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7月13日是奧林匹克2008年舉辦國的投票日。之前的那幾天,筆者正在泰國開會。因想了解北京申奧的進展,天天收看CNN和BBC。然而,這兩家電視臺當時對北京申奧的預測和評價都很差,理由之一就是北京的空氣污染嚴重,會傷害運動員的健康。與北京競爭2008奧運會主辦權的城市有:加拿大的多倫多、法國的巴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和日本的大坂。從環境質量來看,這些城市確實優于北京。
但投票的結果是北京贏了!面對這一出乎西方人預料的結果,CNN和BBC所有的評論節目都顯得很失望。他們的評論者在電視上要么口無遮攔地說:北京肯定是行賄了;要么直截了當地罵:國際奧委會沒有了公平,是玩政治;還有說要“復仇”的。親眼看到這一切,筆者深切體會到:北京申奧成功實在太不易了。
一轉眼,7年過去了。在北京北邊的一片村落之地,具有現代建筑風格的多個奧運場館與設施已落成。它們在向世界展示:北京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要為2008奧運會提供最好的場館與優質的服務。這些硬件設施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一致好評。但北京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仍是影響環境質量的主要問題。
可吸入顆粒物是指粒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它們懸浮在空氣中,常被稱為塵埃。人呼吸時,這些細小的顆粒能不受鼻腔與咽喉的阻擋而進入肺部。5-10微米的顆粒能到達肺上部的氣管與支氣管。小于5微米的細顆粒可到達細支氣管。當人在劇烈運動狀態下,用嘴呼吸時,細顆粒可達肺深部的肺泡區。而進入了肺泡的飄塵是不可能有效排除的。如果吸入量大,就可能存留于肺中,導致肺氣腫等病變。由于運動員在最大運動狀態時,其換氣量要增至安靜時的10多倍,因此,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高,對運動員傷害的可能性就大。

北京的可吸入顆粒物來源有五:一、汽車尾氣排放的煙霧顆粒;二、車輛行駛時摩擦地面產生的塵粒;三、干燥沙土被風刮起的土壤顆粒;四、施工揚塵;五、燃煤爐灶與餐館排放的煙塵與油煙顆粒。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指導值為: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日均不超過50微克/立方米。這樣的濃度標準與北京的可吸入顆粒物污染指數小于50相當。即:要保障運動員的健康,北京需提供的空氣質量應為一級,也就是“優”!
離奧運會很近了,目前,北京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還在100微克/立方米左右徘徊。要使其濃度大幅度下降,北京應盡快動員全社會參與減塵。具體而有效的做法是:有車族少開車,駕車等候時關掉引擎;園林綠地少剪草地,不拔野草;居民清掃家中窗戶和陽臺上的積塵,不在那兒堆廢物;社區與單位將雨水引入綠地,使土壤保持濕潤,也鼓勵商店或住戶使用廢水澆綠地;環衛工人掃凈路邊積塵,但讓園林有機質留在樹坑或灌木下;管理部門利用舊磚覆蓋裸土地帶;餐館給自己的煙道安上凈化裝置。
為提高北京的空氣質量,政府發布了奧運期間要對建筑工地和車輛出行進行嚴格管理的公告。但任何城市的空氣質量要達標,都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