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秀藝術作品必須能挖掘人的心靈。電影也是如此,每部優秀影片都可以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不過,下面這些作品更值得用心理學去分析,它們或者直接以心理學為題材,或者描述了某種特殊的心理現象。
《雨人》(“Rain Man”)與自閉癥
《雨人》無疑是心理學題材電影中的經典。在1988年那個時代便能狂收一億票房,而且拿下奧斯卡多種獎項,可謂叫好又叫座。而“自閉癥”這種精神疾患也正是通過這部電影才為公眾所熟悉。
靠倒賣汽車為業的小商人查理與父親不和,分手多年。某天他突然收到父親的死訊,300萬元遺產正好可以幫他度過生意難關,無奈父親卻把這筆巨款留給他從未謀面的哥哥諾曼。后者是個自閉癥患者。查理將諾曼從精神病院拐出,試圖從諾曼監護人那里敲詐這筆遺產。但在與哥哥相處的短短幾天里,查理被親情所感染,放棄了對遺產的爭奪。
“Rain Man”這個古怪的片名來自諾曼的名字。在查理兩歲以前,諾曼和他住在一起,經常在弟弟哭鬧時講故事安慰他。一次,諾曼不慎將查理放入浴缸熱水中。父親擔心他會對弟弟造成危害,便將他送入精神病院。查理長大后從不知道自己有個兄長,但卻保留著一個童年的幻想——每當自己內心痛苦的時候,會有一位“Rain Man”(雨人)來安慰自己,這是“諾曼”的諧音給他留下的潛意識。
一部電影在藝術上能夠達到優秀的標準,必須做到表層意義準確、比喻意義深刻,并且和表層意義緊密相聯。這部電影的表層意義就是對自閉癥癥狀的細致描述。在這個層次上,《雨人》的編導掌握了大量醫學資料,以保證細節的準確性。自閉癥患者不合群,對與人接觸很恐懼,表現出復雜多樣的刻板行為。比如不停自言自語,一定要每天吃同樣的食品,甚至數量都不能改變。
自閉癥患者在智力上并沒有問題。有些人還在語言或者計算方面表現出驚人的天賦,比如能背誦《圣經》,能心算復雜的數學題。但這些知識無法運用在生活中。影片里,諾曼可以心算復雜的數學題,卻不知道一塊錢花掉五角后還剩多少。
自閉癥于1938年由美國精神科醫生凱納發現,《雨人》恰好上演于半個世紀后。直到今天,醫學界仍然沒有搞清這種疾病的成因。凱納本人傾向于它來自父母的冷漠,以及教養行為過分刻板。但這個結論后來被否定,自閉癥似乎還有生理方面的原因。
在將自閉癥準確表現的基礎上,編導賦予影片的深層寓意更是別具匠心。這部影片真正要表現的是弟弟查理的內心轉變。他工于心計、過度理性,總是用面具包裹著自己,不和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女友分享內心感覺。
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磨”。影片開始時,查理的自閉性格給周圍人帶來不少精神壓力。結果他卻遇到了真正的自閉癥,同樣被哥哥折騰得夠戧,被迫去體驗和一個封閉的心靈打交道是多么痛苦。
影片中有這么個情節。由于諾曼一定要按精神病院里的方式來穿衣服,查理按奈不住憤怒,停下車對哥哥說:“自閉癥就是一堆狗屎,因為你內心一定是正常的!”影片主題在此鮮明地表達出來,查理也最終明白應該把自己的心靈開放給別人。
編導之所以選擇了“自閉癥”這么種罕見的心理疾病來描寫,并非為了獵奇,而是用它來比喻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封閉現象。從非病理的角度講,高度競爭社會里的中產階級們普遍都有自我封閉現象。
需要提醒大家,正是由于這部電影,“自閉癥”從此廣為人知。公眾把不愛與人交往的性格也算成自閉癥。筆者常聽有人說“我有點自閉癥”、“某某就是個自閉癥”。這是不準確的。自閉癥患者由于無法自理,成年后都處于被監護狀態。由于缺乏自知力,他們也不會聲稱自己患了自閉癥。
《飛越瘋人院》與精神病院制度
《飛越瘋人院》于1975年上演,是精神病學題材電影的經典。影片里,犯罪嫌疑人麥克·默菲為了逃避懲罰,偽裝成精神病人,被送到精神病院進行為期兩周的觀察。在此期間,精神病院種種非人道措施令他不滿,遂鼓動病友們逃出瘋人院,最終被強制實施手術改造。
一部講心理學的電影,藝術和科學應該并重。以本片為例,編導在刻劃人物性格時將它與精神病癥狀聯系起來,讓每個精神病人角色都患有一種富于特色的病,有精神分裂癥,有抑郁型精神病,有老年癡呆癥。這些病癥行為表現差異很大,使得電影盡管角色很多,但每個人一眼看上去就會留下深刻印象。
不過,雖然編導對精神病學作了一番深入了解,但本片主題卻很值得推敲。編導試圖通過精神病院管理體制的不人道,進而影射美國社會現實中的一些問題,這是電影的比喻意。但電影的表面意義必須準確,這個比喻意才能有力。

如果只就電影表面含義來說,無非是在譴責精神病院的措施不人道。鐵棒、鐵絲網、暴力壓制、電擊療法、腦手術……這便是編導給我們突出展示的一切。為了表現這些手段的“殘忍”,編導刻意用患者夸張的痛苦來對比。比如病人在接受電擊療法時,抓住門框拒絕入內,還聲嘶力竭地高喊,場面仿佛是納粹集中營的刑訊室。
片尾處,主人公默菲被送回病房,呆若木雞,前額留有一絲刀痕,暗示他被施以手術。這種手術叫“額葉破壞手術”,可以減少患者的攻擊性。在影片里,這意味著默菲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人了,他的個性被人為改造了。個性被強制改造比死亡更痛苦,在這個主題引導下,病友忍痛將他殺死。
然而,默菲在電影里的表現只不過是調皮搗蛋、破壞規矩。這類表現并不會被施以“額葉破壞手術”,它只適用于有嚴重暴力傾向的人。筆者了解的施術案例中,有的患者甚至在打斗時咬下對方臉上的肉!只有手術才能讓他不再危險。
筆者去過精神病院。當你乍看到鐵鎖、高墻,被鎖在床上的燥狂癥病人時,你也會有“不人道”的感覺。但這和監獄一樣,是為管理而付出的犧牲。為了不讓精神病人傷害他人,更為了不讓他們自傷,必須進行嚴格的管理。
影片中,默菲偷偷帶一群病友出海釣魚。大家有說有笑,最后毫發無損地回來。如果現實中的精神病人真能做到如此程度的自理,那精神病院的嚴格監管確實很多余。但這只是藝術上的虛構而已。
在這個問題上,稍后拍攝的《雨人》就現實了許多。《雨人》結尾處,兄弟倆萌生親情,觀眾都期待著諾曼能夠離開精神病院,但事實證明他無法在院外生活,弟弟只好又把他送回去。
而《飛越瘋人院》中的精神病醫生被描寫成一群虐待狂。他們明知道默菲沒有精神病,但卻故意將他留院,只是為了可以合理合法地對他實施電擊,或者做“額葉破壞手術”,以報復他破壞精神病院規矩的行為。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現實中的精神病院都在逐漸減少著監管力度,但這更多是出于技術進步,并非意味著過去嚴格管理是錯誤的。
《麻木》與心理治療的缺陷
輕喜劇片《麻木》(Numb)上映于2007年。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票房廖廖,幾年后可能就會被遺忘。但在這里它應該被重點介紹,因為該片完全以心理治療為題材,而且它講的是心理治療的缺陷。如果編導對心理治療現狀沒有深刻的了解,肯定拍不出這樣的片子。
主人公哈德森靠與朋友合作劇本為生。他與母親、兄長關系惡劣,生活里缺乏朋友。一次,哈德森連續吸食12支大麻,感覺周圍世界虛無飄渺,失去了真實感,從此患上心理疾病。
關于這種心理疾病的名稱,有的翻譯成“嚴重人格分裂癥”,有的翻譯成“嚴重抑郁癥”。其實都不準確,它的學名叫“感知覺綜合障礙”。患者仍然能看到、聽到、嘗到、聞到、觸到外部信息,但在把它們綜合起來的過程中發生障礙,缺乏真實感,覺得外部世界飄忽不定。

在影片里,編導確實想直接用鏡頭來表示哈德森眼里的虛幻世界,不過顯然很困難。影片更多還是靠演員動作來表現這一病癥。哈德森不停地看自己的手,想把它當成真實的東西。他去打蒼蠅,卻把臺燈拍落在地下。他用冰袋緊貼在臉部,用強刺激來形成真實感。
哈德森在超市里經常偷小物件。這既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感情關系的轉折點,也是這種病的癥狀之一。患者失去現實感,便希望從外部得到強烈刺激,來感受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甚至不惜犯罪入獄。
發現自己患病后,哈德森求助了不少心理醫生。這些人都頂著嚇人的頭銜,這位是哈佛的博士,那位畢業于劍橋。對于他的病因,心理醫生眾說紛紜。有的認為他是自信心不夠,要他多和人接觸。有的認為對于這種病多說無用,應該以吃藥為主。影片里有個特寫鏡頭,表現哈德森一頓要吃下的藥。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藥片在桌上排成長隊,甚為壯觀!
哈德森走馬燈一樣奔波于不同的心理醫生那里,結果卻一無所獲。這其中,他遇到了一位專攻“認知行為療法”的女醫生。這種療法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由埃利斯、貝克等人發明。他們認為人的錯誤觀念導致變態行為,心理治療應該以改變患者的錯誤觀念為主要目的。
這位女醫生衣著典雅,舉止高貴,不茍言笑,一幅居高臨下的樣子。接觸幾次以后,突然間女醫生壓抑的感情如泉水噴涌,聲稱自己迷上了哈德森,對他狂追不已,嚇得哈德森落荒而逃。
最后,哈德森找到了“全國唯一知覺障礙專科醫院”。他覺得自己找到了“正主兒”。在這里接受三天生理測驗和心理測試后,醫生和他進行了一段對話,堪稱總結了影片的主題。
“經過測試,我們認為你得了知覺障礙。”
“是的,這個我早就知道,但是怎么辦呢?”
“醫學上還沒弄清知覺障礙的原因,我們也不知道怎么辦,建議你吃點藥。”
“可我已經吃了各種各樣的藥!”
“那就建議你忍受吧!”
對于現實中的心理療法來說,這是畫龍點睛的總結!到目前為止,心理醫生確實發現了許多種心理問題,但往往并不知道它們的原因,更不能妥善解決。
本片編導古德伯格顯然對心理治療非常熟悉。片子里有許多情節體現了心理治療的真實情況。比如心理醫生只在付費的情況下才對患者擺出關心的姿態,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和患者接觸。而患者往往把醫生的關心理解為一般的體貼,對醫生投以虔誠的感情。女醫生與哈德森發生關系后,一邊迷戀他一邊自責,說自己要被吊銷執照,得請另外的醫生接手。有的心理醫生聽煩了患者的傾訴,沉沉睡去,鼾聲如雷。不同流派的心理醫生們各有各的理論,各有各的療法,彼此不買賬,背后罵對方是白癡。
這些都是心理治療界的現狀,然而大部分對公眾并不公開。尤其是在中國,心理治療推廣不久,在公眾心目中還有神秘和神圣的色彩。只不過在美國,心理治療已經有近百年歷史,公眾對它認識較多。
既然心理治療都不管用,主人公的知覺障礙又怎么解決呢?編導給了他一個光明的結局。通過與家人重新溝通,向客戶說明真相,與同事恢復關系,不再承受精神壓力,哈德森自己解決了問題。不過現實恐怕沒有這么完美,導致知覺障礙的生理機制到現在還不清楚,它并非單靠主觀努力就能解決的。
《美麗心靈》與精神病幻覺
《美麗心靈》也是一部精神病題材的電影,而且是取材于真實人物的傳記片。由于傳主是一位數學家,其真實經歷很容易讓它變得沉悶,缺乏懸念。然而,編導別出心裁,選擇了將精神病人的幻境現實化的做法。傳主納什在幻想中遇到“美國情報人員”,后者告訴他,蘇聯派間諜進入美國,準備將核武器在美國本土引爆。間諜傳遞消息的方式是將密碼隱藏在報刊的公開內容中,所以邀請數學天才納什從報刊里找到密碼。
這種巧妙設計使影片上半部分近乎驚險片、間諜片,既有神秘人物,又有秘密聯系,還有飛車追殺。直到影片中部,納什已經被確診入院,編導還玩了一個轉折,讓觀眾一時難以分辯到底是真有蘇聯間諜,還是主人公仍然生活在幻境中。
不過,影片里的幻境很真實,這并非精神病人幻覺的特點。精神病人的幻覺多是變形的。比如“大形象視幻覺”——看到巨人或者巨獸;小形象視幻覺——將別人看成小人國中的人。或者將身體的某一部分——比如頭部——放大許多倍。這些幻覺如果要表現在電影里,恐怕得用特技才行。當然,這在今天也并不困難。或許編導正是為了讓觀眾誤入懸疑片的思路,所以才在前半部分設置了逼近真實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