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的騙局》才剛剛上市,盡管對市場有一些比較樂觀的預測,但暢銷與否都是未知數,一切都有待事實來檢驗。因此,這一篇“編輯手記”的內容只能局限在對出版上市之前的工作的回述,而非有多少誘人的經驗來做介紹。
作為責任編輯,我是譯稿的第一讀者。譯稿到手時,譯名為《達利和我:一個超現實故事》。第一感覺是這個名字不好賣,必須換。于是邊看稿,邊起名。后來幾經斟酌與商榷,在待選的幾個名字中定下“達利的騙局”。
達利的傳記與訪談錄我看過至少5本,這還不包括達利自傳《達利的秘密》。拿到《達利的騙局》之前,我以為這又是一本外國人寫的達利傳記,只是戴上了小說的帽子,更好看而已。卻沒想到,在看小說的過程中,竟被近距離目擊者斯坦·勞里森斯所描述的“達利式生活”“雷”得腳跟不穩。而曾從事達利畫作專售的商人,本書的作者,輕易地只靠空口白牙就讓購畫者上當的騙術也讓我嘆為觀止。
即使號稱對達利有所了解的人,恐怕都會因《達利的騙局》中勁爆的內容再次起疑,這是真的嗎?顯然,在撲朔迷離的藝術品買賣市場中,連有錢人都是十足的門外漢,何況窮光蛋。不過,這些富人曾如獲至寶般藏在家里的價值千百萬的佳作八成不過是徹頭徹尾的偽作。遭此算計,你有啥脾氣?真相讓人困惑,就像普通人往往死活都整不明白,某畫家的一張電腦顯示器般大小的作品,怎么就可以賣到8000萬這樣離譜的天價,這背后到底什么值錢?顯然,在達利死了近20年之后,人們對他和他的天價藝術品依舊所知甚少,大家都被蒙在藝術品騙局的鼓里。《達利的騙局》就像透視藝術品天價黑幕的顯微鏡一樣,暴露藝術騙局的真相也暴露人們對藝術市場的無知。
于是,引導讀者的內容簡介就出來了:斯坦·勞里森斯(1946-),曾是專售達利作品十年之久的畫商,又是達利晚年唯一的鄰居;既是買賣贗品的受害者,又是制造假畫的同謀犯。他因達利致富也因達利入獄,改行寫作犯罪小說后,名動歐洲。斯坦的小說文筆詼諧,情節刺激,結局出人意料。自傳體小說《達利的騙局》剛一出版就引起轟動。2008年2月,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在比利時和西班牙兩地開拍。好萊塢將斯坦的小說搬上熒幕,將促成他躍居全球暢銷書作家之列。
全世界的藝術品投資人都想從薩爾瓦多·達利——20世紀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畫家身上撈一把。然而,他們不惜巨資通過斯坦購買的達利畫作,卻只是一文不值的贗品。讓斯坦驚駭的是,蘇富比和佳士得這樣的拍賣行中居然充斥著大量疑竇重重的達利“真跡”。生意越成功,斯坦離達利最親密的圈子就越近,陰差陽錯,有一天他竟成為老達利的鄰居。在達利故鄉卡達奎斯躲避國際刑警追緝的幾年,斯坦了解到達利的過去,原來,在畫家創作力枯竭多年仍然還風光奢華的背后,隱藏著一連串超乎想象的騙局,全球藝術界、收藏界、商界、金融界、司法界深陷其中,被兜得團團轉……
小說本身足夠好看,30多個國家相繼購買版權,這樣的事實,可以成為引進出版它的理由嗎?也許不夠,也許已經太夠了。關鍵還是怎么“做”。
和其他經過精心挑選的選題一樣,引進出版《達利的騙局》如果是出于:“瞧,雖然藝術家達利的故事在中國文化藝術圈里不夠新鮮,但俺們這兒的普通讀者對他還很陌生啊!”顯然失之簡單。如果這本自傳體小說的出版價值只是讓人們更多了解達利至今還鮮為人知的超現實的荒誕生活的話,那我們還不如去好好地做一本公認的達利的最好的傳記。
《達利的騙局》無疑具有滿足獵奇與窺伺欲的功能,因為它首先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更有趣的是,這個故事講述了繪畫藝術市場買賣的各層黑幕和潛規則,在這個生意場里,藝術家、經紀人、藝術品商、贗品制造商、藝術愛好者、收藏投資者等都在其中,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制造與推動著贗品買賣,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真貨,每一個人似乎都又被蒙在鼓里。通過《達利的騙局》不僅能看到一個達利式超級連鎖店的全景,更可以看到整個世界為之瘋魔的藝術品投資戰爭(沒有硝煙,但有生死)的真實狀況,于國人而言,自然可以在中國當代藝術與收藏有泡沫嫌疑的今天,多了解些內幕,多認清些形勢,在收藏投資時會有所幫助。
看過《瘋狂的石頭》的人都知道,那顆害人不淺的石頭,最后被掉包,而價值不菲的真貨卻被毫不知情者當作假的裝飾品作為愛情的信物來收藏。
大體的思路確定后,引導讀者的主要廣告語也出來了:
揭開藝術品天價黑幕,解疑藝術品投資重重“黑洞”。畫家晚年雇人制造大量贗品,一生作品75%是偽作!“達利式畫家”在藝術界層出不窮。“達利式騙局”是藝術市場的典型縮影。
自傳體小說現身說法,和盤托出藝術商人發家致富術,顛覆人們對藝術品投資、買賣的知識與想象!
好萊塢改編電影由奧斯卡影帝阿爾·帕西諾領銜主演,于2008年2月在紐約和西班牙開拍。即將在美國上映!全球35個國家購買本書版權,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