更簡便的傳遞,成為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而這種做法對于我國駁雜、分散的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