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本刊編輯部執行/秦銘栩然
2008年5月12日,一場發生在四川省汶川縣的地震,震倒了無數的房屋,奪去了數萬條生命,也沖擊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靈。有人說,這是一場全國人民的災難。
而我們的孩子,則是這場沖擊所波及的最弱小的一個群體。
為此,《父母必讀》請來心理學專家和資深急救醫生,幫助我們一起調適自身情緒,撫慰孩子,獲得安全感。
心理學家與我們共同面對
采訪專家/賈曉明(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楊小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Q:社會的高度信息化,使這次大地震災難的場景通過電視屏幕、網絡、報刊全面真實、不斷滾動著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面對這些我們和孩子都會感到悲傷,出現不良情緒。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出現哪些反應?
答:兒童面對創傷事件后一般會有以下幾種反應:
情緒上比較緊張,心事重重;表現得膽小,不愿意離開家長,黏人;不愛說話,不愿與人交流;過分安靜,或者過分乖巧,特別聽話;有的孩子表現得動不動就發脾氣,易激惹等等。
還有的會出現過度擔心。比如有的孩子,雖然所在城市的震級很小或者完全沒有感覺,對安全沒有任何威脅,但他卻因為擔心樓房會倒塌而怎么也不肯回到家中去睡覺。
Q:面對孩子的這種負面情緒,我們該如何處理?
答:孩子的害怕源于他擔心自己的生活也會遇到類似問題的不安,因此安全感的重塑是最關鍵的。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鎮靜,不要過度恐慌。
當然,鎮靜并不意味著對孩子過度隱瞞自己的情感。有時候,我們的擔憂明明寫在臉上,卻不向孩子解釋,只會使孩子更加焦慮。其實,一些負性的感受也是可以交流的,比如對孩子說:“媽媽看了這些災區的鏡頭心里很難過……”
在這種表達的同時,我們一定要通過擁抱等方式,讓孩子明白,你現在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你是安全的。同時,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
特別乖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忽視。對待這樣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更敏感一些,細心觀察孩子有無異常的表現,并且要及時地表達自己的愛。對于一些日常活動,還是要正常進行,如看看書,講故事,或者去公園等。
特別鬧的孩子,往往會引起父母的反感。父母可能會訓斥他,對于特別不聽話的孩子甚至會體罰等,這些都是絕對不可以的。如果孩子不肯進屋睡覺,父母一定要特別有耐心地告訴他:“媽媽理解你的擔心。”并且應該陪他一段時間,也許只需要10分鐘,他就可以安靜下來了。這時候再和孩子講一些道理,他相對就會順從得多。
面對危機,每個人的表現并不相同,有人樂觀向上,有人頑強堅持,也有的人會恐懼,會悲傷。無論自己屬于哪一種情況,我們都要遵守一個根本原則,那就是尊重事實真相。因為,這才是人性最真實的層面。一個人能接納自己是最重要的。過度地追求某一種心理特質,只會使我們更焦慮、更緊張。 ——楊小冬
Tips:
父母自我心理調適5部曲
這些天,看著電視上的悲慘畫面,我每天都以淚洗面。看到網上那些寫給受難兒童的詩,我甚至哭暈了過去。——一位1歲孩子的母親

也許因為看了太多的孩子受難,許多媽媽心理受到的沖擊并不亞于孩子。有的媽媽甚至悲傷到了難以自拔的地步。因此,若要保護孩子的心靈,我們首先要進行自我的心理調適。
第1步:不是抑制,而是先接受。無論是哭泣還是焦慮,我們首先都應該接受自己的這種反應,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正常的。
第2步:回避刺激源。因為每個人的承受度不同,如果我們已經意識到自己無法承受這種刺激,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盡量少去看那些過于悲慘的畫面。
第3步:找到令自己放松的方式。如聽一些舒緩的音樂,到戶外散散步等,讓生活回歸正常。
第4步:尋找可交流的對象。成人也需要支持與幫助,和朋友交流,找到有共同感受的人,把負性情緒,如擔心、焦慮充分表達出來才可能讓焦慮降低。
第5步:尋找專業支持。一些有創傷體驗的成人反應可能會更劇烈一些。因為他不僅要處理現在的問題,還要處理以前遺留下來的心理創傷。如果感覺自我調節的能力不夠,也可以尋找專業的支持。
父母必讀相關鏈接
“9·11”事件后,大量研究表明,讓兒童觀看大量的災難畫面,容易導致應激障礙(PTSD)現象的出現。
對于兒童來說,即便不是親歷創傷性事件,也可能損害他們心中對安全與控制的信念。大多數兒童難以理解這些創傷性事件所能造成的損失、傷害及死亡。他們會擔憂這樣的事件可能再次發生甚至會發生在自己身邊,擔憂自己或家人將受到傷害或失去生命。
Tips:
當孩子愿意和可以表達負性情緒后,心靈家園的重建才會順利與穩固。
——賈曉明
在危機中學會成長是積極的,是必需的,但這個階段也是在經歷危機后心理干預的最后一個部分。如果進入得太早,比如對正處于大悲狀態的孩子說:“你別哭,你要勇敢”之類的話,會壓抑負性情緒的表達,對以后的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當孩子愿意和可以表達負性情緒之后,心靈家園的重建才會順利與穩固。
Q:心理學研究表明,危機中常常包含著成長的種子和改變的動力,我們該如何去尋找這些成長的資源呢?
答:雖然災難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傷害,但如果處理得當,由此所引發的反思、家長以及社會的巨大支持,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這些成長資源的有:
1.情感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相互交流,父母對于孩子的擁抱、低聲的安慰,都會令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安全感,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2.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如告訴孩子,人與自然如何才能和平共處,以及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讓孩子從小科學地認識這些事,培養這種意識。
3.愛心的培養。心理學研究證明,通過做愛心卡片、送救援物資到專門機構,并知道它們將被送給最需要的人,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的價值得到肯定,減少無力感。當然,這些事不在乎多少,但一定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如捐款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零花錢等,同時最好讓孩子捐出一些自己的東西,比如圖書和毛絨玩具。一方面這是真正孩子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災區的孩子很需要這些物品。那些無家人陪伴的孩子,如果懷里能抱一個大大的毛絨玩具,對他的心理是很大的撫慰。而閱讀一本好的童書,可以撫慰孩子幼小的心靈。
Q:許多媽媽提到,在這場災難發生之后,想教孩子一些預防災難的知識,但又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說輕了,孩子根本沒聽進去;說重了,又怕無謂地增加孩子的恐懼感。
答:給孩子講這些話題,一是要確定孩子的情緒已經得到安撫,二要考慮孩子所處的年齡段。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直接講一些預防的知識,而對學前的孩子,最好采用童話和游戲的方式。比如,把災害故事的主人公都變成小動物,講地震發生以后,聰明的小動物,如小兔子、小熊等,是怎么尋找安全的地方躲藏的。講完故事以后,媽媽可以說,“來,咱們一起來學學小兔子是怎么做的。
每個人都有幫助他人的能力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幫助他人的能力。有的人比較勇敢,能夠直接救助別人;也有的人最大的特長是靜靜地聽人訴說;還有的人會提供別人最需要的物質幫助……
“勇于救助”在危急時刻的確非常重要,但如果我們能讓膽小的孩子看到,自己能去陪伴別人,此時此刻就是對他人的最大幫助,膽小的孩子也能成長起來。如果每一個孩子都發現自己有能力并且也愿意為別人做一點事情,就有利于孩子從創傷中康復過來,并在一個更寬松的心理環境下成長起來。
Tips:
經歷災難后的心理重建需要一個持續而漫長的過程,我們的愛心需要慢慢釋放。
——楊小冬
一方面,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奉獻愛心是一個人一生的事業,而不是一時的沖動;另一方面,經歷災難的心理重建需要一個持續而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們并不提倡擁堵式的捐贈,而建議大家一點點地釋放自己的愛心與情感。
除了此時此刻,也許1個月后、3個月后,甚至一年、兩年。我們還可以帶著孩子去為災區的小朋友做點什么。
父母必讀相關鏈接
表達愛的十不原則
心靈的創傷并不僅僅來自天災,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能面對各種危機,也會經歷各種傷痛。在這個時刻,他需要什么樣的撫慰?什么是令他舒服的,什么是令他別扭甚至更加難過的?領悟了這些,我們才開始真正地學會愛的表達。
1.不要欺騙。
2.不要承諾他你做不到的事。
3.不要強迫他回憶或說話(不要說“沒有關系,你說啊”)。
4.不要粗暴地“干預”他的情緒,如“不要哭了”、“要勇敢”、“哭吧”等等,他有自己發出情緒的方式。
5.不要表現出他很可憐,需要被同情的樣子。
6.不要試圖取代他的父母親人。
7.不要過度給予,這有可能造成依賴、遷怒或感覺被施舍,會把憤怒發泄到別人身上。
8.不要以為自己是救世主,只有自己能幫助他,讓他先找到康復的方法,啟動自我療傷的能力。
9.不要造成他們的內疚,不要說:“你已經很幸運啦!”“你已經比別人好多了!”
10.不要總是打探他所經歷過事情,過度的好奇心會對孩子造成二度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