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彥寧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轉錄組學實驗室課題組組長。長期從事帕金森病相關基因以及時間生物學的研究。2002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宣武醫院的研究重點主要是針對老年人群體的神經疾患,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老年癡呆和帕金森病。隨著人類壽命的增加,這兩種疾病越來越威脅著人類的生活質量。如何讓人們在活得有質量的前提下活得更長,成為像蔡彥寧這樣的研究者研究的動力之一。
記者:研究人類的基因變化,聽起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蔡彥寧:是,如果是要全部了解,目前來說還不太可能,我們也只是在做一部分的基礎工作,期待量積累到了一定階段能發生質的變化。比如說我現在研究的方向是帕金森病,主要也是在研究它的病理變化,對已經患病的人并沒有有效的改善方法。我們現在的研究也就是一個量的積累,盡量多地弄懂未知的領域,這對未來就是一筆財富。
記者:最近有什么讓你欣喜的發現嗎?
蔡彥寧:最近我們在做時鐘基因的對比研究,有很大的發現。
記者:“時鐘基因”對老百姓來說很陌生,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
蔡彥寧: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生物體特化形成了生物鐘,來協調各種不同組織、器官24小時的晝夜節律。一方面生物鐘一旦“失靈”,人就會生病;另一方面人一旦生病,生物鐘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生物鐘與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關系受到極大關注。生物鐘“失靈”后,生物節律波動會在幅度、時相、不同參數比例等多個層次發生變化。我們把控制生物鐘的基因稱為時鐘基因。
記者:那么生理功能節律性變化的分子機制又是什么呢?
蔡彥寧:研究表明,所有生理功能的節律性都是受時鐘基因網絡的控制,時鐘基因網絡的存在使得時鐘基因的表達具有晝夜節律性,進而使各種功能基因的表達具有晝夜節律性,最終產生了各種生理功能的晝夜節律性。因此建立各種時鐘基因的分析方法和平臺對于研究生物鐘在生理、病理條件下的變化,探索生物鐘在發病機制中的作用,揭示其潛在的診斷價值都至關重要。
記者:我很好奇的是,一開始你們是怎么想到要從時鐘基因著手研究的?
蔡彥寧:這當然有一個過程,也得益于前人的研究。我們在研究中觀察到帕金森病患者在某些時間里的反應不同于普通人,就想看看控制這些反應的基因是不是有什么不同,結果真的發現了兩個基因發生了變化。
記者:發現時鐘基因變化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蔡彥寧:我們希望能阻止它們的變化,雖然對已經患病的病人沒有作用,可是對有發病征兆和有家族遺傳的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記者:在來你辦公室的路上,看到很多病患,他們的樣子讓人產生一個疑惑:科學的進步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要知道,以前我可不知道人老了有可能會這樣。
蔡彥寧:你這樣的疑惑我很理解,什么事都有兩面性,科學的進步讓人活得更長,這是好事,但這也可能是很多老年疾病以前沒有,而現在出現的原因。我是一個醫生,我只能說我的希望是通過自己以及其他很多研究者的努力,能讓人在最大限度里活得更好。
(責任編輯 郭劍峰)
科技新星計劃
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是由北京市財政經費支持、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實施的科技人才培養計劃,于1993年7月頒布實施。該計劃旨在選拔一批高素質青年科技人才,通過資助其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使其成為能夠擔負科技研究重任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