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濤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區域水環境地球化學、重金屬污染及其生物效應、稀土元素環境生物地球化學。先后主持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的各類項目和課題近20項,2003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記者:“環境地球化學”聽起來是一個很新的學科,當年怎么想到要學習這個專業?為什么要把環境和化學結合在一起呢?
梁濤: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這個學科早就存在了,只不過非領域內的人注意不到。近代以來,人為釋放的各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各種無機和有機化合物也加入自然界原有物質循環之中,它們在自然界的運動同樣受地球化學規律的支配。因此,地球化學的許多原理和方法可以應用于環境問題的研究,這樣就促進了環境科學與地球化學的結合,導致了環境地球化學這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的誕生。其實,和環境結合研究的領域很多,環境地球化學只是其中的一支,是基礎研究。
記者:那么,最近在做什么項目研究呢?
梁濤:最近有一個做的差不多的項目,是稀土元素在植物中的分異特征及其機理。稀土在我國農田中的分布很廣,我們研究的就是種在農田中的植物中這種元素含量的變化。
記者:是那種會讓人很快就死亡的“硒”?
梁濤:不是,這是兩個概念。你說的是化學元素,而我說的稀土是一種農用化肥,但是積累到一定的量,又碰上向上遷移性好的植物,也就是說土壤中的化學元素能被植物吸收的量大,而人類食用了含有這種化學元素的植物,一樣是有中毒危險的。稀土目前在我國是一種被普遍使用的化肥,所以這樣的研究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記者:研究方法分為現場調查研究法和實驗室模擬試驗研究法,你覺得哪個更有意思?
梁濤:兩方面都很重要,不過要說有意思的當然是現場調查了,不過也是最困難的一個方面,因為未知的自然影響很多,這可和研究人員本身的專業水平沒有太大關系。我還記得自己做博士論文時的研究,因為是水污染對魚的影響,光為了養活魚,我就花了半年的工夫。到現在也是這樣,為了做“稀土元素在植物中的分異特征及其機理”這個項目,我種了很長時間的小麥?。?/p>
記者:很多進行環境相關研究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您對這個怎么看?
梁濤:我所從事的是基礎研究,這個不可能太過于在乎。我們的研究是先假設一個可能,然后再去證明這個可能,實驗到最后發現自己假設錯了的情況很多。即使證明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也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比如說稀土那個項目,我們說有危害性,那也得是在土壤含量、植株遷移性等一定條件的限制下,目前的情況是其危害性并沒有顯現,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一種預測,提醒相關部門注意并實施監測。
環境地球化學
環境地球化學是環境科學與地球化學之間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是環境地學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環境中天然的和人為釋放的化學物質的遷移轉化規律,及其與環境質量、人體健康的關系。
到了近代,人類運用強大的技術力量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界的面貌,地殼深處大量的化學物質被采掘出來,種類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大的自然界本來不存在的化合物被合成出來,它們中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被散布到環境中。在原來環境物質循環的基礎上,疊加了這些新的物質的循環,對人類環境質量產生了嚴重影響。
環境地球化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在于及時地研究現代環境化學變化的過程和趨勢,在原來地球化學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研究組成人類環境的各個系統的地球化學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