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堂保留款(銷售結款)與供應鏈平臺收費問題,凌域公司倒閉引發與金石堂書店間的糾紛,誠品推出“月結轉寄售”與供應鏈平臺收費問題,堪稱臺灣出版產業界的三大事件,牽扯出供銷間諸多的舊恨新愁。表面上三件事看似偶發的單一事件,事實上是出版產業問題引爆的一個開端,也是長年來出版產業界不愿面對問題所產生的一個必然結果。
一.臺灣地區與西方國家的交易制度比較
什么樣的交易條件才合乎公平合理?比較一下世界出版先進國家的主要交易制度,從中或許不難找到答案。
1.美國的交易制度原則上是買斷交易制度。出版社會個別和書店交涉,決定交易條件。有時也會實行寄賣交易制度,并依供銷雙方的合約約定是否可以退貨。
2.英國的交易制度原則上是買斷。但是也有供銷雙方約定可以退貨的情況。
3.法國的交易制度出版社個別和書店交涉交易制度,個別決定交易條件。原則上是買斷,但是有時供銷雙方也會約定實行寄賣制度。
4.德國的交易制度原則上采買斷不退。依供銷雙方約定,有時也會實行寄賣交易制度。但出貨給公共圖書館時,按規定一定要打折。
5.日本的交易制度采寄賣交易制度(即委托販賣制。類似但不等同臺灣的寄賣制度)。在書店陳列的出版品如果賣不掉,在一定期限內可以退貨。超過期限未退貨即視同買斷。
日本業界認為寄賣制有如下優、缺點:
優點:書店不需要冒賣不掉的風險,能夠在書店中陳列更多樣化的商品,提供讀者更多樣化的選擇。能退貨(有退貨期限),這樣書店會比較安心,對于沒有宣傳能力及營業能力較差的出版社或是知名度較低的新出版社而言,書店也比較愿意陳列他們的書籍。
缺點:就因為可退書,結果導致出版量激增,使得供書率超過書店的販賣率。
即使出版社出貨給書店,書店也不見得會將書陳列,直接辦退貨的情形越來越多。
就因為輕易可以退貨,所以書店采購人員常不負責任輕易下訂單,導致退貨的情形也越來嚴重。
6.臺灣的交易制度
臺灣主要采用月結交易制。以當月進貨金額減退貨金額作為應收貨款。沒有退貨期限,永遠、隨時都可退貨。
極少數采用寄售制或銷結制,即下游零售商賣出多少書就結多少款給中上游供貨商(實銷實結)。其中采用寄售制(如誠品),零售商未銷售出去的庫存部分,供貨商需提交相對現金買回庫存,但庫存仍放在零售商手上繼續銷售;采用銷結制(如金石堂),零售商采用機動保留貨款方式(保留金額大小不一),庫存同樣在零售商手上。采用寄售制的庫存所有權歸供貨商所有;采用銷售結款制的庫存歸零售商所有。每年固定時間進行全面盤點,在一定比例以內的庫存盤損由供貨商負擔,超過比例以上的損失部分由零售商負擔。幾乎都沒有退貨期限,永遠、隨時可以退貨。
買斷制屬于例外或特殊情況。
二.臺灣供銷雙方對于供應鏈平臺收費及交易制度的認知差距
一年多來,臺灣供銷雙方對于供應鏈平臺收費及交易制度,存在嚴重的認知差距。
對月結制度的認知差距
*供貨商的認知
1.沒有符不符合時代的問題:月結制度是實施數十年的老交易制度,業界都相當習慣這種制度的運作方式。
2.結賬方式合情合理:以進貨總額減退貨總額的凈進額作為應收賬款的結賬方式合情合理。
3.不存在庫存問題:零售店的面積有限且固定,每個月的新書供應加上補書,絕對足夠零售店的汰舊換新,除非雙方結束往來或某一方經營不善倒閉,否則并不存在庫存問題。
4.保留款與庫存總額相差無幾:在書店新開張供貨商第一次供貨以及書店與供貨商第一次往來時,供貨商所提供的第一批或定額保留款,即使不能完全抵消庫存總額,也相差無幾。
5.書店經營不善供貨商的損失可觀:書店經營不善倒閉,如果無書可退或無書可搬,供貨商可能損失前后共約6個月左右的營業額。
*零售商的主張
1.月結制度造成以書養書:在月結制架構下,養成供應商只重業績而不在意實際銷售情況,甚至無暇了解市場需求與銷售狀況。由于持續發行新書等同于增加貨款,促使供貨商采取借出版、發行新書來增加營收的策略,造成新書量嚴重供過于求。
2.嚴重影響零售商的生存:在月結制架構下,供貨商為減輕庫存壓力,另辟特殊通路并降價求售,除波及原本穩定的市場價格外,也把通路交易秩序破壞殆盡,導致零售商的銷量滑落、毛利下調、退貨成本激增等,嚴重威脅到零售商的生存。
3.需面對庫存無處可退的巨大風險:由于供貨商倒欠零售商貨款或經營不善倒閉,造成庫存書無處可退損及零售商利益。零售商除了需冒供貨商無力償還超付貨款的小風險外,還需面對庫存書無處可退的潛在巨大風險。
對寄售(或銷結)制度的認知差距
*供貨商的認知
1.權益得不到保障:不管是寄售制或銷結制,零售商是賣了書才需付款,不必擔心超付款或供貨商倒閉,商品的丟失在一定百分比以內也由供貨商全數承擔,所有風險全由供貨商一肩挑。而萬一零售商發生問題,供貨商的權益卻絲毫得不到保障。
2.零售商幾乎堪稱無本生意:庫存沒有退貨期限,永遠、隨時可以退貨,加上退貨運費也是由供貨商支付,零售商既不必擔心下錯訂單也沒有半點庫存壓力,幾乎是在做無本生意。
3.交易條件不合情理:零售商承擔的風險近乎零,故依情依理供貨折扣應適度調高;其次,書賣掉以后才需付款,故賬款應以現金支付;另外,零售商本就應善盡商品保管責任,盤點的損失沒理由要求供貨商負任何責任。
*零售商的主張
1.賬目一清二楚:采月結制時雖有保留款項,但時間長后,容易因賬目核對不易慢慢變成一筆爛賬,引起糾紛。寄售制或銷結制的賬目一清二楚,可降低交易糾紛。
2.買回庫存合情合理:轉換成寄售制后,本屬零售商所有的庫存,換成供貨商所有,但那些未銷售的庫存實際上幾乎已完成付款,依情依理供貨商必須買回。至于銷結制的庫存問題,因復雜的稅制問題難解,零售商以提高保留款金額替代買回庫存。
3.庫存盤損買賣雙方共同承擔:寄售制是一種買賣雙方共同經營的制度,供貨商提供商品,零售商提供賣場、道具及管理進行合作經營的交易模式,故庫存盤損當然應由買賣雙方共同承擔。
對供應鏈平臺收費的認知差距
*供貨商的認知
1.兩大收費先決要件:供應鏈平臺唯有在確實有助于提升供貨商營業業績、可有效降低供貨商營業成本兩大先決要件下,收取適當使用費方屬合情合理。
2.必須照單全收的霸王條款:零售商片面強迫供貨商對未知成效的供應鏈平臺方案,必須照單全收的做法不當。
3.基本配套不應另行收費:下單訂貨、提供銷售信息與庫存相關數據,是寄售制或銷結制的基本配套,另行收費毫無道理。
4.不應依交易額計算收費:供應鏈平臺提供服務,應依個別需要之加值項目收取服務費,不應依交易額計算收費。
*零售商的主張
導入供應鏈平臺是當下零售業的趨勢,主要為了達到四個目的:
1.提升作業效率:降低雙方人事作業成本,減少人為錯誤,縮短作業流程,以提高作業效率。
2.全程掌握銷售狀況:銷售信息的透明化,供貨商可化被動為主動,全程掌握圖書的銷售狀況。
3.提升銷售業績:可實時獲得各門市的銷售資料來分析判斷,實時做補貨、備貨、預測等動作,可提供再版與否的參考,進而有效提升營業績效。
4.依交易數量計價很合理:年費是基本使用費,交易處理費是依照交易數量來計算,交易數量愈大,處理成本當然愈高,交易處理費自然水漲船高。
由上可見,今天發生的是整體出版產業的大問題,而非供銷業者間的小問題,產業個別領域絕對沒有能力獨自解決。需要行業協會盡快召開出版、發行、零售三大領域的聯合會議,徹底針對交易制度、供應鏈平臺收費兩大部分進行協商、討論,尋求理解、共識與解決之道。
不論是采用月結制、寄售制或銷結制,供銷應有“高風險高利潤、低風險低利潤”理念。首先可請彼此認可的財會專家,將進貨、退貨、銷貨等環節相關利潤結構拆解,進行詳實的分析、核算,再根據分析、核算結果,就供貨折扣的高低、付款日期的長短以及庫存盤損該誰承擔等實質問題進行討論,去異求同,共同研擬出一套公平合理的配套措施。只要雙方愿意坦然面對問題,必可討論出彼此都能認同、接受的交易條件。
如果供應鏈平臺所提供的信息確實可以讓供貨商降低作業成本,提升營業績效,供貨商支付適當的平臺使用費無可厚非,但是若未能達到如此效益,則供貨商根本沒有支付相關使用費的理由與必要。因此,研擬出一個公平、合理,供銷都可接受的供應鏈平臺收費標準才是當務之急,也是供銷雙方業者應該努力的目標。
說實話,在當前供銷經濟規模失衡的現實下,冀望供銷雙方心平氣和進行協商討論,雖未必是緣木求魚,但絕對是難上加難。只是,值此攸關地區文化提升或沉淪、出版產業進步或退步的關鍵時刻,如果產業公協會遲遲不能發揮應有的協調機制,而出版、發行、零售三領域業者也不愿坐下來好好協商,或是一直協商不出讓彼此都滿意、都愿意接受的結果時,為了臺灣出版產業的永續發展,更為了保障讀者、消費者的權益,筆者誠摯呼吁社會公權力在必要時主動介入協商,不要老是以“自由市場機制或純屬商業行為,公權力不便介入”為由,放任出版產業繼續內耗。
紙價、成本、退書率頻頻上升,景氣、買氣、銷售率每況愈下,在可預知的未來,整體出版產業環境必將愈來愈嚴峻。諸多業界有識之士一致認為,產業生態不無可能因此而步上重整之路。臺灣出版產業的未來路到底該怎么走下去?能否順利通過這波險惡大環境的考驗,也許應看供貨商與銷售商的應變能力與處事智慧如何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