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MARK CHEUNG聯席會議主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
亞洲時尚聯合會中國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2004年度最佳國際男裝設計師
2005年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CFDA最佳女裝設計師
獲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頒發最高獎
第一屆、第九屆“金頂獎”
30多年的從業經驗令張肇達成為中國服裝設計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1978年,16歲的張肇達險遭雷擊而大難不死,他對自己說:“上天留我,我絕不虛度此生。”他曾經流浪,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中國到美國,從中東到歐洲。不斷的繪畫創作、不斷的旅行積累了張肇達藝術思維的底蘊,增長了他對服裝設計的深層次的理解,激發了他的強烈創作欲,他在藝術思維的海洋里任意飛翔,并迸發出瑰麗的創造力,使他成為中國時裝設計師闖入歐美時尚界的第一人。本期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刊,《城色》記者專訪張肇達,一同看看服裝設計界的三十年。
《Cityin》:改革開放后您是首批進入服裝設計這個圈子里的,到現在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設計師,您是否還記得當時的狀況?
張肇達:1979年皮爾#8226;卡丹先生在北京辦的那場時裝秀,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時裝行業復興的標志。因為有了那場時髦的服裝表演,啟迪了沉睡中的服裝設計行業。1980年,中央工藝美院(現清華美院)首次開設了服裝設計專業,從而拉開了中國現代服裝教育的序幕。不久,蘇州絲綢工學院、中國紡織大學(現東華大學)、西北紡織工學院、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及其他部分綜合院校都陸續建立了服裝院系。如今,國內許多有一定知名度的設計師,大多都是畢業于這些學校的。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國家各相關部委每年都設立公派名額,遴選部分學生送往法國、意大利、日本、美國以及中國香港等地學習,我當時也在這些人中間,歸國后成為服裝設計教師,我們其中的很多人現在成為培養新一代設計師的中堅力量。
在那時還不存在設計師職業,老百姓從來沒想過衣服不僅是穿的,還能被當做藝術,而這些新奇的玩意兒竟然被賣出不可思議的天文數字,對普通的中國家庭來說更是天方夜譚。
對于我們來說,走上30米長的T臺,是非常遙遠的距離。
《Cityin》:說到皮爾#8226;卡丹先生的那場服裝表演,可以說對中國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不知道您當時有沒有在現場觀看?
張肇達:很遺憾我當時沒能看那場演出,我的朋友看了,后來朋友告訴我一些當時的情況,其實當時看演出的人,大部分是業內人士,也就是這些人,感覺到了中國國內與國際的區別,但是,當時封閉的思想,他們大多持保留的態度。但是從這之后,蛤蟆鏡、喇叭褲和扛在肩上的錄音機成為一種所向披靡的時尚。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許多國際設計師紛紛試水中國市場,特別是1985年享有國際盛名的設計師依夫#8226;圣#8226;羅朗、小筱順子先后來到北京舉辦時裝表演,又進一步給中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時裝課。就這樣,中國服裝設計的新思想漸漸被打開了。
《Cityin》:在1985年您有機會跟隨“新絲綢之路”去歐洲巡演,這次的巡演您收獲頗豐吧?
張肇達:在我19歲時,赤手空拳來到美國學習,美國紐約高級時裝大亨赫伯德、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艾麗斯以及中國香港時裝之父莫侃特、中國香港高級時裝界權威汪遵儀,共同把我這個村里來的人培養成為了上世紀80年代美國較為出名的中國臉,我現在仍然很感謝他們。也是因為他們最初的啟發,使我兩次獲得金頂獎。
經過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國外學習,我國在1985年首次選送赴“巴黎第50屆國際時裝博覽會”參展作品,上海設計師陳珊華設計的銀灰色麥士林套裝被法國客商選中,這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代設計師最早開始登上國際舞臺。后來,我隨中國“新絲綢之路”表演團赴歐洲舉行了23場時裝巡回表演;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出現在世界舞臺的最早記錄。我很慶幸自己有這樣的機會,也正是這一場場演出,使我開闊了視野,了解了歐洲各國的風土人情以及不同國家設計師的作品,為我后來的設計積累了靈感。
《Cityin》:從那時候起,中國像廣州、大連這些城市最早開始接觸國際品牌服裝,中國服裝加工業的中心漸漸從香港移師廣州,那個時候的廣州已經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名牌的生產流程。在國外學習歸來后,您一直在廣州從事服裝設計,而且這樣一干就是三十年,廣州更孕育出很多優秀的設計師,那個時候的廣州是怎樣的情況呢?
張肇達:從1983年回國后到1985年,我就職在中山服裝廠,但后來又去美國學習了幾年。那個時候世界頂級品牌的服裝已經開始在廣州及其附近的城市加工,從那時到現在,廣州已經有二十多年的加工品牌服裝的經驗。借助對外加工,沿海企業開始了解國際服裝款式、色彩、面料動態,經過原始積累后,一大批中國品牌服裝開始誕生,杉杉、雅戈爾、羅蒙等企業開始品牌設計,賦予品牌意義和內涵。到了上世紀90年代,廣州的服裝設計師率先開始承擔專業服裝設計的工作,開創個人品牌。服裝產業、服裝設計師和對美渴求的市場幾乎同步走向成熟。在1991年我創立了MARK CHEUNG品牌,最早推出高級女裝系列,后來在此基礎上又推出了其他MARK系列。在1996年的時候,杉杉公司推出了高級成衣女裝品牌——“法涵詩”,我被聘請去做了首席設計師,但是我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品牌,就這樣一直做到現在。
《Cityin》:上世紀的80年代,中國最早的服裝設計師品牌是否已經存在了呢?是在什么時間建立的?第一個設計師品牌是誰建立的呢?
張肇達: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設計師,大多生于五六十年代,與之“十年浩劫”迎來曙光的國家一起,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黃金時代。當他們擁有了著名設計師榮譽后,也希望有一個更高的夢想——創立自己的設計師品牌。
中國最早的設計師品牌是在1989年建立的,北京設計師馬羚率先成立自己的“馬羚時裝設計所”,并注冊了馬羚牌商標,同年,劉洋在廣州創辦了“劉洋高級時裝設計事務所”,她們成為中國最早的設計師品牌。
《Cityin》:您在1991年創立了MARK CHEUNG品牌女裝之后,幾乎每隔幾年都會推出一個新的服裝系列,像您推出的馬克#8226;力仙奴、馬克#8226;華菲、馬克#8226;蝶麗奧娜、馬克#8226;張等眾多系列的高級時裝,這些系列有什么不同之處?
張肇達:創辦高級女裝是我的夢想,所以我大膽地在1991年的時候就創辦了,但是在根本還未成長起來的中國高端消費市場,我那時的超前眼界與國際化起點反而成為了障礙,使我走了一點彎路。2000年我與朋友募資500萬美元創辦馬克#8226;力仙奴,但是在2005年隨著泰山石油崩盤、東方控股違約,馬克#8226;力仙奴夭折了,后來的馬克#8226;華菲與馬克#8226;蝶麗奧娜現在都已經很成熟,馬克#8226;華菲是專門為偏愛運動休閑、個性鮮明率真的都會休閑新貴們度身定制的,個性、桀驁、年輕、詩意、激情與智慧、自我與奔放,賦予運動獨有的激情與浪漫。馬克#8226;張則是生產高檔女裝晚禮服及高檔女裝系列,馬克#8226;蝶麗奧娜則是高級定制的婚紗禮服,現在馬克#8226;蝶麗奧娜在全國已經擁有300家一線、二線高端影樓的客戶。
《Cityin》:在這三十年里,您一直與服裝設計同行,社會在發展,您的設計也在發展,人們的穿衣觀念在改變,服裝越來越華貴,身上穿的越來越少,由原來的“少不要狂,老不要俏”、“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變成了“追時尚、重配套、看場合、顯個性”的新觀念。您作為改革開放至今一直活躍在時裝前沿的服裝設計師之一,如何看待這三十年來中國人服裝的變化?
張肇達: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服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這也包含中國人思想的解放,受西方思想的影響,中國人保守的思想漸漸打開,以至于穿衣打扮時髦了。其實對這30年服裝的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78年至1986年,穿衣只求數量上的滿足;1987年至1995年,比較講究流行追求種類;1996年以后開始追求名牌,強調性價比,有些人已穿上奢侈品牌了。所以作為設計師的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改革開放對中國人著裝的影響,也給我們設計師提供了更好的平臺。
《Cityin》:雖然我們的服裝比原來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在流行元素的運用上,這30年還是有很多的相同之處,就像這兩年流行的斗篷、高腰線、軍裝、海魂衫等復古元素,都說時尚是幾十年一輪回,您是怎樣看待這種回潮的呢?
張肇達:雖然在這幾十年我們穿的衣服有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布料上有更多的選擇,一些新材質被制作出來,這是看得見的變化,但是在款式設計、流行色彩上變化并不大,鏤空、蕾絲、荷葉邊、流蘇、扎染、糖果色等元素一直使用到現在,只是每一年都會有不同的改變而已。時尚其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回歸,期限不好說,就像這幾年的A字裙、白襯衣、五分褲、幾何款連衣裙,其實是60年代流行過。
《Cityin》:時尚在輪回,科技在發展,設計師由開始手繪服裝效果圖漸漸地開始使用電腦制圖,圖片也能更好地被保存,您最早的設計現在還保留嗎?現在的設計與當時的有哪些不同呢?
張肇達:我最早的設計是在美國學習的時候,那時的歐洲,服裝設計早就成熟了,但是在中國才剛剛萌芽,計算機在中國也才剛剛起步,數碼相機也沒有,所以我早期的作品也沒能很好地保存。1991年我自創MAKE.CHEUNG高級女裝品牌,并在美國舉辦首場個人作品發布會,展示會的作品銷售一空,當時美國的雜志上刊登過,也成為我最早的資料。后來幾場在中國的發布會,從舞臺設計、模特選用都很一般,因為那時中國沒有現在的這種條件。其實最早的設計元素與現在的設計元素基本相同,時尚元素在這三十年中變化不大,只是現在布料更昂貴了,科技更先進了,材質選擇更多了,做工更精細了,模特更好了,就是花的錢更多了唄!《Cityin》:最近幾年,中國不少服裝設計師紛紛登上了國際舞臺,巴黎、米蘭時裝周上也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代服裝設計師,您覺得現在中國的服裝設計師與國際服裝大師的距離還有多遠?未來的前景又怎樣呢?
張肇達:中國的設計師走向國際,我自己的理論是,就在中國本土就可以走向國際,我在1995年提出這個觀念,很多人那個時候還不相信,現在他們看得到了,這也沒什么神奇。因為越來越國際一體化、時尚一體化、經濟一體化,在我們自己的國家里,你就可以面對全球的競爭,因為國際化,一定有一個本土的機緣和市場在支撐著你。如果你自己憑著一個人,到歐洲、到美國做一個活動,是一個很好的推廣,但不一定能變成很長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