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文摘,看到《人生總有配額》一文,不由心有感觸。
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伴隨長大的,除了瓊瑤、金庸,還有一個寫了四五百本書、創造了原振俠、衛斯理、白素、亞洲之鷹等廣為讀者熟悉的角色、掀起一陣科幻小說熱潮的倪匡。
倪匡少年清貧,后來流落至香港,四處打工,走上了寫作之路的原因只是因為投稿收入高于打工。他沒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但憑借勤奮好學和不服輸的精神,很快在競爭激烈的香港文學圈站穩了腳。他的寫作面極廣,偵探科幻神怪武俠言情無所不包,而且速度極快,一個小時能寫四千五百字。最得意的時候,他曾同時為十二家報紙寫連載小說。
兩年前,他突然宣布封筆。問及原因,倪匡笑呵呵解釋說:“過去寫了四五百本書,從未有過寫到一半便再也寫不出來的情形,現在寫《只限老友》,卻多次發生這種狀況,即使寫出來自己讀著也不滿意。我是第一個讀者,自己都不滿意,別人也不會滿意。人生總有‘配額’,我的已經用完了,現在寫一百個字都很困難。”外人看來,到了這種境地,多少有點英雄垂暮的無奈,而他對此卻如此坦然、率真,毫無傷感之情。此前相關新聞是:比爾·蓋茨宣布淡出微軟,專心致力于慈善事業。而最近的熱點新聞是:中國飛人劉翔因傷宣布推出奧運比賽。
我把這風馬不相及的三人摞在了一起,不是我不相信倪匡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也不是不相信劉翔未來還能越跑越快,更不是不相信比爾·蓋茨沒了計算機的天賦,而是我無比崇拜,他們三個被譽為符號級的人物,或者自覺或者被迫都坦坦然作出人生決定,人畢竟是人,而不是神。和全球這么多新聞事件擺在一起,藝術家和藝術品引發的藝術市場似乎不值一提。但是作為專業雜志,還是要繞回來。
在經濟危機的全球背景下,藝術市場更顯得風雨飄渺,尤其是站在第一線的畫廊和拍賣行,在這樣的環境下難免會面臨大浪淘沙的襲擊。雖然大部分業內人士還表示信心滿滿當當,但是越來越多的畫廊開始了更高瞻遠矚式的方向和策略調整。
這期,策應9月份熱鬧的藝術事件,我們選擇做有關畫廊經營戰略和相關個案調查的專題,不為別的,一是為還有志于藝術市場事業的參與者提供過來者經驗,二是也是借別人的經驗給各位提個醒:人生真的有配額,若是只靠投機取巧的,或者可以自覺淡出,倒也是坦蕩蕩的君子風度。
而關于“人生配額”之事,藝術家一樣絕無幸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