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縣張場鎮,是個傳統農業鄉鎮,青山綠水的優良環境,孕育了豐富的草資源,形成了良好的兔業養殖環境。
但長久以來,該鎮的兔業養殖一直處于零星狀態,在村民們眼中,養兔子似乎只是為了油鹽醋,搭個棚,放個箱。做個窩,養幾只,數個一二三四五,連當地養兔子的村民都風趣地自嘲,兔子尾巴長不了。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下。卻走出了一位年僅30來歲的年輕人,他實施產業化養殖不僅改變了當地人養兔的觀念,帶動周邊村民大量養殖長毛兔,同時還帶動在本鎮建立了三個兔業相關協會,充分發揮了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引導村民走上富裕之路。
他就是楊成靜。雖說經過幾年的經營,興達種兔場的各項工作已經走上了正軌,并不需要楊成靜每天蹲守在兔場,但他總是會時不時來到養兔場,或招呼著工人們如何喂草料,或指導著如何給生病的小兔子用藥。看著自己的這些兔寶寶們,他心里總有說不出的高興。
白手起家,牛刀小試
1991年時,楊成靜是丹棱齒輪廠車間的一名普通工人,1996年,又是丹棱縣張場鎮人民政府在編人員,先后從事鄉鎮企業、計劃生育、催糧催款工作,2001年辭職下海,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嘗試之路。
2001年,楊成靜嘗試著跟人合辦了竹編廠,專門生產竹編模板,每個模板的毛利也就幾毛錢,雖然賺錢不多,卻給了他創業的最初體會。
從2004年9月開始,楊成靜就開始盤算了他的養兔經,當初對大規模養兔子可是一竅不通,還有什么防疫和喂養啊,到哪里尋找優良種兔,楊成靜苦苦思索著……
外出取經,通過到洪雅、雅安等地的實際參觀考察,并購回大量兔子書籍,那時候,他甚至晚上睡覺做夢都是種兔寶寶。正是通過前期的積累,楊成靜更有了勁頭、有了信心、有了發展目標。
2004年11月21日是楊成靜終身難忘的日子,通過遠赴浙江鎮海種兔廠,一股腦地把身家性命一起砸進了2.5萬元,壯著膽子引進了150只長毛兔種兔,開始了他的兔業之路。
“一只長毛兔以平均1.2公斤毛來計算,除去成本,兔長毛純收入可達80—100元,母兔一年下6窩兔,一對崽兔可收入70元。”楊成靜給筆者算了筆賬,這就是他當初選擇兔業的生意經。
摸爬滾打,夢想成真
“你喂那么多兔子,看你的毛賣給哪個喲?”村民們都以為身邊這個年輕人瘋了,最初本來就不太支持的家人也開始埋怨他投資失誤,把錢打了水漂,可是楊成靜依舊我行我素,按著自己原定計劃,一步一步地實施,執著地做著自己的兔子夢。
2006年夏天,楊成靜正在起步的種兔場就迎來了第一次風波,小兔子們天天拉稀,每天都要死去1-2只,那時候真是心疼心慌又心虛,他自己又不太懂,翻書查資料,此時的楊成靜真正感覺書到用時方恨少。通過反復對比小兔子的癥狀,終于找到元兇原來就是常見的慢性兔瘟,通過對癥下藥,終于讓小兔子起死回生了。
吃一塹長一智,從那以后,楊成靜有意識地與雅安和洪雅等地的養兔場互通信息,相互交流,并聘請了四川農業大學的專家做技術指導,避免養殖的盲目和技術的盲區。
默默無聞的努力、科學精細的執著,經過兩年多的打拼,楊成靜的興達種兔場已經達到占地面積10畝,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兔籠1500個,建有長30m,寬10m標準養兔舍,分類養殖的優良種兔1200只,年出售幼兔4000只以上,并將10畝荒地開辟為草場,年收入達到10多萬元。
一座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的興達種兔場展現在了大家面前,同時也終于圓了楊成靜的兔子夢。
回報鄉親,示范帶動
早在2004年楊成靜創業之初,他不僅自身養殖,而且積極向村民推廣發展長毛兔養殖并出任技術顧問,在他的帶動下,該鎮農戶的養兔熱情高漲,當年就發展了12家養殖戶。從那時起,仁興山上就多了位帶動大家養兔致富的技術能手,作為養兔協會會長楊成靜,他不僅無償向其他農戶傳授養殖和管理技術方法,甚至還幫助村民分析兔業的投資理財風險等。如今的他,已經先后帶動了周邊100多戶農戶加入了長毛兔養殖,養殖數量超過2萬只。
“整長毛兔就是合適,在家門口就能‘尋錢’,還能照顧好家庭,比單純外出務工強多了!”大木河襯黨支部書記劉仲興就是養殖長毛兔的忠實“粉絲”,他給筆者掰著指頭算了算:“你想想看,小兔兒以吃草為主,每年吃飼料60斤,約60元,加上防疫等其他成本,大約70元,長毛兔每年剪毛5-6次,能剪毛1公斤左右,一只長毛兔每年收益50元,一個家庭飼養400只,每年僅剪毛就能獲純利2萬元。”
據介紹,楊成靜的養兔協會現在注冊會員已經超過600人,還常年聘請四川農業大學賴松家教授擔任技術顧問,2個月召開一次技術會議,擺兔經、談兔子,交流養兔技術以及養殖經驗,針對性地指導提供合理的基礎日糧,維系長毛兔生長及生理活動所必需的日糧搭配,科學飼養管理,引導適時剪毛,夏天50天剪毛,冬天70天剪毛。
協會不僅協助農戶聯系購買長毛兔品種,還定期組織養殖戶集中培訓,組織示范戶外出參觀,學習先進的飼養管理經驗,使他們掌握長毛兔的飼養管理經驗,種兔繁育,疫病防治和剪毛有關技術,為養殖戶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技術服務,推行統一引種,防疫、培訓、服務、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
一種通過簽訂供種、兔毛購銷合同,以市場價和保護價相結合方式收購兔毛的“公司+農戶”產業化之路正在形成,公司與農戶的利益聯接也會更加緊密。
如今,張場鎮2007年長毛兔存欄30萬只,肉兔出欄40萬只,肉兔收入1200萬,純收入400萬,其中肉兔出欄40萬只,總收入1200萬元,純收入400萬元;長毛兔30萬只,總收入3600萬元,純收1500萬元:人均免業純收入達871元。
年輕也是資本
許多人的創業激情的蘇醒與萌動,大都來自心靈深處的欲望和現實面前的壓力,通過在思想上反復交鋒后,總想通過創業改變自己的生活。
年輕人欲創業,資金并非最重要,重要的是敢想、敢干,善于學習、善于從實踐中獲得經驗,像張場鎮興達種兔場業主楊成靜這樣的年輕人,并沒有把時間荒廢在煙酒牌上,也沒有僅僅局限于繼續從事以往按部就班的職業生涯,從給老板打工,齒輪廠車間工人、政府工作人員,與人開辦竹編廠……不同角色的轉變、不同的人生經歷、不斷的經驗積累,成就了他積極投身充滿挑戰和機會的創業天地。
他從一無所知的門外漢,到精通兔子養殖的帶頭致富能手,并擁有了自己的種兔場,此過程有艱辛、有淚水,但卻展示了當代年輕人多思、多想、多干的精神勁,楊成靜的創業故事說明年輕人應該不斷地嘗試、摸索、多動腦子創業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本身就是資本,就是財富。年輕人最大的資本是可以毫無顧慮地做很多事情,這是一種積淀。
年輕,沒有什么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