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墓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盜墓高潮。有關史書上有記載的被盜名墓就有晉靈公墓、齊景公墓、管仲墓、吳王闔閭墓、魏襄王墓、魏安麓王墓、魏哀王墓、趙簡子墓等。
據現代考古調查所知,新中國成立前,春秋戰國墓葬非正式發掘或被盜掘的有三處:
一是1923年河南新鄭農民打井時發現的鄭公墓,出土了一批重要青銅器。
二是洛陽金村周王墓,1928年夏天,天降大雨,墓坑下陷。有一盜墓賊借住在一個瓜棚內觀風避雨,正值夜半,忽聞野外有切塌擠壓聲
于是披上蓑衣,冒雨前往察看,未多久,即借著雷電的閃亮看清了眼前坍塌的大墓,盜墓賊復回瓜棚睡覺。待次日東方欲曉,風住雨停時,盜墓賊便找了鐵鍬等物對著墓坑挖掘起來,不到一個時辰便輕而易舉地進入墓室,內藏的精美文物被洗劫一空。
更為不幸的是,這批文物于民國戰亂中幾乎全部流淌到海外,中國本土學者很難一窺真顏,只能到海外特別足美國各大博物館一睹風采。
三是著名的楚幽王墓連續三次被盜掘。
李三孤堆墓
1933年安徽壽縣暴發大饑荒,一時間,人相食,死者相望,餓孵遍地。該縣朱家集附近的地主、豪紳眼看社會秩序已失,天下大亂,便乘機糾集一批流氓地痞,在光天化日之下盜掘了當地叫做李三孤堆的一座占墓,正在盜徒們揮汗如雨地大肆盜掘之時,有恪守社會正義者,瞪著被餓得發綠的眼睛,兩腿打晃,一步三搖地來到縣衙報案,并通電全國報館。事發后,報紙競相披載,全國震動,國民黨地方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壓力,立即出動警力進行偵辦,所涉罪犯多數被抓獲,盜掘文物大部分被繳獲,送至省文物部門收藏(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1935年,當地一些不法之徒,趁新一輪兵荒馬亂之機,再次對這座劫后殘存的墓葬進行盜掘,掘出文物數百件,全部被歹徒瓜分,未久即失散,大多數被外國人弄出境外。
1938年,桂系軍閥、國民黨第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駐守壽縣之時,偶聞李三孤堆古墓未被全部盜空,大量珍寶尚在墓穴深處,賊心頓起。經過密謀,仿照十年前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率部盜掘清東陵的詭計,以軍事演習和剿匪為名,由交際科長鄧峙率領三個運輸連的兵力,浩浩蕩蕩地開赴朱家集古墓現場,明火執仗地公開進行盜掘。
李品仙所劫得的墓中文物,大部分通過上海碼頭秘密運往香港銷贓,后來這批文物全部失散,下落不明。當時只有一件青銅大鼎(高1.13米,口徑O.87米,重400多公斤),因重量超群,當地的盜墓賊無力弄出坑外,因而兩次盜掘均未損毫發。后來安徽省博物館將其收藏,并陳列展出。1958年9月17日,毛澤東視察安徽省博物館時,曾專門參觀了這件大鼎,并說過“這么大一件鼎,能煮一頭?!钡脑?,專門在大鼎前留影。
戰國大型墓
屬于戰國階段的大型墓葬主要有三處。
一處是河南輝縣固圍村的魏君墓。固圍村大墓共有三座,一字排開,旁邊還有兩座陪葬墓,墓地均于1929年被盜墓賊侵擾。1937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進行過發掘,因抗戰爆發未能完成、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再度進入墓區進行勘察,發現墓葬封土之上有建筑遺跡,臺基、柱礎、散水及筒瓦、板瓦、瓦當等皆可辨識。
經發掘得知,每座墓均為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墓室遭盜墓賊劫掠,墓槨已腐,人骨尚存,只殘存一點零星的銅器和陶器研究者根據九件一組的陶鼎,推斷墓主為諸侯一級的人物,應是魏王德陵墓。此種論斷逃到了一些學者的反對,認為此地距魏王國都城大梁較遠,魏王不會遠離都城葬到這里。此墓墓主問題遂成為一樁懸案。
第二處是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從已發掘的兩座墓葬看,亦為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墓上的建筑和固圍村大墓相仿,墓室全部被盜墓賊洗劫,只留下一塊名為“兆域圖”的陵墓設計圖,可能是盜掘時認為無用。另外,墓中發現盜墓賊使用的工具,其中鐵鏟7件,鐵鋤2件,均出自盜洞中。在墓主人的棺槨旁則發現鐵斧5件。從遺棄的工具推斷,當為一個較大盜墓團伙所為,或許是兵匪所盜也未可知。所幸的是,還有一間槨室旁側的兩個單獨的器物坑沒有被盜,從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隨葬器物。
第三處是河南淮陽的楚頃襄王墓,經發掘得知,墓為“中”字形,北去40多米還有一座一邊有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其墓規模更加宏大,據推測可能是頃襄王之母懷王夫人墓。兩座墓葬皆為夯土板筑的臺階一級一級內收,兩墓的兩邊均有大型車馬坑。發掘時考古人員發現有不止一個盜澗從封土深入地下,直至穿透墓室。
待發掘到底部時,方知墓內銅禮器等珍貴器物被盜一空,只出土一些陶器等殘物。好在頃襄王墓的車馬坑尚未被盜掘,發掘所得隨葬車23輛,泥馬20多匹。而懷王夫人墓的車馬坑,則出土了隨葬車8輛,泥馬24匹,狗2只,另外還有一些精制的車馬飾。
(摘自《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