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論壇開幕
本刊訊 11月8日,首次由國家部委牽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司聯合主辦,北京市科技金融促進會協辦的“中國首屆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論壇”,首場北京站活動在北京召開。
會上,知名金融、政策研究機構領導、專家學者代表齊聚一堂,就目前形勢下中國中小企業投融資政策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分別發表講話,并首次直面央行政策調控對中小企業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與到會的200余位中小企業業主一起,積極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北京市科技金融促進會副理事長單位——北京銀行副行長許寧躍在發言中指出,近年來,北京銀行根據不同中小企業的特點,推出了一系列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并專門成立了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目前在北京中小企業貸款客戶數超過2100戶,而且現有產品開始從北京向上海、天津、西安和深圳的分行復制,更多的中小企業通過這樣的營銷模式得到了北京銀行的融資貸款。同時,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過程當中,北京銀行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北京科技金融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市發改委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張一平向大家介紹了中小企業、科技企業的特點,以及對于企業目前面臨的諸多困難,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為這些企業提供的各項輔助類措施。
據悉,此次首場北京站的活動結束后,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論壇還將在上海、廣州、杭州等地陸續展開。 本刊記者 郭劍峰
北京地區首批
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推介會召開
本刊訊 11月26日,北京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積極發展技術市場,借科技部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推出的契機組織召開了北京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推介會。科技部火炬中心馬彥民副主任出席會議并講話。
今年10月22日,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推出了76家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北京地區清華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北京科大恒興高技術有限公司等13家技術轉移機構榜上有名。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宣傳、推介北京地區這13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以此樹立行業學習榜樣。
北京地區13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在技術轉移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技術轉移行業的杰出代表,也是北京技術轉移行業的驕傲。此次推介會旨在進一步凝聚北京地區骨干技術轉移機構,交流成功經驗,樹立服務品牌,以培育、扶植、發展、展示示范機構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引導北京地區技術轉移機構向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模化、運行規范化發展。
本刊記者 陳治光
北京市18區縣科委、北京市科委農村發展中心協辦
昌平區
日本最大零售集團入駐昌平
日本最大零售集團永旺集團在北京的旗艦店“永旺國際商城購物中心”日前開始試營業。該購物中心是北京第一家建在城區之外的大型“shopping-mall”業態商業設施,是目前昌平地區乃至全北京規模最大的購物中心,永旺集團是日本乃至全亞洲最大的零售集團,在世界企業500強中排名第154位。(閻瀟倩)
石景山區
技術傳播展開國際交流
近日,美國技術傳播專業代表團一行15人到石景山區考察,并就技術傳播專業相關問題與北京數字娛樂產業示范基地相關企業研討交流。美國技術傳播專業代表團成立于1953年,是一個非盈利性專業組織,在全球有1500多名會員。此次代表團成員分別來自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在技術傳播和信息開發處理等領域有豐富專業經驗。通過交流,代表團成員對石景山區數字娛樂產業表示了濃厚興趣。(石景山區科委)
基層動態
懷柔區
專家培訓“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近日,懷柔區科協邀請了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臨床醫學院黃教授,為來自懷柔區多家醫院的200余名醫護代表上了一堂生動的“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培訓課。黃教授在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醫患溝通方法技巧方面做出了詳細、生動的闡述。整個培訓過程持續了3個多小時。(何文靜)
大興區
農事通手機卡發放啟動
近日,北京市科委農村發展中心農村科技服務港、北京市農科院信息所、北京市農業局信息中心、大興區科委,大興區蔬菜辦公室聯合在大興區禮賢鎮賀北村舉行了“大興區農事通手機卡發放啟動儀式暨禮賢鎮農民科技培訓班”活動。此次培訓活動是“首都新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建設”系列活動中的一項,旨在以農事通手機卡的發放為契機,通過專家講座和實用技術培訓,提升基層農戶的信息搜索能力及信息利用能力,從而開拓首都新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路和模式。 (大興區科委)
延慶縣
“學習日”牽手專家授課
近日,北京農學院教授在延慶縣果品服務中心的“學習日”課堂上以《板栗栽培技術》為主題展開講座。專家從主栽品種、樹體管理、土壤管理以及病蟲害控制等幾個方面,對板栗的栽培管理技術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課堂上,“學生”與“老師”進行了問答互動,“學習日”活動為干部職工提供學習充電平臺的同時,也為果農搭建了學習的橋梁。(延慶縣科委)
石景山區
“三個到位”
推進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國家新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及工作指南已經出臺,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即將啟動,石景山區現有已經認定的355家高新技術企業將接受重新認定。石景山區科委將全力做好宣傳到位、組織到位和服務到位“三個到位”,使現有高新技術企業盡早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
(石景山區科委)
科普活動
宣武區
“大手拉小手”
科技專家進校園
身邊的常識,專業的理論,淺顯的演示,親切的語言,帶領學生進入了科學的殿堂。這就是近日在宣武區椿樹館小學舉辦的“大手拉小手——科技專家進校園”科普知識講座活動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體驗。
專家把枯燥的科學知識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從“光的運用”到“力的常識”,“從照相的遠近距離”到“立交橋的研發”等,互動答疑、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的講授形式,將學生帶入了豐富多彩的科學殿堂。(宣武區科委)
平谷區
知識產權“趕大集”
近日,平谷區知識產權局工作人員按照預先制定的《平谷區知識產權“五進”宣傳活動實施方案》中“進農村”活動的安排,前往平谷區峪口鎮峪口市場進行宣傳。借“趕集”之際,向廣大農民充分地宣傳了知識產權知識,增強了他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從而進一步促進了知識產權知識在平谷區的全面普及。
(平谷區知識產權局)
豐臺區
首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完滿謝幕
近日,由豐臺區科協、區教委和區科委共同主辦,以“創新助成長,科技助發展”為主題的首屆博奇環保豐臺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北京十二中學完美落幕。共有201個作品進入決賽,79名選手及38支代表隊獲得各類獎項一等獎。本次決賽的201個作品是從推薦到區大賽組委會的343個項目中經專家擇優評審出的,參賽選手通過展示、答辯和技能測試等競賽活動進行角逐,項目優勝者將代表豐臺區參加今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王元軍)
項目追蹤
豐臺區
南墻縫創新型科普社區項目通過驗收
近日,豐臺區長辛店街道南墻縫“創新型科普社區”通過了由市科委有關領導和專家組成的項目結題驗收小組進行的驗收。
南墻縫創新型科普社區在區科委2005年投資10萬元創建區級科普社區的基礎上,完善科普設施,積極開展科普活動。其科普活動的特點一是“科普胡同”建設;二是緊密結合社區實際開展科普;三是將科普輻射到了社區建設的方方面面。
(王元軍)
崇文區
節水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近日,崇文區科委承擔的區縣科技專項“龍潭湖節水和再生水利用的研究與示范”項目通過北京市科委組織的專家驗收。
“龍潭湖節水和再生水利用的研究與示范”項目是崇文區政府為了落實市科技進步促進區縣發展主題,結合龍潭湖體育產業園區項目建設的規劃目標要求而實施的專項。該項目的實施,為龍潭三湖的全面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持,為實現龍潭湖的生態可持續發展,以科技推動體育產業、以科技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探索了可行之路,為加快龍潭湖體育產業園區建設創造了環境條件。(崇文區科委)
調研與會議
東城區
社區成為科普宣傳活動的排頭兵
在每年開展的“北京科技周”、“北京科普之夏”和“全國科普日”主題科普宣傳活動中,科普咨詢宣傳活動不僅面向基層群眾,而且活動的組織承辦者更多來自基層單位,社區已成為科普宣傳活動的排頭兵。
北京市2007年開展創建百家“創新型科普社區”的工作以來,東城區先后有8個社區積極爭取申報,在全市已經評出的62個“創新型科普社區”中,東城區有4個社區通過答辯和考評。 (夏圣彪)
東城區
5單位被命名為北京市科普基地
近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組織的北京市科普基地命名評審結果公布,東城區申報的8個單位中有5個被命名為北京市科普基地。5家基地單位名稱是:北京古觀象臺、北京市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北京市健康教育所、《北京健康》雜志社,其中《北京健康》雜志社為市科普傳媒基地。(夏圣彪)
大興區
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
近日,大興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大興賓館召開,隆重表彰為該區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
市科委副主任楊偉光在大會上發表了講話,勉勵在場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借此大會之際,鼓足干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結合全市及區內實際情況,腳踏實地做好科技研究和推廣工作,營造良好科技氛圍。 (大興區科委)
科技創新
平谷區
依托高速公路促進經濟發展
近日,平谷區副區長組織相關單位和部門,認真聽取了《依托京平高速公路促進平谷經濟發展若干關鍵問題對策研究》報告討論稿。就京平高速公路促進發展輻射范圍、作用,高速路沿線人口密度、城鎮布局等問題與課題組專家進行了深入座談。希望課題組明確提出依托京平高速公路促進平谷經濟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并根據平谷新城功能定位,為平谷的經濟發展出謀劃策。(平谷區科委)
懷柔區
科技給民居穿上“保暖衣”
2008年5月,懷柔區在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啟動了“栗花溝”科技示范長廊項目,新型材料建筑節能改造工程也隨之開工建設,到目前為止,對近200戶民居房屋進行了改造,主要是在房屋內外墻以及頂部粘貼保溫效果好的“聚苯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保暖衣”,然后外面刷上銀色抹灰。通過改造后的房屋將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
在整個“栗花溝”科技長廊建設過程中除了基礎設施的改造外,大量的太陽能照明、生物質采暖、水質處理等先進技術也被推廣利用。 (尤晶頗 郭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