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題】
《現代漢語詞典》對“自然”的釋義有:①自然界。②自由發展;不經人力干預。③不勉強;不局促;不呆板……
請以“在自然中生活”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闡釋】
“在自然中生活”,是一個偏正式結構的短語。它既充分體現了現代環保觀念,又有時代意識;既立足于現實,又注重發展。“生活”這個中心詞是我們作文的對象與內容。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在自然中”的“自然”,根據文題中的解釋,我們在行文中可以如此理解與構思:①在優美寧靜的大自然中生活,即與自然和諧相處;②在自由的環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即根據自己的愛好、個性而自由自在地發展;③快樂地、率性地、靈活地生活,即既不受他人的限制,也不受自己某一目標的限制。
以上是對此命題的正面理解。我們說,絕對的自由是沒有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個人的發展也必定要受到家庭、社會的限制。因此,在行文時如何處理好兩者的矛盾就需要做到一分為二來看問題。
【技法指津】
“在自然中生活”,誰“在自然中生活”?整體是人類,個體則可以是你我他,乃至任何一個人。所謂為文之法,我認為首先作者要進入文中去,而不是文外的一個看客:“我”入文中,便于把握文中的脈絡,做到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我”入文中,容易寫出真情實感,做到以情動人;“我”入文中,于文中行走,有利于“人”“文”交融,“人”“文”合一。其次是思維要發散。不能停留在就事論事、就題寫題上;而要圍繞題目,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選取自己感悟最深的一點來行文立意。所謂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文章才能寫得深刻。
【滿分作文一】
在自然中生活 一考生
清晨,微風輕拂,晨光初露,我迎著這和煦的清風開始了一天的晨練。這是我與大自然的又一次親密的接觸。
人類離不開大自然,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大自然提供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大自然提供給人類和煦的陽光,溫暖的春風,美麗的鮮花,秀麗的風光。毛主席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詩人陶淵明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好一派田園風光,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大自然!
同時,人類也是大自然的產物,幾百萬年的進化,幾百萬年的物競天擇,大自然造就并選擇了人類作為萬物之靈。自從人類選擇了智人的進化之路以來,便走上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之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人類將大自然的窮山惡水改造成為了風光旖旎的塞上江南。
人類要學會和大自然的和諧共處。歷史的經驗證明,對大自然過度索取和開發,不愛惜大自然,都必然將遭致大自然的瘋狂報復。愛護大自然其實就是在愛惜我們自己。讓我們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陽光和淡水的過程中努力保護好大自然這個衣食父母吧,還大自然一個藍藍的天——藍藍的天上白云朵朵,美麗的河水泛金波,雄鷹在這里展翅飛過……唯有如此,人類才會永久吟唱著那一首動人的歌啊!
總體說來,大自然對人類是友好無私的,是溫柔體貼的,但偶爾,大自然也會對人類發脾氣:兇猛的洪水,無情的雪災,劇烈的地震有時讓人類防不勝防,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甚至生命的喪失。對這些防不勝防的自然災害,人類要學會坦然面對,鎮靜自若。其實,大自然無情的災害未嘗不是對人類的一種砥礪和磨煉,使得人類能增強自己的應變能力、抗擊打能力,也就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多難興邦,孟子道:“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災難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人類要學會從容應對,眾志成城!
大自然,讓我歡喜讓我憂,給我歡樂給我愁。我愛大自然,總有一天,我們會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親密共存的;總有一天,人類會控制住大自然的暴烈脾氣的!
【滿分作文二】
在自然中生活 一考生
我出生在六月,屋前的荷葉濃綠得化不開,荷花正開得熱鬧。母親隨口就為我取乳名蓮兒。蓮兒的家在鄉下,大自然張開了懷抱,把我抱在懷里。
蓮兒的春天
農家的孩子從小就離不開勞動。當第一聲柳笛吹響,我便和小伙伴們拎著籃子去田野打豬草。風還有些涼意,可草兒明顯青了。我們女孩子最喜歡的是開著小小紫色花朵的二月蘭,嬌小而歡欣地開著。這是大自然在春天送給我們的第一份禮物。關于樸素美的概念,大概就是這時候形成的吧!
蓮兒的夏雨荷
夏天的雨說來就來。在門樓里,看煙霧迷蒙。不久無數的小溪就歡唱著流向池塘。雨過天晴,荷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看一塘的荷花分外嬌艷,荷葉上露珠滾動,清新極了。夜晚,枕蛙聲入眠。唐詩宋詞的意境何須他人憑空道來?大自然教蓮兒作詩。
蓮兒的金秋
金風送爽,處處是甜蜜的氣息。這是農家最繁忙也是最幸福的季節。除了讀書,農家孩子總要幫家里收秋。今天幫父母掰棒子,明天幫二叔割黃豆,傍晚和爺爺一起摘蘋果。天天的勞累使夢都特別香甜。蓮兒在父母的笑紋里讀到了艱辛,也讀到了幸福。“生活就是這樣啊,付出就會有收獲!”蓮兒對著屋前結了蓮蓬的蓮說。
蓮兒的冰河
村前的小溪在冬天結了厚厚的冰,蓮兒總要和小伙伴們去溜冰。穿著媽媽給我做的暖暖的棉鞋,在冰上自由地做各種動作,不比穿溜冰鞋差。笑聲灑在冰上,又反射到空中,傳出好遠,好遠。“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肯快樂。”大自然吻著蓮兒通紅的小臉說。
美好的四季如同美麗的明信片一樣,我就這樣悄悄地長大,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快樂成長,如同門前的蓮綻放著生命的本色。
【滿分作文三】
在自然中生活 一考生
2008年本應該是舉國歡慶的日子,畢竟國人期盼已久且為之努力的奧運會召開在即。然而不幸的是,5月12日,那個在記憶中將永遠成為黑色的日子,在祖國西部一個名叫汶川的縣城竟發生8.0級大地震——舉國悲慟!
災害來臨,整個民族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堅強、團結和凝聚力。這是應當欣慰的,這前所未有的種種力量,告慰逝者,鼓舞生者。然而我們能忘記這一切嗎?年初,我們經歷了冰凍雨雪的侵襲,廣州數十萬人返鄉受阻,全國上億人受災害影響。5月,春光尚未盡退,正是溫暖的日子,大自然卻又以其獨特的方式給我們以重創——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在“5·12”汶川地震中近8萬人喪生,30余萬民眾受傷,影響涉及4000多萬人。
那一刻,大地在震顫,山崩地裂。哭聲、喊聲、呼救聲,遠遠傳來。包括解放軍戰士和武警官兵在內的全國人民,紛紛伸出援手,奔赴災區。此時,人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抗震救災,盡全力營救傷員和被困者。救援力度一再加大,救援工作持續至今。眼見一個個生命獲救,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縱然如此,我想我們不應僅懷著一腔熱血去施救,或是簡單地為逝者禱告,為生者祈福。
我們還需要反思,反思自然界為何頻頻發出警告的信號。我們反思,因為我們一直在自然中生活,這是在都市鋼筋水泥樓和機器轟鳴聲中所萬萬不能忘記的,這同樣也是人類的根本——在自然中生活。
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生活環境淳樸、親近、透明。河中魚蝦競游,山間鳥鳴禽走,四季分明,怡然自得。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那些使人類生活更方便的技術發明,漸漸地將自然界的光彩抹去。忘記了是從哪一天起,山再不見那么蔥郁,水再沒有那么清澈,四季更替的規律被打亂,莫名的災害次第蔓延。
聰明的人啊,你可千萬不要忘了:你生活在自然中,你的擁有是她的給予,你的存在是她的恩惠。你又怎能忘記她的存在,忽略她的警示而變得恣意妄為呢?
頻頻發生的各種災害驚醒我們:在自然中生活,要遵守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張弛之間,對給予我們生存環境的大自然,要加以保護,愛護。唯如此,才能保持我們所擁有的安逸生活,延續至子孫萬代。
我希望有一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我們手握橄欖枝,遙望北斗星,心想陶淵明,且行且珍惜!
【啟示錄】
文一、文二是兩篇較好的有“我”之文: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同時兩文又各具特色:例文一以“我”生活在自然中的種種感受為線索來結構全文,注重自我的內心世界,從自己內心出發來寫自己生活在大自然的種種感受。文章先引用名人詩詞來贊頌美麗的大自然,來表現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愜意的感受,接著寫大自然偶爾也有對人類發脾氣的時候,但大自然的脾氣卻也砥礪和磨煉了人類,使得人類能增強自己的應變能力、抗擊打能力;最后得出結論,點明主旨。文二則直接將鏡頭對準“我”(蓮兒)的春夏秋冬,通過對“我”的四季描述,將“在自然中生活”具體化、形象化。尤其可貴的是,全文以一個孩子的口吻娓娓道來,通過“我”(蓮兒)的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想來結構行文,加上小標題的設置,使得文章層次清晰、自然。在情感的抒發上,文一直抒胸臆,如“大自然,讓我歡喜讓我憂,給我歡樂給我愁。我愛大自然,總有一天,我們會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親密共存的;總有一天,人類會控制住大自然的暴脾氣的”;文二則于文中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情懷。
文三的過人之處體現在構思上面:當一般考生順著題目來寫的時候,本考生則緊扣“熱點”,由2008年的雪災、震災引入,從反面“你不好好地在自然中生活,那么自然就會懲罰你”入筆,意在告訴人們,要想在自然中和諧地生活,就必須“要遵守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張弛之間,對給予我們生存環境的大自然,要加以保護,愛護”。全文立意厚重、深刻,引人警醒,耐人尋味與反思。
不少學生在作文中運用了抗震救災的材料,但跳不出來。例文三則做到了形神統一,實在是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