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題】
請以“人之常情”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主確定文體(詩歌、戲劇除外);②不少于800字。
【寫作闡釋】
200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試題基本上延續(xù)了2007年“有句話常掛嘴邊”的命題風格,生活氣息很濃,貼近考生實際,引導考生對人生、對生活、對社會的關注,意在考查考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并思考生活的能力,給考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空間。這道作文題目看似平常,其實非常細膩,而且也大有寫頭。“人之常情”就是對人與人之間交情的肯定性看法,肯定要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作文題目外延寬泛,所以一定要選一個小的角度才能寫得生動,寫出文采。
【技法指津】
“人之常情”指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從正面立意可以從親情、友情、師生情、面對災難時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之情切入,寫成記敘文、議論文皆可,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真實體驗,切忌杜撰虛假故事;從反面立意,可以對某些“人之常情”進行質(zhì)疑、批判,如有句古語說:“慕富貴者,人之常情也。”這是否是人之常情,就值得商榷。再如,對人對己不同標準,庇護親人不守法律,中庸調(diào)和不講原則,黨同伐異不講公平,畏強欺弱不講道義,自私自利不愿犧牲等均可立意,構思出不錯的主題來。總之,要想拿高分就要想得比別人多、比別人深。
【滿分作文一】
人之常情 一考生
地震后的這些天,我一直被深深地感動著。
地魔發(fā)淫威,天府成地獄。家園被毀,鋼筋水泥吞噬了無數(shù)同胞的生命。看電視報道,看報紙雜志,沉重的心情壓得人難以呼吸;四面八方的眼睛注視著汶川,千萬雙手伸向汶川。聲聲汽笛表達了生者對逝者的哀思。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悲天憫人、扶危濟難,是善良的人們所共有的“人之常情”。
一個姑娘被困在廢墟下,她沒有沮喪,沒有一絲一毫的絕望。她在積蓄足夠的力量,不斷敲打生命的大門。她相信人們一定會來救她,她燦爛的笑容和爽朗的笑聲告訴每一個人:面對無法預知的災難,微笑是最好的自救。
“坦然面對,笑對人生”,樂觀、堅強,是熱愛生命的人們所共有的“人之常情”。
年輕的軍官把失去親人的痛苦,化作與死神賽跑、搶救幸存者的動力。泥濘的山路上,他背著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向安全的港灣停靠。年輕的女警官把嗷嗷待哺的孩子托付給家人,在瓦礫中抱起戰(zhàn)勝了震魔的小生命,甘甜的乳汁讓小生命綻放出天真的笑容。“最美麗的警察”,這是人們給她的最好評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愛幼在特定的背景下閃爍著絢麗的光彩,人性的光芒昭示著最普通而又最偉大的“人之常情”。他只有三歲,在被士兵們高高舉起成為又一個奇跡的時候,他臉上還帶著傷,但他沒有哭,而是一臉鄭重地舉起沉重的右臂,向在場所有的人行了一個不太標準卻很嚴肅的軍禮。“敬禮娃娃”以他弱小的身體掀起了吹遍神州的浪潮。“你們辛苦了!”“謝謝全國人民的支持!”是震區(qū)人民對全國人民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謝。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懷感恩之心,做好自己的事,回報社會,是傳承了幾千年的“人之常情”。
年近古稀的溫總理眼角布滿血絲,嘶啞的聲音傳遞著關愛、傳遞著堅強、傳遞著國家的支援。手傷了,“先給重傷員包扎”;頭上添了根根白發(fā)還徹夜不眠,籌劃的是救災的最佳方法。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心憂天下,恪盡職守,溫總理用自己的言行為天下的為官者詮釋著“官之常情”的理想境界。
我被深深地感動著。感動之余,我多次問自己,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我該用怎樣的筆墨去書寫“人之常情”這沉甸甸的四個字呢?
【滿分作文二】
人之常情 一考生
所謂人之常情,是指人們?nèi)粘P袨榈某B(tài),進而由這些常態(tài)演化出來的規(guī)矩、道德、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對待事情的樸實情感。我們常說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我們也說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人之常情在一定意義上規(guī)范或者說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做人處世如果符合人之常情,往往就易于被人接受和理解,反之,則往往會做出驚世駭俗之事,或者成為世人之笑柄。
近日美國有個叫莎朗·斯通的婦人,大放厥詞,說中國汶川的大地震是中國人的報應。一時間引起了國內(nèi)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人對莎朗·斯通的做法表示遺憾,更多的人對她的行為表示憤怒和譴責。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說過:“中國四川地震,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災難,也是世界人民的災難。”他的話代表的正是人之常情,因為自然災害的確是全人類的災害。莎朗·斯通這種違反人之常情的說法,必然為世界人民所不容。
有這樣一個故事,A國人很喜歡戴帽子,而且A國人也很會制作帽子,鄰近的B國人卻不會做帽子。有一個A國人認為如果能把帽子拿到B國去賣,一定會賺到大價錢。于是,他就販了許多帽子去B國,可是到了B國他卻一頂帽子也沒有賣出去。原來,B國人喜歡斷發(fā)紋飾,B國人沒有戴帽子的風俗。由此可見,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其人之常情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在A國以戴帽為美,戴帽是時尚,是潮流;在B國卻以紋飾為美,不以戴帽子為美。兩個地方的人之常情不同,當然事情的結果也各不相同。
人之常情,體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尊老愛幼、互幫互助、寬容理解、忍耐犧牲等等;比如生氣傷心、沖動易怒、惡語相向、冷嘲熱諷等等。這些都是人之常情。對待家人、親屬、朋友、同事,多從人之常情的角度為基點考慮問題,許多問題就會由復雜變得簡單。當別人對你施加恩惠的時候,常抱感恩之心;當別人對你不公正的時候,常抱正直之心和理解寬容之心。常情之事,以常情之心對之,此常情非彼常情,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要用自己的主觀認識來對待他人,要知道常情也會因人而異。
【滿分作文三】
人之常情 一考生
愛美,是人之常情。
一個小女孩,當有人親昵地撫摸著她的頭夸她“長得真漂亮”時,她會喜不自禁,長時間地依偎在夸她漂亮的那人懷里不舍得離去。這是愛美之心最天真的流露啊!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孩女孩都漸漸注重起自己的發(fā)型、著裝甚至行姿坐態(tài)了。這是懂得了美并刻意追求美的表現(xiàn)。
愛美絕非過錯,但亂美卻難以讓人認可。
中學生里面的一些男同學,學著個別歌星或影視明星的樣子,留了一頭像卷毛羊又像刺猬或者幾近披肩的長發(fā),穿著不男不女的服飾,無論走在校園,還是走在街上,最多有人“贊嘆”他有個性,但絕沒有人敢說他是學生。
女同學更是在發(fā)型和衣著上不惜花大把光陰,今天把頭發(fā)弄成這個形狀,明天又突然變成那個樣子;描眉畫眼,偷偷摸摸地佩戴母親或姐姐的首飾……無論你怎么看,她都像一個流里流氣的社會青年。
這些同學,大多學業(yè)不佳,為什么?因為他們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到了對“美”的研究上,學業(yè)便荒廢了。
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對異性產(chǎn)生好感,甚至愛慕之情,也是人之常情。但有些同學卻不能把持自己,跟隨感覺稀里糊涂就滑出了正常的軌道。所以,聰明的、理智的中學生都懂得,絕不可讓這樣的“人之常情”毀掉自己和他人的錦繡前程。
人像小鳥一樣不愿被關在籠子里,而想要更多的自由,這也是人之常情。
西方一位總是拿“人權”做文章的人曾說,多少年來,為人權而奮斗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們獲得更多的自由——自由地選擇生活方式,自由地享受人生過程。
可是,為什么人世間還要制定并強制遵守“法律法規(guī)”呢?因為自由只能是在一定條條框框約束之下的自由,而絕非危害到你周圍的人的正當利益、傷害到你的親人、朋友的自由。
許多“人之常情”都可以被理解,但卻往往不能全為人們所接受。比如,在你尚未成熟之時,作為你的師長,他們不會任由你“美”得過頭——發(fā)型怪異、低胸露背、佩金戴銀,他們也不會坐視你與異性同學交往過火——形影不離、勾肩搭背、日夜廝守,因為你目前尚是家庭中的純消費者,是學生。你此時應以學業(yè)為重,知榮辱、負責任的師長對你許多“自由”的限制,也是人之常情啊!
【啟示錄】
這三篇作文有著共同的特點:
一是關注社會、關注時代、關注生活。社會、時代、生活是作文素材挖掘不盡的源泉,這三篇作文都將眼光不約而同地投向社會、時代和生活。文一全篇取材于汶川大地震,在社會、時代、生活的“金三角”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支撐點,將“人之常情”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讀后蕩氣回腸。文二首尾都漫談日常生活中的人之常情,讀來親切自然,第二段列舉莎朗·斯通的事例,也體現(xiàn)了時代性和社會性。文三則是實實在在地寫生活,議生活,談論生活中的美,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貼切、吻合。
二是抒寫真情實感。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三篇文章都以真情實感取勝。文一作者深深地為地震中涌現(xiàn)出來的人和事感動,所以情真意切,留下了自己發(fā)自肺腑的感慨。文二無論作者對日常生活的思考和理解,還是對莎朗·斯通事件的評述及《莊子》故事的議論,都是作者的真實感受,毫無虛假和牽強附會的成分。文三有關對“美”的體會和見解,是作者長期真切地體驗和感受生活的結果,這些真情實感都依附于堅實的生活基礎。
由此可見,關注社會、關注時代、關注生活,抒寫真情實感,應是今后高考作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