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多倫多不久,通過中介公司介紹,我很快住進了一間單身公寓。
第二天一大早,我被一陣什么聲音吵醒。一聽,是隔壁公寓傳來的廣播聲,迷迷糊糊地看看鬧鐘,剛好6點!天,誰這么早就起來收聽廣播了!我捂住被子,想多睡一會兒,但再也睡不著了。
下午,我購物回來,看見一對老夫婦走進我住處隔壁的屋子。我本想上前問問早上廣播的事,但考慮到我剛來就給別人找麻煩,不利于團結鄰居,何況他們是一對老人。轉念再一想,或許今天早上的事純屬偶然。
沒想到接下來連續幾天,每天早上6點一到,隔壁的廣播聲準時傳來。我有些受不了,無奈之下,我想到了房東老太的囑咐:有事盡管找社區服務站。對呀,何不匿名給社區服務站寫封投訴信呢,讓他們出面來處理這件事就順理成章多了。
讓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我將投訴信塞進社區服務站的意見箱后,壓根兒沒起作用,每天早上6點“鬧鐘”依舊準時響起。接著,我又寫了第二封、第三封投訴信。而且,信中的不滿越來越強烈。
情況依舊。難道他們的意見箱一個月才查看一次?還是只是擺設,從來不查看?正待我準備找人打聽一下時,社區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找到我,開門見山地問道:“請問,你是不是投訴過隔壁的老夫婦?”我像是被人戳穿了一件秘密似的,有些尷尬地做了一個“怎么了”的表情,對方拿出三張折疊起來的紙,“是這樣的,四天前我們收到一封投訴隔壁老夫婦的信,但投訴人沒有留下姓名,因此我們不便處理。隨后我們又連續收到兩封投訴他們的匿名投訴信。我們猜想,寫這些投訴信的人很可能是老夫婦的鄰居,你離他們最近,如果這些投訴信是你寫的,麻煩你在這上面簽個字,以便我們及時將情況反映給老夫婦。”我很不解,何必非要投訴人的簽字呢?“沒有簽名的投訴信為什么就不能處理呢?”對方比我更驚訝,大概看到我是外國人面孔,還是作出了解釋:“沒有簽名,就意味著不需要負任何責任,誰都可以隨便投訴。那樣的話,不就有可能造成誹謗嗎?再說,投訴人留下姓名,我們也好聯系到他本人,了解更多的信息,對處理問題很有幫助。”為了保障睡眠,我只好不情愿地承認這些投訴信都是我寫的,并在其中一封上補上了自己的簽名。
果然,第二天早上,6點準時響起的“鬧鐘”消失了。辦事效率之高,讓人贊嘆。但這樣一來,我又擔心起來,如果隔壁的老夫婦知道是我投訴他們的,以后會不會對我“敬而遠之”呢?
很快,我的疑慮就被隔壁老太太的到訪打消了。老太太告訴我,她老伴有些耳背,但喜歡聽廣播,尤其是每天早上6點的一檔新聞節目。為了不影響鄰居,以前他一直使用助聽器。一個多月前,他們見我現在住的這間房子的前任租戶退租了,便沒有使用助聽器,而是調高了收音機的音量。雖然我住進來幾天了,但差不多白天都待在學校,因此他們并不知道隔壁又住進了人。講述中,老太太一再道歉。其實,也不是多大一件事,但老太太的自責和開明,反而讓我有些過意不去,并有些感動。
原來實名制投訴不僅可以提高處理問題的效率,而且還有利于問題雙方開誠布公。
在國內的時候,我,以及身邊人,在背地里往往一大堆意見和牢騷,講別人的不是更是興致勃勃,但一到該講的地方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退縮,一旦問題要公開化就都集體沉默。現在我有些明白了,除了個人“自掃門前雪”的陋習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家習慣了不負責任地議論、評判他人。
(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