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名句”,是指那些廣泛流傳的詩文、格言、警句等;所謂“名篇”,是指在人們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為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篇目。“名句名篇”是我國優秀文學作品的精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句名篇”,是語文《教學大綱》中所說的“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加深學生的文學修養、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必由之路。2008年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對名句名篇的考查要求是“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側重于“常見”,側重于“考查我國古代詩文中的名句名篇”,“考查的范圍以中學學習過的為主”。在高考試題中,其形式通常是給出一個名句,要求寫出其上句或下句。有的省把文學常識也列入了考試范圍,文學常識的考查范圍為課本的基本篇目(篇名、作家、國別、朝代)和單元中提到的基本文學知識。
A.2008年高考文學常識、名句名篇命題特點分析
一、分值情況
浙江卷為4分,全國卷和遼寧卷各為5分,大多數試卷該題的分值為6分,北京卷為7分,福建卷為8分。試題的數量較多,一空一分,有的試卷所給的為選做題,不僅閱讀的題量增加了,而且也增大了考生的選擇性。
二、考查內容
1.范圍:取材主要來自高中教學要求背誦的篇目,并涉及到初中課本的內容。
由于《考試大綱》將名句名篇的考查范圍明確規定為“以中學學習過的為主”,所以歷年來的高考試卷命題特點和分析基本上還是遵循這個規定的。這里首先需要對“中學學習過的”做一下說明。我們不能僅把中學課本里(包括初中)所謂的“課文”稱之為學過的,還應有其他如課下注釋、課后練習、知識鏈接、書后附錄等內容,凡是進入中學學習范圍的都應當視為“學習過的”。如此看來,高考試卷中考查到的名句名篇真正屬于“課外”的很少,名句名篇的內容基本上詩詞文兼顧,立足課內,和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名句也有所涉及。所以在今年的高考試卷中,上海卷、四川卷等出現了對初中課文要求背誦的篇目的默寫。
2.傾向:名句名篇主要是富有教育意義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抒發愛國情懷、崇高理想的句子,描寫優美意境的句子,反映傳統美德的句子,詩文中的中心句以及較有文采的句子。
3.名句名篇和文學常識結合考查。如重慶卷、天津卷、湖北卷、江西卷等對名句名篇的考查就與課文篇目、作者的識記相結合。
三、考查形式:逐漸向多樣化發展
今年大多數省市命題的主要形式是要求準確填寫原文、原詩句,其題干的表述一般是“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語言表述變得親切
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17)補寫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兩組中只選一組)(5分)
(1)①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批評秦統治者奢侈時寫道:“釘頭磷磷,________________,瓦縫參差,________________。”
②李白在《________________》詩中寫道:“西當太白有鳥道,__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壯士死,________________。”
(2)①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寫道:“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②柳永在《》詞中寫道:“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種表述形式顯然是命題者為了擺脫那種干巴巴的一問一答,使題目的形式有所變化,同時也是為了使考生答題時減少心理壓力,放松放松。但事實上,這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考生要做的還是根據已給的上下文(或詩句)來填寫相應的句子。
2.識記、理解合并考查
名句名篇原本主要考查的是識記,現在這種情況已有所改變,近年來的高考試卷常將識記和理解一起考查,有意加大對名句名篇內涵的考查。
如(2008年高考江西卷·15)文學常識與名篇填空。(5題限選4題)(8分)
(1)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雜劇和________________,其中元雜劇代表作《西廂記》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2)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陳情表》)
(3)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淵明《歸園田居》)
(4)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寫聞笛而生鄉思之情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姜夔在《揚州慢》中寫揚州昔日繁華的長街,如今全是蕎麥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近知識比較考查
命題者不再單獨考查某一位作家的某一篇作品,而是把同一作家相近的作品或不同作家的有關聯的作品放在一起考查,這樣難度更大,不僅需要識記、理解,還要求考生能綜合分析。
如(2008年高考湖北卷·15)填空。(6分)
(1)古代詩文有許多抒發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離騷》“唯草木之零落兮,____①____”;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____②____”;杜甫《登岳陽樓》“親朋無一字,____③____”;蘇軾《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____④____”。
(2)《我與地壇》是當代作家____的一篇自傳性散文名作。
(3)巴爾扎克用總標題為《______》的一系列小說,反映了社會劇烈變革時期的法國生活。
B.2009年高考文學常識、名句名篇命題趨勢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2009年高考中名句名篇的考查將會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考查的范圍仍將以課內的名句名篇為主。如中學課本里一直保留的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等作品仍將成為考查的重點。課本里出現過的唐宋詩詞中膾炙人口的名句也仍將成為命題者的首選。在復習時,建議考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課內,課外內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試卷中的題目往往是可供選擇的。
二、考查的重點仍會是一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如上文所述,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杜牧、蘇軾、辛棄疾等作家的作品應當還是出題的重點,因而也應當是復習的重點。當然,要注意熱點和冷點相結合,要求背誦的篇目中在該省市還沒考到的也要引起高度重視。
三、命題的形式仍會是多種題型并存,考查的目的在于檢測考生對名句名篇的識記和理解。因此,在復習時,既要強調記憶,把相關的名句名篇背熟了,寫準了,還要加強理解,真正明白其中的內涵。同時還應注意把一些相近的內容綜合起來復習,這樣才能做到有備而戰,輕松迎考。
四、由于各省市對高考的名句名篇和文學常識的要求不盡相同,因此每個省市都會有一個關于考試的補充說明,那是考生備考的指南。在新的考試補充說明沒出來之前,我們可以2008年的為藍本來落實需要識記的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