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勞動力充足,自然資源豐富,創業成本低;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對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層次在提高,各地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創業資金扶持政策,使農村創業成了吸引力最強、利潤最高的行業之一。
畢業于上海商學院的趙洋在校求學期間,就敏銳覺察到農產品安全問題將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他想:對高質量無污染有機農產品的需求將會形成一個巨大商機。懷著在現代農業領域中體現自身價值的信念,趙洋與幾名有著相同志向的同學一起創立了“碧連天”公司,與一家上海國企合作建立了綠色有機食品配送體系,并同時對農產品加工生產企業提供從技術咨詢、整體營銷策劃,直到終端銷售的全程服務。在取得一定資金積累和經驗后,他們才直接進入生產環節,在川沙等地進行投資合作,開始了有機蔬果的生產和銷售。現在,他們種植的有機黃瓜等各種農產品,已進入了多家連鎖超市供市民選擇。

農村的勞動力充足,自然資源豐富,創業成本低;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對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層次在提高,各地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創業資金扶持政策,使農村創業成了吸引力最強、利潤最高的行業之一。農村飼養野兔、野豬、野雞、草雞、藍孔雀,種野菜等非常受城里人歡迎,市場很大,而農村又急需城市人的知識、科技和人才。
不少創業者都有體會:城市創業成本較高,競爭也很激烈;相反,農村的創業環境則生機盎然,優勢越來越明顯。從創業的角度看,我國農村過去幾乎是一張白紙,由于新農村建設的紅火,帶動了農民的需求和農村市場的興旺,催生了大量創業機會,不僅農民創業熱情高漲,而且吸引了城里人和大學生前去創業。
回鄉發展現代化養雞
復旦大學畢業生顧澄勇回鄉發展現代化養雞場的事例表明,在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及現代化設備、建設農業信息系統、發展上海都市型農業方面,大學生在這個廣闊天地里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
上海都市型農業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差距,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鏈集成、營銷理念等方面。因此,大學生在市郊這個廣闊天地里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復旦大學計算機專業2002年畢業生顧澄勇正是看到這一點,畢業后沒有選擇在城市企事業單位就業,而是回到農村,加盟“南匯匯綠蛋品有限公司”,用現代化技術和設備養雞、賣蛋,如今他已成了當地“阿強雞蛋”的負責人之一,獲得“中國農民十大杰出青年”提名。
顧澄勇在上海市郊南匯長大,后來考上了復旦大學計算機系。大學畢業時,他認為,應該用科技力量改造農業。他說:”我總是覺得,大公司里滿是人,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而在農村,或許很難找到第二個像我這樣的。”下鄉后,他力主引進國外先進的雞蛋分揀設備,大大提高了分揀速度和質量。設備引進前,公司賣雞蛋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去年增長到8000多萬元,今年可望超過一個億。顧澄勇還計劃用3年時間,開發一至兩套農業方面的實用軟件。他說:“南匯的桃子、西瓜很有名,可是品牌太雜。為何不培養一個統一的品牌?”讀了幾年大學,顧澄勇看到了普通農民沒有意識到的問題。他打算從品牌入手,開發“農產品網上身份查詢系統”。他請了幾個同學幫忙,花了半年時間,開發出整套軟件。今年年初,他又想出賣“頭窩雞蛋”的方法。這個點子為公司帶來35萬元的利潤。談到下鄉后的體會,他說:“當初打算看我笑話的那些人,現在都對我刮目相看了。”
“中國的農業企業,需要小顧這樣,讀過大學,有現代知識的人才。”上海研究農業問題50多年的專家朱頌華認為,市場經濟靠信息運轉。上海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實現超常規發展,一定要建設好農業信息系統,尤其要加強基礎信息網絡建設,大力推進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和資源共享工作,提高信息服務水平,實現科技信息和經濟信息一體化的戰略轉移。在這方面,大學生大有用武之地。
投身生態農業、養殖業
上海商學院畢業生趙洋和華東理工大學畢業生顧偉峰到市郊投身生態農業、養殖業獲得成功的經驗,說明在上海這個我國生物技術研究的主要基地,大學生參與農業生產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2003年,趙洋畢業于上海商學院。在校求學期間,他即敏銳地覺察到農產品安全問題將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對高質量無污染有機農產品的需求將會形成一個巨大商機。在努力鉆研各種相關知識并參加了上海首屆大學生創業培訓班后,懷著在現代農業領域中體現自身價值的信念,趙洋與幾名有著相同志向的同學周琴、王愷等一畢業即走上了創業之路。
他們創立的“碧連天”公司首先與一家上海國企合作建立了綠色有機食品配送體系,并同時對農產品加工生產企業提供從技術咨詢、整體營銷策劃,直到終端銷售的全程服務。取得一定資金積累和經驗后,他們才直接進入生產環節,在浦東新區的川沙等地進行投資合作,開始了有機蔬果的生產和銷售。現在,他們種植的有機黃瓜等各種農產品已進入了多家連鎖超市供市民選擇。趙洋說,現在企業正努力做著兩件事,一是讓更多市民了解有機農產品與普通農產品的區別;二是擴大種植規模,使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可享用到品種更豐富、價格更低廉的有機農產品。
與趙洋一樣獲得成功的還有大學畢業生顧偉峰。在市郊奉賢區洪廟現代農業園區內,有座農家稱道的天羽養鴿場,時常吸引周圍村民常來觀摩,農民們都夸大學生辦的鴿場夠得上現代化,讓人大開眼界。
在上海郊區,農民辦的養鴿場并不少見,但養殖水準不高,效益低下。顧偉峰自幼喜愛養鴿,從華東理工大學畢業后,雖在市區有個收入不錯的崗位,但他總想為養鴿農民做個榜樣,實現新的人生價值。2002年5月,他不顧親友反對,籌資回鄉創辦養鴿場。他引進了1500對美國大王鴿、丹麥落地王鴿、法國卡奴鴿等世界良種肉鴿,以多元雜交科學培育高品位種鴿體系,很快育成1.1萬多對父母代種鴿,建起一家頗具規模的養鴿場。現在的天羽鴿場招收了10多名員工,小顧聯系市農業科研單位,每周兩次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養殖場選用綠色原料,形成科學配方,設計流水線自行加工飼料,目前每天可出售300多羽乳鴿。他計劃在兩年內發展到2.5萬對種鴿,日產乳鴿500至800羽上市。更可貴的是,他向農戶提供種苗、飼料、技術、銷售系列服務,帶動周邊農戶致富。
據《科學投資》調查,為貫徹“科教興國”的戰略,我國各城市都在努力推進郊區現代化建設,提升都市型農業等級,因此郊區的各行各業都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國際化人才。
市郊需要大批人才,除了前面所述有機農業、畜牧養殖業等人才外,以下幾類人才將在近兩年內緊俏:
一、生物技術、信息農業、生態環境技術人才。據介紹,生物技術廣泛應用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近20多年來,世界各國在生物技術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在這方面目前最缺的是人才。
農產品銷售難以貨暢其流,“信息”一度是個瓶頸,現在網絡幫農民打開了缺口。專家指出,開展網上營銷活動,有利于培養農民掌握現代化的營銷手段,改變過去傳統營銷方式中信息慢、效益低的問題,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信息意識,有利于農副產品、種子種苗的市場調配,合理安排生產及各種資源,而現在市郊這方面的人才很少。
郊區導入人口增加,開發建設力度加強,加上受都市農業發展水平的限制,導致了郊區環境問題日趨突出。利用生態環境技術,修復自然生態環境,注意生態承載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中這類專業的畢業生到市郊將會大受歡迎。
二、農業科技入戶推廣人才。以上海市為例,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規劃,近兩年上海將通過實施科技入戶,跨過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最后“一道坎”,解決科技成果在現實生產中推廣應用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今年市農委已經在畝產600公斤的100萬畝設施糧田建設、1000公頃設施蔬菜基地建設中,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作,提高糧食單產能力和確保蔬菜安全生產、穩定供應。據悉,上海計劃從今年起用3年時間,在農業生產領域全面推行農業科技入戶,使上海農業生產綜合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因此,農業科技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將會供不應求。
三、農業產品經紀人。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有農村經紀執業資格的人員61萬余人。但是,其文化素質、現代化思維和工作手段都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以上海市郊為例,農產品經紀人曾為解決市郊農民“賣難”問題做出貢獻。但從2002年開始,這些經紀人的業務就走下坡路了。關鍵是他們過去的“走街串巷”的方法,遠遠跟不上網絡的傳播速度。農產品直銷和配送,通過電腦處理更迅速。據南匯農業信息中心一位負責人介紹,該區已有40多家新經濟組織和農戶在網上吆喝自己的農產品,去年,網上營銷達到了1300多萬元。大學生下鄉做新一代的農業產品經紀人,將會大大增強現代農業的物流能力。
四、“陽臺農業”園藝師。“陽臺農業”正在各地悄然興起。一位園藝界人士透露,瓜果蔬菜逐漸走進市民家的陽臺庭院,在發達國家發展較好的“陽臺農業”已在上海市初露端倪。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市民對種瓜種菜熱情很高,但由于大多數城市“陽臺農業”領域還存在許多空白地帶,品種開發、設施配套、養護指導等相關產業還沒有“熱”起來。
目前各地都尚缺少專門從事“陽臺農業”的園藝人才。上海市種業集團一位專家說,一般園藝公司都只做陽臺或庭院的綠化造景,國外已發明陽臺種植的瓜果蔬菜,特別是別墅區人家的院子里。上海現在雖然已經出現“陽臺農業”的雛形,比如說開發了一種“芳香蔬菜”,但是,從總體上看,有多少品種適合“陽臺農業”,病蟲害到底如何防治,專門設施和無公害“土壤”誰來提供,一切都還在探索中,需要有專業知識的人才研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