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老城區,有一家小店以吃昆蟲為特色,蜂蛹、螞蟻、草蜢乃至蜻蜓卵都上了菜。有個愛搞笑的顧客還問店老板:有沒有“馬狼狂”(螳螂)吃?無論古今還是中外,吃蟲算不上是新聞。最近,聯合國在泰國舉行會議,提倡將昆蟲作為食物,這便是新聞了。
原始的“肉類”
世界各地的許多民族自古就有食蟲的習俗?,F代以色列的昆蟲之父弗朗斯·博登海姆爾曾提出充分的證據表明:所有居住著人類的大陸都存在吃昆蟲的行為。
過去,在一些落后民族中,吃蟲子主要是為獲取營養,以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在歐洲人遷居到美國加利福尼亞之前,這里的土著印第安人沒有農業,他們主要靠吃蟲子來維持生命。
亞馬孫平原上的許多土著民族也特別喜歡以蟲子為食。生活在哥倫比亞和巴西交界地帶的塔圖約印第安人,大約要吃20多種昆蟲。該地區將近75%的昆蟲在其多脂肪的幼蟲階段就被人吃掉。這里的婦女比男人要吃更多的昆蟲,在一年里的某些時候,她們的蛋白質攝入量的14%來自所吃的昆蟲。
在貧窮落后的舊中國,生活貧困的農民是最大的蟲子消費群。由于他們缺乏可供選擇的動物蛋白和脂肪的資源,因此各種昆蟲便成了補充營養的重要來源。在一些產蠶地區,人們把繅過絲的蠶蛹腌制或煮后鮮食,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但對多數不養蠶的北方窮苦農民來說,為彌補飲食中動物蛋白和脂肪的極端匱乏,只能選擇蠶蛹以外的其他昆蟲來補充。
美味的享受
對多數現代人來說,吃蟲子已不只是為了獲取營養,更多的是為了享用以蟲子烹制的美味。
在我國各地,用蟲子做成的美味佳肴更是不勝枚舉。如粵菜的昆蟲菜,就聞名遐邇。爽脆的“白焯地龍”,鮮香的“和味桂花蟬”,焦嫩的“香炸焦蛆”,甘美的“椒鹽龍虱”……都是色香味俱佳的名菜。
廣東人尤其喜歡吃禾蟲。在廣州老城區,有一家小店以吃昆蟲為特色,蜂蛹、螞蟻、草蜢乃至蜻蜓卵都上了菜。有個愛搞笑的顧客還問店老板:有沒有“馬狼狂”(螳螂)吃?
美容的誘惑
近年來,在許多城市又興起了吃蟲子美容之風。尤其是一些年輕女白領,過去她們見了蟲子就害怕,避之唯恐不及,現在為了美容,也加入了吃蟲大軍。這種風尚目前在北京特別流行。2007年11月,北京有報章登載了一篇女白領為美容流行吃蟲的文章:“白白胖胖的竹蟲,沒有翅膀的水蜻蜓,極像小蒜瓣的蜂蛹……這些無論聽起來還是看起來都有點恐怖的蟲子們,如今卻成為了京城一些女白領的最愛”,“她們煞有介事地高喊著‘吃蟲吃蟲,天下英雄’的口號,游蕩在京城每一個有蟲吃的餐館里……”
女白領這一吃蟲時髦,并非沒有道理,“吃蟲美容”似乎已得到科學論證。一位養生專家說,食用部分昆蟲確實可產生美容效果。因為昆蟲富含各種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經常食用昆蟲可以幫助人們克服肥胖、高血壓等現代都市病。
在西方,吃昆蟲開始被人們接受。如在英國,還有專門繁殖昆蟲的農場。在倫敦,一些特色食品店甚至可以買到用蟋蟀、蜜蜂、毛蟲等制成的罐頭。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