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汾州鎮還相當落后。因不通公路,現代文明被隔在遠處。別的不說,就說生了病,根本就沒有西藥、打針、輸液這一說。得了病有兩種辦法,一是到十字口南街的向可當那兒拿中藥。他是全汾州最好的中醫,人稱神醫。二是到十字口北街的李昌茂那兒扎銀針,他的銀針享譽遠近,專治疑難雜癥,在百姓中很有口碑,人稱神針。
一個在十字口北街,一個在十字口南街,錯位相對,不過十來步。有人說同行是冤家,兩人還真的沒有來往過。想不到的是,生意好的是李昌茂,因為他不開藥,只扎針,收費就要便宜點。那時的人窮呵,吃飯都成問題,要給藥錢就太難了。
向可當先在這兒開業,他們家是世代行醫,已有了好多代,在汾州鎮很有口碑。當從遠方來的李昌茂在他的對門開針灸房時,向可當心里暗想:“和我搶生意?你也不掂量一下你有幾斤幾兩。說句狠話,要不了3個月,你就給老子乖乖關門。你也不想想,一個外地人,要在盤根錯節的汾州鎮干番事業,有那么容易么?我們李家可是打拼了好多代喲!”
后來看著李昌茂的店前每天人來人往,向可當心里生起股恨來。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個高不到五尺、重不過百斤的干巴男人,像是會法術一樣,一下讓汾州鎮遠近的病人信服了。
但氣歸氣,人家又沒有招你惹你,只好干瞪眼。
第二年春天倒春寒時,向可當突然病倒了。周身時冷時熱,自己給自己開了好多服藥,就是不管事。他的兒子向云飛雖然從小跟著他學醫,算是家傳了,但一樣無能為力。看著父親只有進的氣,沒有出的氣,向云飛心里冷了半截。他按照父親的吩咐,請了除李昌茂之外所有的醫生前來會診。有的說是寒,有的說是熱,有的說是毒,反正各執己見,無法統一。最后,干脆死馬當成活馬醫,每個醫生都開個方子,每個方子吃3服藥,看誰的藥有效。
但事與愿違,向老醫生病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越來越重,病入膏肓,看來不久就要辦后事了。那各路醫生,個個都垂頭喪氣,羞愧萬分。
就在向家一門人心惶惶時,來了個不速之客,不是別人,就是向可當眼中的仇敵李昌茂。
當伙計說李醫生來了,向可當的臉色頓時變成了豬肝色。來看我的笑話么?我家祖傳世代行醫,居然醫不好自己的病。你李昌茂現在來是夜貓子進雞圈——會安什么好心?遂一聲令下:“不見!”
向云飛只好出門來對李昌茂說:“李世伯,家父有沉疴,不方便與你相見,謝謝你的探望。隔日待家父身體康復,再登門致謝。”
李昌茂來不及說一句話,就被人婉拒在門外。
向可當的病仍舊沒有什么好轉。
這天,向云飛說:“爸,我看也沒有什么辦法可行。要不這樣,我們請李世伯來診一次,說不定他有絕世妙方。”
向可當聽兒子這么一說,氣得差點一口氣接不上來。“你,你,你這個不孝之子,怎么想敗壞家傳門風?你給我滾,你不是我的兒子,我不愿看到你!”
向云飛的眼里含著淚水,卻說不出一句話來。
說歸說,兒子還是兒子。那晚子時,向云飛給他老子端去一碗湯藥,向老爺子一喝下就昏了過去。這時,從外面進來一個人,用黑頭巾包著頭,只露出兩只眼睛。但他手中提著的牛皮針灸箱子,卻暴露了他的身份。
來人在向云飛的引導下進了內室,室內只有桐油燈在閃爍。
“李世伯,請!”
來人放下箱子,一陣望聞問切后,長嘆一口氣。
“李世伯,難道家父真的沒有救了么?”
“救倒是有救,只是你們耽擱的時間長了。我現在只有用祖傳秘方,而且老爺子還得受很多的苦。”
向云飛聽了一下子就跪在地上:“李世伯,你救活家父,就是我向家的大恩人,我們將世代不忘。”
“起來起來呵,世侄,我答應了你,就一定會救的。那天我來就是想援手,但老爺子拒絕了。我馬上就進行針灸。你馬上按我的要求辦!”
“李世伯,盡管吩咐。”
“你找人去削柑子樹的樹釘30枚,要1寸長的,樹齡要在10年以上。”
“行!”
“再找白酒兩斤,純稗子的,用瓦罐裝著。再有白炭一盆和火爐一只。白炭必須是純青岡的。”
向家有錢,也有人緣,到天亮時所有的準備工作已完成。
這時,向可當喝了麻醉藥后,還在呼呼大睡。
7根柑針,釘在七竅之處。向云飛用白炭溫熱稗子酒,在向可當周身擦拭。李昌茂吩咐,要不停地擦。
開始,皮膚呈黃色,然后漸漸變紅。接著,向可當的周身發出一種奇怪的惡臭,十分難聞。這惡臭氤氳,像是凝固了一般,老是飄不散。
李昌茂沒有怨言,只是喝了口酒去壓它。
一個時辰過去了,向可當突然睜開眼睛,爬了起來。當他看到只露出雙眼的李昌茂時,大吃一驚:“你是誰?為什么救我?”
這時,向云飛說道:“老爸,他是李世伯,是他救了你!”
“你是李……你……”
李昌茂扯下頭上的罩子,露出了真容。
兩人的手緊緊抱在一起,向可當大為羞愧。
李昌茂道:“老哥哥呵,我用的是祖傳秘方,以前從沒有用過。我父親對我說,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能用這方子。這柑針之法,《醫藥類編》中有記載,但語焉不詳。后人因為銀針的出現,再沒有人去試過。我剛才想好了,萬一我把你醫壞了,肯定走不脫人。一是你的家人不會放過我;二是出于醫生的職業道德,我今后也無臉在江湖上混了。”
李昌茂說得一點不假,他緊張得冒汗,周身早已濕透了。
后來,向家收了李家的孩子做徒弟,李家收了向家的孩子做徒弟,這汾州鎮上李、向兩家世代名醫,至今還在。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