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點碰撞 國際化漸濃第三屆香山論壇召開
本刊訊(記者王化兵)11月6日~7日,由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主辦的第三屆香山論壇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科學發展與出版產業創新”。與前兩屆論壇相比,今年主辦方邀請到了6家海外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出版傳媒界的代表,使本屆論壇成為一個國際出版界的交流平臺和交流盛會。
中宣部出版局局長張小影在致辭中認為本屆論壇有“三好”:一是時機好,正逢全國上下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全黨正在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這樣一個背景使得這次論壇有了特殊的意義;二是主題好,本屆論壇以科學發展與出版產業創新為主題,從多方面來研討出版產業在新形勢下如何創新,這個題目很有現實意義;三是形式好,本屆論壇除了國內出版集團的老總云集以外,還邀請了不少國際出版企業的掌門人參加,大家就出版業的走勢和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入地研討,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點,進行激烈地碰撞,并進發智慧的火花。
創新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書記、副總裁李朋義以《從國際出版集團的發展路徑看中國出版產業的創新》為題做開題發言,他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一、堅持多元化和專業化并舉,不失為實現中國出版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途徑。二、以集約化經營為重點,實現出版經營方式的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三、以內容數字化為突破,尋求出版流程創新,實現業務方向的轉型。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總裁王建輝演講的題目是《出版集團管理模式創新的路徑》,他提出,創新的路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從行政管理到企業管理,從事業管理到產業管理;從分散管理到集約管理;從經濟管理到文化管理;從制度管理到人本管理。他指出目前出版集團企業管理還存在三個重大問題:一是中國的出版集團基本上沒有嚴格意義的法人治理結構。公司制成為國內出版集團的主要形態的路還較為遙遠。二是多數出版集團雖然可能取得資產經營授權,但并沒有真正理清母子公司的資產關系,產權管理尚未到位,還有一個接受與調整的過程。三是出版企業利潤原則有待理清。
臺灣大塊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郝明義就出版業未來要面對的問題,歸納了三個關鍵詞:一是分享,圖書館通過借書跟大家分享閱讀與知識,做出版則是通過書的銷售分享閱讀樂趣。二是人性出版業者可以思考,怎樣讓讀者通過紙本閱讀感受更多的人性的接觸,讓讀者感受到書跟網絡閱讀不一樣。三是社群,包含兩個方面意思,一個是出版者跟讀者之間共有的社群,另一個是出版產業內上下游之間的社群意識。
從理論與實踐共話未來之路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對科學發展觀和出版創新的關系,從國家層面、新聞出版業層面和新聞出版業科學發展目標層面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前瞻性和實踐性。他認為現在轉企改制只是解決了體制創新第一個層面的問題,甚至還是淺層次的問題。還有兩化問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問題和一定程度上的財產人格化問題。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肖東發分析了當前出版人才培養中所存在的供大于求,教學內容滯后、產學研結合不足等問題,提出了創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學制改革等建議。
為走出去出謀劃策
英國斯特林大學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魯,做了中國“走出去”的演講,他認為,中國出版行業需要進入國際市場,不僅是作為購買者的身份,而且要作為銷售者的身份,這是一個出發點。中國出版人必須要進^競爭對手的國內市場,而且建立起中國公司,這需要很大的決心、清晰的戰略。大家必須改變思想,找到一些新的方法、新的商業理念。要改變的并不僅僅是中國出版行業的思想,西方主流的思想也需要進行改變,這種改變最后的驅動力就是很多人所說的數字革命,它已經在影響世界各地的出版行業。
獨立文學出版代理托筆·伊迪演講的題目是:《讓西方聽到來自中國的強音》,他對中國圖書走出去提出了一些原則:第一,與一位能夠長期合作并且值得信任的代理或者顧問工作是很專業化的方式;第二,同西方出版社合作要謹慎;第三,要面對面地合作,爭取更多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香港三聯書店總編輯陳翠玲系統回顧了香港三聯60年走出去的歷史,對“走出去”提出一些建議:第一,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心態,這個心態就是一種融合的心態,甚至是一種融入的心態;第二,要提供服務,參與當地的文化建設,第三,要有市場運作,要建立市場的秩序和規范,不要大量地免費派送;第四,中國文化走出去,其實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它需要作者、科研單位、教育部門等很多單位的協作,需要國家政策給予一個總的協調。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聶震寧在總結講話中認為,本次“香山論壇”主要達成了以下共識:對出版產業創新給予了高度重視,對創新路徑進行充分探討,對出版產業的科學發展形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