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宗春醫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工程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各種因素(物理、化學等因素)對紅細胞分化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2006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在互聯網上,易宗春的高中同學這樣評價他:讀書狂一個!很有毅力!從湖北省一個縣城走出來,如今他已經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工程系副教授,從事航天(微重力)環境分子細胞生物學效應的科研工作。他在攻讀碩、博學位期間從事神經毒理學研究。后來在清華大學做博士后,從事中藥誘導腫瘤細胞分化和腫瘤預防藥物的篩選研究。這些科研經歷與他現在的工作有什么關聯嗎?他說,從毒理到微重力,其實只是換了一下研究因素,核心還是圍繞血液在做。
記者:生物工程與空天領域結合,你的課題主要研究什么?有什么發現嗎?
易宗春:在空天領域,存在著大量的生物與醫學工程問題,例如,飛行員逃生的生物力學問題、駕駛艙的工效問題、超重的抗荷問題等;航天員長期空間飛行導致的心血管功能障礙、骨質丟失、肌肉萎縮、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紊亂等多種生理、病理變化問題。我們所關注的是另一個問題——航天飛行性貧血,研究它產生的機制。了解了機制,才能知道怎么去防治。
眾多的研究發現,這種貧血與紅細胞生成受阻有關。紅細胞的分化需要一種激素,叫做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刺激。我們已經初步發現模擬微重力可以抑制Epo誘導的細胞紅系分化和增殖,抑制細胞內某些蛋白物質的產生和表達。這可能是航天飛行性貧血發生機制的重要方面。
記者:如何在地面上研究失重狀態下的細胞呢?
易宗春:我們通過利用NASA(美國宇航局)的慢回轉器模擬失重條件,來研究失重條件在紅系祖細胞(屬于造血干細胞)分化產生紅細胞過程中的影響。把真空條件下的紅細胞放在這樣一個裝置上旋轉,理論上講,細胞在單位時間內的合力為零,于是就產生了模擬微重力。
下一步就是尋找引起貧血發生的原因。國外有研究提供給我們一些線索:先將細胞進行旋轉,之后加入Epo,紅細胞基本上就不分化了。如果兩者同時進行,抑制分化的現象則不那么嚴重。我們就想,一定是細胞在失重條件中先發生了變化。現在已經有不少報道稱,失重會引起細胞結構的變化。細胞骨架好比是鋼筋,在重力條件下把細胞支撐起來,在分裂過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像高速公路一樣,定向地把蛋白運輸到細胞膜表面上。一旦細胞骨架被破壞了,就會產生功能影響。所以我現在還在繼續研究微重力條件對細胞蛋白質定位的影響。
記者:研究微重力這個特殊條件下的生物醫學,可以說在生命工程領域屬于十分邊緣了。研究成果在地球上有沒有應用價值?
易宗春:我們的研究從理論轉為應用還有相當長的距離,而且目前的空天科技水平還只能做到保證航天員的基本生命數值的穩定,遠達不到可以防治航空航天疾病的那一步。從長遠看,我們如果從另一個角度搞清紅細胞的分化方向和生存的狀態,有可能對未來生物工程領域對干細胞的分化控制方面能夠有所幫助。比如穩定維持干細胞的分化增殖,來治療白血病。另外,這項研究對于在地面上的貧血發生機制的探討可能也會有幫助。
(責任編輯 郭劍峰)
科技新星計劃
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是由北京市財政經費支持、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實施的科技人才培養計劃,于1993年7月頒布實施。該計劃旨在選拔一批高素質青年科技人才,通過資助其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使其成為能夠擔負科技研究重任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