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歷史在我們腳下鋪陳。我們的改革開放仍在進行,我們的社會轉型仍在繼續,我們的思想觀念仍在變化#8943;#8943;
本期奉獻給讀者朋友的“特稿”,匯聚的是“紀念改革開放30年、‘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提出20年18人改革創業風云錄”。我們選取的采訪對象,是一批曾在歷史的重要時刻敢為天下先的科技界人物。他們當年所表達的一代人的呼聲,業已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身處改革開放的年代,我們愈發感受到,科學,還有技術,已經成為我們文明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與速度影響、決定著我們的生活,滲透和貫穿著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也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世界、對自然、對我們自身的許多看法。
本期“名家講壇”《科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概括、凝練的語句,追溯了古代科學技術的萌芽與發展,描述了近代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的歷程,回顧了20世紀的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并對21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前景作了展望。作者在談到科技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影響時特別強調,與其說科學是“雙刃劍”,還不如說人類是“雙刃劍”。科學本身沒有錯,關鍵是人類怎么發展和利用科學技術。
身處改革開放的年代,我們愈發感受到,生活中的一切變化是如此之快,竟然使我們通常的觀念不知不覺中就發生了“逆轉”!
從本期“詩意散步”《京津高鐵行 體驗大不同》有關鐵路的對比和描述里,您能回味并感受到時代的節奏:過去是低速鐵路,現在是高速鐵路;過去是地面“行車”,現在是地面“飛行”;過去是城際“旅行”,現在是城際“上班”;過去是“路比橋長”,現在是“橋比路長”;過去是“集中”的動力,現在是“分散”的動力#8943;#8943;
身處改革開放的年代,我們愈發感受到,物質生活豐富了、消費天地寬廣了,健康的精神生活與平和的心靈空間也不可或缺。
本期“心理人生”談的是《健康交友方式與休閑方式的養成》。作者感嘆:有的人有錢了卻不大懂得休閑;錢是好東西,但只有使用得當,才能為我們造福。理性消費是現代人的基本素質,也需要有科學思維。
這正應了愛因斯坦在70年多前說過的那句話:科學的社會功能有兩個,第一個是科學直接地但更多的是間接地轉化為生產工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第二個是它的教育功能,科學作用于人類的心靈。第二個功能看起來不像第一個功能那樣明顯,但是與第一個功能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