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之前,我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老師和家長都很喜歡我。但是從上小學起,我變得很膽怯,不敢跟女孩子說話,不敢回答老師的問題,還害怕有錢人。初中時寫紙條給一個暗戀好久的女孩被拒絕,之后我就迷上了家里的卡拉OK,經常一邊唱一邊跳街舞。我唱得很好,我家對面就是一個學生宿舍,那些學生一見到我就沖我吹口哨,還唱我唱過的歌。后來不論我走在哪里,總覺得被別人關注,尤其聽到那些我唱過的歌就更害怕別人看我。我開始減少外出,把自己關在家里。上大學去了陌生的省市,剛開始好了一陣子,但后來又變回老樣子,總覺得大家都在看我,取笑我。這十幾年來我一直被這種怪病折磨,請您一定幫幫我!
首先我要告訴你,你并沒有病。那些“關注、吹口哨”只是你自身的遐想,因為你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別人的肯定或認可,而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我們就會想辦法幻化出一些場景,以滿足自身的需要,比如在夢里、網絡上、游戲中,也有像你這樣從幻想中獲得崇拜感的。
這并非錯誤。一個處于青春期的、敏感的、內向的、思維深刻的孩子,往往都會出現這樣的自我感覺或癥狀,這不能被稱為病態。事實上,許多名人,如盧梭、達爾文,都有過這樣自我敏感的狀態。如果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去看看盧梭的《懺悔錄》,他的敏感、羞愧、自我指責、自卑感都遠超過你,而他做過的壞事也遠遠地超過你。只是有些人在做了這么多壞事或經歷這么多以后,把它們升華為自己成長的動力,以及理解深刻問題的思維能力,而有些人則把它變成了自我譴責、毀滅自己的魔障。這種力量的確對人的成長或毀滅有強烈的作用。對于一個敏感內向的人,要么是敏銳、深刻的思想者,要么是多疑、自傷的可憐人——必須做出選擇。
給你提幾條建議:第一,養成新的生活習慣,少坐在那里胡思亂想,多去做些事,哪怕做些家務、手工,或者打牌都可以,只要將內在的思索性活動變成外向型的具體行動,那么就會減少幻想的機會;第二,去讀《懺悔錄》,讓它引領你把內在的思索逐漸變成自我成長的動力;第三就是等待時間的積累,獲得更多的生活經驗,對于多疑敏感的人,這也是一種自信的基礎。
圖/石頭 編輯/張鳴
minni19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