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國風》160篇,是2500年前15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歌詩。其中《邶風》19篇,是用邶地民間樂調唱的歌詩。日前,中國詩經學會會長夏傳才教授根據歷史地理和考古發掘資料研究,首次考證出這一組詩中,有石家莊地區的古老歌詩,而且是上古人民一支優美的情歌戀詩。
84歲高齡的原河北師范學院教授、博導夏傳才先生,現任中國詩經學會會長,著有《詩經研究史概要》《詩經語言藝術》《思無邪齋詩經論稿》等,在海內外有著廣泛影響。作為《詩經》研究的權威專家,他曾感慨:“近幾十年來,《詩經》研究積累了很多成果,同時也制造了很多誤解,是需要利用新材料新觀念進行綜合辨析的時候了。”
這篇題為《匏有苦葉》的歌詩,描寫一位姑娘。歌詞唱出她的癡情,她的期待。詩分四段,每段四句,原文如下:
艷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有獼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仕。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印涉否。人印涉否,印須我有。
匏,即大葫蘆。苦作枯,葫蘆葉枯,表示已經長成,可以摘下來使用。古人渡河,水淺時趟過去(即“淺則揭”,“揭”音器)。水深時把大葫蘆系在身上,保障泅水不沉(即“深則厲”,厲作動詞)。字詞可參照多種傳本的注釋,從略。錄全文的今譯如下:
葫蘆葉兒黃叉枯,濟水水深已難渡。
水深腰系葫蘆泅,水淺背著趟過河。
濟水茫茫漲滿河,咯咯叫喚野雞婆。
水滿不過半輪高,雞婆直把雞公叫。
雁鳴聲聲喚雁鵝,紅日初升照清波。
小伙若要娶老婆,別等冰封早過河。
船夫吆喝船兒開,別人過河我等待。
別人過河我等待,等我相好過河來。
詩中所說的濟水,據《水經注》引《風俗通》,處于石市贊皇縣之贊皇山,東流入柏鄉縣,俗稱槐河,入寧晉縣之寧晉泊,古屬邶國故地,今屬石家莊地區。因此,這首《瓠有苦葉》是石家莊地區2500年前民間傳唱的歌詩,也是現存的石家莊地區最古老的民歌了。
詩中描寫深秋的清晨,旭日初升,河水蕩漾,一個少女獨自在河邊渡口,聽野雞聲聲求偶的鳴叫,等待她的情人前來。詩以葫蘆葉枯起興,設想水深則厲,水淺則揭,在心里祝福對方,若等到河水冰封,就又錯過一年,寫盡了她的癡情等待。人物心理活動以景物為襯托,很是動人,顯示了古代石家莊人的藝術才能。
《瓠有苦葉》是《邶風》19篇中的一篇,“風”是樂調,其他18篇也是用邶地的樂調唱的歌詩。邶地地域是在殷商的都城朝歌(今河南省北部的淇縣)之北。上世紀初,王國維根據在易縣出土的“北伯鼎”,認為邶(有時簡化作北)最早的地域北達保定地區。因為是孤證,未被學術界普遍接受,現在從《詩經》這一內證來看,殷商“王畿千里”,邶地不會只在朝歌附近一帶,其區域是擴展到河北省南部乃至中部的。
據歷史資料,商朝七次遷都,從亳都北遷,在以朝歌為都前,曾在邢臺地區遷都。據臺西考古發掘出大量殷商文化遺存證明,臺西是殷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太行山東麓的井陘、鹿泉一帶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殷商貴族活動的地區,和現在石家莊地區的區域基本一致。19篇《邶風》歌調都是邶地的地方樂調,也是流傳在包括石家莊在內的邶地的樂歌。
夏傳才教授首次考證出了《詩經》三百篇中有石家莊地區的上古歌詩,這就填補了省會先秦文學史上的一大空白,尤其是確認了邶風中著名的那首《瓠有苦葉》,就誕生于贊皇縣的贊皇山一帶,這個重大研究發現,不僅解決了學術界爭論了二千多年的一樁懸案,更為石家莊本已十分深厚的詩詞傳統重又接續上了最為光輝無比的《詩經》的源頭起點,的確值得自豪。正如夏老在給石家莊市詩詞協會成立大會所寫的賀詞中所說的那樣:“《詩經》中石家莊地區優美的民間歌詩,歌唱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反映了我們的家鄉自古就是詩歌的沃土,當代的石家莊詩人,一定會繼承《詩經》的風雅傳統,推陳出新,創作出更多更好反映我們新時代的詩篇。”
(責編:劉 賢)
鏈接:《詩經·邶風》中還有一首《泉水》與濟河有關
馬志文
近日有幸陪夏傳才教授等學者考察。在《匏》詩的引導下,再談《詩經·邶風》,發現《泉水》一首中亦有情節與濟河有關。原文如下: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懷于衛,靡日不思。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出宿于泲(泲,濟之或體),飲餞于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道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載脂載牽,還車言邁。遄臻于衛,不暇有害。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思項于漕,我心悠悠。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詩中“出宿于泲”,“泲”即發源于贊皇山的濟河,贊皇縣的舊志中即寫為“泲”,目前,流入高邑縣之濟河,高邑仍寫作“泲”。查1915年10月初版1981年12月修正版(辭源)1767頁“泲”注:水名。“泲河”詞名注:水名。即濟水,又名沙河、白漕水。源出河北贊皇縣西南贊皇山,東流入高邑縣,分支入柏鄉縣,注入寧晉縣之寧晉泊。《詩(經)》《邶風》《泉水》“出宿于泲”,即此。泲,濟字或體,《列女傳》《文選》《注》引《詩》并作“濟”。參閱《讀史方輿紀要》十四,《真定府山川》。
詩中的“淇”“衛”在河南朝歌一帶,而濟水在贊皇,這樣就明確地表明了古代邶地的疆域范圍。
《邶風》19篇中,已考證并確認《匏有苦葉》《泉水》與贊皇山、濟河有關,如果深入挖掘、研究,其他篇目未必不出自這一帶。這樣一來,能不能說贊皇不僅是千年古縣、唐相故里,更是《詩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