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解讀】
詩歌閱讀是閱讀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在近幾年的高考中,詩歌的考查通常是以鑒賞古典詩詞的形式出現。但是隨著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考現代文閱讀的考查內容也在不斷更新,詩歌閱讀也納入了高考閱讀的考查范疇。
詩歌是一種抒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或韻律美的語言和以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是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
【閱讀技巧】
1.理清形式,明確類別特點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以現代詩為例,現代詩歌的主流是新詩,也包括現代人寫的舊體詩。新詩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新詩在形式上采用的是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創造出不少樣式、類別不同,形式、風格也不同的詩歌,這是閱讀詩歌時首先要把握的。
2.抓住意象,品讀有的放矢
我們在做詩歌閱讀題時,首先要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因為無論是現代詩還是古詩,詩人往往都借助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就是“象”,而詩人借這些“景”和“物”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如《沁園春·長沙》里的“層林”“漫江”“百舸”等景物均是詩人選取的意象,閱讀詩歌時,只有準確捕捉、感受并理解詩歌中的意象,才能準確把握詩歌豐富的意旨、復雜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品讀詩歌才能有的放矢。
3.體味詩情,把握蘊涵之意
“詩言志”是詩歌表現的主要特點,我們在抓住詩歌意象的同時,也要進一步體悟意象所體現的詩人情感,即所言之“志”。要充分利用已知條件,如作者和背景材料,做到知人論世,在此基礎上初步把握詩歌的風格、情感基調。無論是美景還是哀景,重在體悟景中流露出來的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
4.咀嚼字詞,揣摩語言特色
詩歌的語言特色是形象、凝練,富有表現力。要聯系全詩主旨,反復咀嚼品味,推敲含義深刻、雋永的字詞,理解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要能正確評價一首詩,必須要反復朗誦,反復揣摩,抓住飽含作者深情的詞語來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
5.明辨手法,明確表達效果
表現手法在詩歌中主要是為了使詩人的立場觀點更清晰,抒情更淋漓盡致,如“通過對比的表現手法使之更為突出”,在詩歌鑒賞的題目中關于表現手法的回答有以下步驟:(1)辨別詩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2)結合詩句回答為什么要使用這種表現手法(即作用),(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只要按步驟思考并作答,就能得較高的分數。
6.合理想象,注重知識遷移
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現代詩歌,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尤其是在面對類似的情景時,所用的手法和情感表達上總會有類似之處,因此,在比較閱讀時我們要合理想象,在已知材料的基礎上展開聯想,深入理解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示例解析】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1-5題。
我不知道風
徐志摩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甜美是夢里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黯淡是夢里的光輝。
1.這首詩在語言形式上有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解析:從形式上來看,這是一首現代的自由抒情詩,結構比較工整,突出特點是每節前幾句相同,運用反復的表現手法,有強調作用。可以從節奏、旋律等方面分析。詩共六節,每節的前三句相同,輾轉反復,余音裊裊。這種刻意經營的旋律組合,渲染了詩中“夢”的氛圍,也給吟唱者增添了幾分“夢”意。
2.通讀全詩,你覺得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緒?
解析: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一種既甜美又憂傷的情緒。詩人的情緒可以從“依洄”“迷醉”“甜美”“傷悲”“心碎”“黯淡”等詞語中體現出來,這也是咀嚼詞語,體味詩情的過程。
3.“甜美是夢里的光輝”“黯淡是夢里的光輝”,這兩句與《再別康橋》中的哪種句式比較相像?說說你的理由。
解析:所給詩句運用了比喻方法,從《再別康橋》里很容易看出來。這兩句和“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比較相像。這四個詞語都采用了暗喻的修辭方法,本體都是抽象的情緒——“甜美”“黯淡”“悄悄”“沉默”等,喻體都是具體可感的事物——“夢里的光輝”“別離的笙簫”“今晚的康橋”等。通過對比感受詩境,體現了知識的遷移。
4.對于這首詩的主旨人們說法不同,有人說是寫愛情的,有人說是寫理想的,也有人認為二者都對,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這是一個開放性題目,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依據所掌握的相關材料展開聯想,只要能結合詩的內容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
【強化訓練】
一、閱讀下面詩歌,完成相關習題。
圣者
——悼聞一多先生
唐祁
每一個人死時,決定
一生匆促的行蹤,
有的縮小,灰塵般虛渺……
有的卻在這一秒鐘
從容地爆裂,
世界忽然顯得震動
生疏的因你開始認識;
熟悉的在行列中更熱烈走在一起,
你無言的聲音;張開
一面高空的旗
飄揚在七月的晴空
一個啟示般莊嚴、美麗。
你的靈魂將被無數青年人
歌唱:如一座未來崇高的形象。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一段兩個“有的”寫了兩種人的不同形式的死亡,“縮小”是指生命的自然衰亡,“爆裂”是指生命的突然終結。
B.“生疏的因你開始認識”中的“認識”指的是對生活、生命的一種理解,該句表現的是一種生命意識的覺醒。
C.“一個啟示般莊嚴”一句中的“啟示”是指“你無言的聲音”,“無言的聲音”是說聞一多雖然死了,但他生前說過的話依然在人們的耳邊回響。
D.最后一句用“將”和“未來”說明聞一多不僅會被當時青年歌唱,而且將影響到未來,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一座豐碑。
2.對這首詩的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人由聞一多先生的死,引發對生死觀的嚴肅深沉地思索,首段與臧克家的名詩《有的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B.詩中多處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如“啟示”與“旗”、“靈魂”與“形象”,加深了詩的意蘊,詩句更加含蓄、精致、跌宕生姿。
C.“你無言的聲音張開一面高空的旗”將聽覺形象轉換成視覺形象,運用通感手法表現了聞一多先生偉大的人格力量。
D.這首詩以鮮明生動的形象表現詩人悲憤、沉郁的心情,同時也表現了他對人生追求、人生價值的理性思考。
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相關習題。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1.這首詩描寫了哪些具體形象?作者借此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2.這首詩前后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請從詞語的感情色彩這個角度結合原詩作具體分析。
3.詩人為什么對“遼遠的一角”寄予愛和希望?
三、比較閱讀。
《雨巷》節選
戴望舒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默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代贈
李商隱
樓上黃昏欲望休,
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
同向春風各自愁。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點絳唇·素香丁香
王十朋
落木蕭蕭,
琉璃葉下瓊葩吐。
素香柔樹。
雅稱幽人趣。
無意爭先,
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
結愁千緒。
似憶江南主。
1.丁香花纖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詩人以此立意,寫出不少古今傳誦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詩詞中人們熟知的意象之一。閱讀上面的詩詞,說說“丁香”在這里被賦予了什么含義。
2.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簡述一下在這首詩中作者是如何運用丁香這一意象的。
本期參考答案
《現代文閱讀之詩歌》
一、1.A2.D
二、1.詩中描寫的形象有“殘損的手掌”“廣大的土地”“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等。詩人以“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的形象化思緒,在想象中再現了他的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以及沒有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2.這首詩的前后運用對比手法,從詞語感情色彩上說,前半部分多用消極的、冷色調的詞,如:殘損、徹骨、寂寞、憔悴、陰暗等,極恰當地表達了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無法言表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積極的、暖色調的詞,如: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恒等,有力地表達了詩人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斗爭必勝,解放區是民族復興的所在。3.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為只有那里我們可以不像畜生那樣活,螻蟻那樣死。
三、1.李商隱的《代贈》用“丁香結”也就是丁香的花蕾來象征詩中女子的愁心,詩人用春風反襯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與雨中的惆悵連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征,詩人用迷離的細雨襯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丁香的淡雅、隱忍以及愁緒。總之,雖然寫法不同,但在古典詩詞中,丁香與愁結下了不解之緣。2.《雨巷》的成功,除了聲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個就是化用古典詩歌的意境,選用古典詩歌常用的、已為廣大讀者接受的丁香這一意象來抒寫詩人的愁緒。但詩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所拘束,他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