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公司待多少年才算現代標準的“忠誠”?我不知道標準答案,但知道如果在兩年以下,一定不算。
那是因為有一次我和我的老板一起面試一個人時,那人方方面面都不錯,等他出了門,我的老板卻對我說:“這個人怎么能要呢?你看看他的簡歷,以前的三份工作,沒一份超過兩年的。”
兩年?從日本回國工作的女經理對這個數字非常詫異:怪不得那些年輕人跳來跳去的。在她看來,10年之內換兩份工作已經可以拖出去槍斃了。
面對新興活躍的中國就業市場,她試著用“兩年”這個通行標準來挑選員工,并使了小伎倆,希望以此激發,或者說掠奪員工的忠誠精神。她的伎倆是,向員工半賣半送她的私人公司的股份,條件是5年以后,員工可以按當時的價格再賣給她。而且她擺出一種大無畏的姿態,就算公司將來虧損,也將按原價買回員工的股份。也就是說,公司將來越做越大,員工的股票一定賺錢;公司越做越小,員工至少可以保本,只是虧了利息而已。
可惜她的員工對她的“大無畏”并不領情,反而有許多抱怨:買吧,從此被套牢,如果5年之內離職,就意味著經濟損失;不買吧,顯得缺乏忠誠度,好像認定了自己做不滿5年。最終買股份的人很少,大部分人抱著“不忠誠就不忠誠,大不了走人”的心態權且留在她的公司,順帶騎驢找馬,尋找更好的下家。看上去這個伎倆像是起到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之用。
最近一直想跳槽的做酒店公關的朋友,在面試了新公司并準備簽約之后,突然又決定不走了:“我交了辭職信之后,老板找我談了一次。”談話的結果是給她加了薪,但同時也給她多加了一份工作,于是她決定繼續為原公司效忠,原因是“做生不如做熟啦”。據說她們公司在員工離職時總是談一次話,然后根據員工的要求做最后的努力:加薪、調換部門,或者不加薪只加工作量……并因此留住不少人。
看來并非現在的人都沒有忠誠度,而是現在的老板們不愿意去了解:為什么員工不再忠誠。
(李周萍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