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日趨成熟,傳統出版經受的壓力日漸增大,從音樂、報紙、雜志到圖書,這些產業在傳統媒體上的營收,即使不是崩盤,至少也是江河日下,難以回頭。有人指出,圖書業也許是所有內容產業中,最后面臨數字沖擊的板塊。紙張百科全書已經差不多消失了,字辭典產業也感受強烈的競爭,許多數據庫形式的內容產業,例如法律判例庫、醫學藥品庫等,在店銷書業者尚未知覺之際,就已經離開紙張媒體,直接進入數字時代了。
所以有人感嘆:圖書出版業已經進入夕陽產業的路途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如果從紙張媒體的角度看,這件事情是毫無疑義的,無論是產值還是就業人口,紙張書的高峰已經過去,未來只會一步一步衰退,是典型的夕陽產業。
但如果從內容生成的規模看,我們卻可以說現在正是人類出版史上最繁榮的時代,根據Technorati公司的統計,全球在最近的五年內,以破紀錄的速度誕生了超過7000萬個微型出版者——我們稱之為博客(臺灣稱之為部落格),每日新生的文章超過150萬篇,全世界沒有任何傳統出版商,能夠做到這種成績。上個世紀麥克魯漢預言的“人人都是出版家”時代,到今天終于姍姍來遲。
所以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從紙張過渡到網絡的過程嗎?
不盡然。
紙書尚有無可取代的閱讀優勢,是所有在線媒體無法克服的(對此,已有許多業者進行過深入討論)。在需要浸淫沉醉的書種以外,其他強調時效、查詢功能的內容,紙張書才無法競爭。只要讀者可以用搜尋引擎找到解答的市場,紙張書的魅力都會消失。
出版者今天的情況,跟十九世紀的馬車制造商一樣,必須追問自己究竟是馬車制造業,還是交通工具業。
我們只有重新定位自己正在經營的行業,才可能在科技浪潮席卷之下,不致遭受沒頂之災。具體的問題就是:
我們是紙書業者?
還是內容業者?
或者是一個供應信息、滿足讀者需求的服務業?
紙張書在過去500年的印刷發展史上,已經收納了幾乎所有跟人類智慧相關的需求。從小說消遣到食譜理財,從偶像寫真到哲人經典,到官民文書。那里的需求范圍涵括學習、娛樂、求知、好奇、實用、慰藉、裝飾到留念等。任何你想得到的,幾乎都有人用書的形式加以滿足。
過去因為紙質圖書的信息負載與讀取效率,讓上述需求在書籍的形式上完成供給,但在新科技的沖擊下,不同類型的出版商必須重新回溯他的讀者背后的心理動機,把單一形式重新解放為不同的服務。我們已經看到很多實例:
電子辭典商滿足了快速查生字的需求,因此占有比傳統字典商更大的市場;傳統地圖商轉型為GPS行車系統,因此順利轉型為高科技廠商。
筆者特別注意到最新的一起,數字服務對傳統紙書出版社的重大挑戰,這是來自博客搜尋引擎Technocratic投入的新公司(非常指南Offbeat Guides),目標瞄準的是龐大的旅游指南市場。“非常指南”透過網絡服務,為任何個人提供量身打造的個人專屬旅游指南。他們直接挖掘網上的旅游信息(從文化、天候到匯率),幫你想要走的行程建立最實時的獨家指南,并且幫你印制成冊。
是的,任何出版社現在都得問:“我的書所滿足的需求,會不會有人可以在網上直接挑戰。”
更快查生字的需求(字典),想要更有錢的需求(理財書),希望更健康的需求(健康指南),如何更美麗、更成功、英文更好,做菜更可口……傳統紙質圖書原本就是對應不同的讀者需求,如果現有的出版業者不考慮這件事(掌握讀者真正的心理動機),那么很快地(也許不必一代人的時間)將有1/3的市場最后由善于掌握計算機科技的公司所取代。
出版產業未來將會分為兩個類型,一部分繼續保有紙張才能提供的功能;而另一部份則化身成數以千萬計的利基型服務業,滿足讀者任何細微的心理需求,所有過去因為印刷規模無法誕生的服務,未來都有可能在網上出現。
因此如果我們能正確地定位我們所從事的到底是什么行業,那么此刻就不會是出版業的黃昏,而是出版業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