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知,“混戰”可以說是前一段藝術市場的代名詞:幾篇文章可以將一個市場擠兌得一無是處,一段傳聞可以讓人心浮動,幾個不專業但帶著偏向的媒體將之攪得天翻地覆,等等。這讓我們聯想到當年的網絡瘋狂時期,而今瘋狂已去,留下的僅僅是少數真正受到認可的機構。
全球當代藝術的年公開銷售額約為2000萬美金,與耐克的年銷售額差不多,比起股市可真是小巫見大巫,尤其跟那些把我們的股票搞得亂七八糟的金融精英們5億美金的薪水來說更缺乏可比性。
不過,也難怪大家對藝術品的關注。2001年至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增長780%,這樣的數據在金融市場中絕對能讓人為之折腰。

眼下,節節開花后藝術品市場受經濟大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影響,也走入結構調整期。各拍賣公司在各個版塊上的大改革、某藝術網站橫空出世又不幸夭折、某藝術博覽會推遲舉辦等,這些還只是先行個案,不久的未來,相信這樣的結果會此起彼伏。而秋拍戰幕已然拉開,市場還在繼續。在這個時刻我們來說一下誰可以支撐藝術市場,或許更有現實意義!
本期專題中,我們呈現出由全球頂級的文化高官、收藏家、藝術基金會、藝術捐助人以及美術館博物館館長、重要藝術院校的負責人、知名學者參加的高層私密論壇:“全球化背景下的藝術”的討論結果,從國際角度看藝術市場的支撐和格局之變。我們也從藝術市場上頗有爭議的人物——薩奇作為個案,來看作為收藏家和經紀人的職責。甚至我們訪談了將薩奇帶入藝術領域的其前妻多利絲·洛克哈 特(Doris Lockhart)來進一步探討薩奇的成功在哪里。
歷史是面鏡子,時間會檢驗一切。沃霍爾(Warhol)說:“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因為藝術世界就像一扇旋轉門,藝術家轉進去獲得承認之后,轉出來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事實上,美國學者科可納(Corcorna)的一項研究或許更具有說服力。他發現,“在今天創作和出售的繪畫作品和雕刻作品中,只有0.5%在未來30年中能夠保持市場價值。” 這似乎說明了一些已經久經市場考驗的藝術品價值。也還意味著,絕大多數藝術未必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從剛剛落槌的中國嘉德2008秋季拍賣會看,包括了中國書畫、瓷器工藝品、中國油畫及雕塑、古籍善本、郵品錢幣銅鏡等在內的共18個專場依然有逾3.6億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出現,雖然油畫及雕塑以及古代書畫高端部分受嚴重下滑,但是其他的板塊依然是正常成交,有些甚至異軍突起,比如現代工藝品和當代水墨、古籍善本。
市場將繼續關注新的有藝術價值的作品,而以往的“天價”將繼續受到質疑。市場因經濟危機而有較大的調整。如果藝術家、畫廊和拍賣行都在這個階段進行自我剖析和更用心創作經營、各司其職,想必會獲得更多的未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