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介紹
周憲梁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門診部主任、高血壓診治中心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擔任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理事。2008年榮獲人事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白求恩獎章”,2005年被中宣部、中組部評為“時代先鋒”,2007年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首都十大健康衛士、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等。
高血壓病是一種嚴重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常見病,是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俗稱“第一殺手”。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自覺癥狀,容易被人們忽視。因此,高血壓被醫學家形象地稱為“無聲殺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呈持續增加趨勢。
高血壓的重要并發癥腦卒中、心臟病及腎臟病等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致死致殘率高,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但高血壓也是可以控制的疾病,若認識到位,措施得當,不但可以有效降低血壓水平,而且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從而有效保護人民健康,降低疾病負擔,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高血壓病對人體的危害
高血壓對人體危害非常大,不僅直接產生頭疼、頭暈、失眠、煩燥、心悸、胸悶等一系列癥狀,長期下去對心、腦、腎等靶器官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許多高血壓患者死于腦中風、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心腦血管病成為中國人的首位死因,心腦血管病造成的死亡占總死亡的44.4%,高血壓是第一危險因素。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對心臟的影響:導致心臟負擔加重,易引起左心室肥厚、擴大、心力衰竭,嚴重時將導致心肌梗死,危害生命。二是對腦的影響:導致腦動脈硬化,易引起腦卒中。在長期的高血壓作用下,腦部的小動脈會嚴重受損,腦動脈硬化、小動脈管壁發生病變,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容易形成腦血栓。三是對腎的影響:可導致腎動脈硬化,易引起腎萎縮、腎功能不全、尿毒癥。高血壓病人如果不控制血壓,病情持續發展,5~1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可以出現輕、中度腎小動脈硬化。四是對血管的影響:可出現主動脈夾層、破裂等。五是對眼睛的影響:導致眼底動脈硬化、出血。
高血壓治療必須重視的誤區
高血壓的治療貴在控制,實現高血壓的控制貴在堅持,高血壓的非藥物治療是高血壓治療的基礎,只要日常生活中細心注意,將會大大有益于的血壓控制。

目前,高血壓的防治出現一種“三低”現象,即知曉率低:高血壓病人中只有30.2%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治療率低:高血壓病人中只有24.7%進行治療;控制率低:高血壓病人中只有6.1%堅持服藥并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防治高血壓,要注意以下一些誤區:
誤區之一 沒有癥狀不用藥
高血壓病人癥狀的輕重與血壓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壓很高,但其血壓是長期慢性增高,病人已經完全耐受了這種狀況,一般不會有什么癥狀;相反,有些病人血壓短期內快速增高,雖然僅輕度升高,癥狀卻很明顯。這是個體對血壓升高的耐受性問題。另外,有無臟器損害以及臟器官損害程度與血壓高低疊加在一起的綜合因素,也會呈現不同的癥狀。因此,憑自我感覺來估計血壓的高低,往往是錯誤的,也容易延誤治療。正確做法是定期主動測量血壓,每周至少測量兩次。
誤區之二 血壓降低至正常就停藥
病人在應用降血壓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后,血壓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藥;結果在不長時間后血壓又升高,還要再使用藥物降壓,這樣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而且由于血壓較大幅度的波動,將會引起心、腦、腎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如腦出血等。正確的服藥方法是服藥后血壓降至正常,可繼續維持原治療方案,或在醫生的指導下將藥物進行調整,而不應斷然停藥。
誤區之三 根據廣告濫用藥
不按病情遵醫囑服藥,有些病人往往喜歡根據廣告、根據別人,你吃什么藥,他也吃什么藥。這是非常錯誤的,也是非常危險。得了高血壓病必須去醫院就診,由醫生根據病人的病情進行綜合判斷,根據個體化原則選擇用藥。研究表明,人體血壓有節律性的變化,一般在上午和下午有兩次高峰,夜間血壓較白晝低。而高血壓病人往往這種節律消失,血壓變化大,清晨醒后變化最大,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間發生腦卒中。傳統降壓藥多為短效制劑,需每日3次服用,維持作用時間短,無法使24小時的血壓均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目前多主張應用長效降壓藥物。由于高血壓病人個體差異,藥物的選擇應該聽取醫師的建議,不要隨便參照他人的治療方法。
誤區之四 使用保健器材代替吃藥
許多人往往不愿意吃藥,而是愿意用降壓帽子、降壓手表、降壓腰帶等控制自己的血壓。事實上,對高血壓最好的治療方法是認真服藥,這是那些降壓帽子、降壓手表、降壓腰帶等所不能代替的。
誤區之五 降壓不達標
血壓越高,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也越高。2004年全國高血壓普查結果表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率僅為6.1%。因此,實現降壓達標是改善高血壓患者預后的關鍵,血壓控制達標是整個降壓治療策略的核心。按現代高血壓控制標準,一般高血壓患者要求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或腎病高血壓患者,應在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縮壓控制在150毫米汞柱以下,如能耐受,還可進一步降低,這樣有助于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出現蛋白尿者,血壓需要低(小于120/75毫米汞柱)。但目前許多人對此認識不足,未能采取積極措施達到目標水平,因而心腦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

誤區之六 單純依賴降壓藥
高血壓病在降壓的同時,也要注意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高脂、高鹽飲食,不注意體育鍛煉等,這些因素也可促使體內一系列代謝變化,使血壓進一步升高,或導致治療效果減退。所以高血壓必須重視綜合性治療,堅持健康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習慣,應戒煙、限鹽、限酒、控制體重、適量運動等。
誤區之七 降壓過快過低
一些高血壓病人希望血壓降得越快越好,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血壓降得過快或過低會使病人感到頭暈、乏力,還可誘發腦血栓形成等嚴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平穩降壓。
誤區之八 忽視血壓監測和記錄
在降壓治療過程中,許多患者因各種原因長期不監測自身血壓變化,這也是一種誤區。因為目前的降壓原則中十分強調個體化用藥。究竟怎樣才能達到“個體化”,不是簡單一句話,而是要做許多實際工作的,其中一項便是堅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對血壓的監測并記錄,以便掌握用藥與血壓變化的關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劑量或怎樣地聯合用藥能使血壓穩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時有利于醫生更為準確指導患者用藥。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定期主動測量血壓,可在家里自我測量每天1~2次,至少每周測量兩次。每一季度尤其是季節變化時到醫院做一次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使降壓達標率得到提高和用藥實現“個體化”。
誤區之九 忌睡前服藥
有些高血壓病人習慣睡前服用降壓藥,以為服藥后血壓下降,可以安然入睡。殊不知,睡前服藥,2小時后藥物達到高效值,而機體本身血壓在此時也下降,導致血壓大幅度下降,從而誘發腦血栓、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等。因此高血壓病人一定要按規定的時間服藥,除已知血壓過高外,應避免睡前服藥,如需晚上服用,也應安排在睡前3~4小時。
誤區之十 忌突然停藥
長期服用降壓藥的高血壓患者,如果突然減量或停藥,可使血壓反跳而引起一系列反應,稱為降壓藥停藥綜合癥。主要表現為血壓突然急劇升高、頭昏、頭痛、乏力、出虛汗等;有的因血壓驟升而并發心血管痙攣、心肌梗死或腦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這是由于部分降壓藥長期服用使肌體產生耐藥性和依賴性,突然停藥而出現血壓反跳升高所致。

誤區之十一 忌服藥量過大、血壓驟降
人體的動脈血壓是流向組織器官的動力,對保障各組織器官所需要的血流量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血壓驟降,全身各組織器官供血不足,尤以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可因缺血缺氧而發生機能障礙,甚至造成不良反應。
高血壓病的易發人群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下列人群屬于高血壓病的易發人群:
1. 有高血壓家族史 父母患高血壓則其子女患高血壓的概率明顯高于父母血壓正常者,如果父母雙方都是高血壓,子女45%得高血壓;如果父母有一方是高血壓,子女28%得高血壓;父母雙方血壓都正常,子女3.5%得高血壓。這說明高血壓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是多基因遺傳。高血壓病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2. 超重和肥胖者
3. 高鹽飲食 食鹽攝入多的人容易患高血壓,高鈉攝入可使血壓升高而低鈉攝入可降壓。
4. 過量飲酒者 長期飲酒者高血壓的患病率升高,而且與飲酒量呈正比。
5. 缺乏體力活動者 長期從事辦公室工作,坐著不動。
6. 長期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焦慮和性子急者
7. 長期吸煙者
高血壓病的預防及注意事項
“少鹽少脂多運動,戒煙限酒減壓力,按時服藥是關鍵,謹遵醫囑是保障”。對于廣大高血壓患者,有關專家提出忠告,特別是要做到如下注意事項:
1.減少食鹽攝入量 高血壓病患者每天攝入鹽量應少于5克,大約小湯匙每天半匙,尤其對鹽敏感的患者要更少。
2.保證合理膳食 高血壓病患者飲食宜清淡,應限制脂肪攝入,少吃肥肉、動物內臟、油炸食品、糕點、甜食,烹調菜肴時,應盡量不用豬油,最好用花生油、豆油、菜籽油、香油等植物油。多食新鮮蔬菜、水果、魚、蘑菇、低脂奶制品等。
3.有效控制體重 減肥、控制體重最有效的方法是節制飲食,減少每天攝入的總熱量。
4.戒煙 煙中含有尼古丁,能刺激心臟,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
5.限酒 大量飲酒,尤其是烈性酒,可使血壓升高,有些患者即使飲酒后當時血壓不高,但過后幾天仍可呈現血壓高于平常。
6.增加體力活動 適當的體育鍛煉可增強體質、減肥和維持正常體重,可采用慢跑、快步、游泳、騎自行車、體操等形式的體力活動,每次活動一般以30~60分鐘為宜,強度因人而異。
7.注意心理、社會因素 高血壓病患者應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大起大落,積極緩解生活中的壓力,向別人傾訴或適當抱怨一下,使壓力得到釋放或安排一段時間郊游或旅游,在享受自然的同時放松身心或每天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半個小時進行運動。
已經得了高血壓病的人,只要治得早,使血壓維持在較正常水平,那么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就可避免或減輕,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病人仍可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預防高血壓要從兒童開始,目的是預防成年人高血壓,因為不但兒童及少年時期血壓偏高者成年后高血壓的患病機會高,而且許多與高血壓發病有關的習慣是早年養成的,如嗜鹽、嗜糖、吸煙、飲酒等。有高血壓家族史的兒童更應注意高血壓的預防。
(責任編輯 鄧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