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財政支農資金是落實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的具體體現,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各級政府逐步加大了對支農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將直接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效果。因此,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部門更要加強對支農資金的使用管理,切實保障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財政支農資金的涵義和特點
財政支農資金是指各級財政每年在預算內安排用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包括支援農村生產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農林水氣等部門事業費資金、農林水氣象基本建設資金、扶貧資金(含以工代賑資金)、糧食風險基金、農林水氣科技三項費用資金等。
縣級財政支農資金主要來源有本級財政預算安排、上級財政補助收入、未通過縣財政預算內核算的財政支農專項資金收入、上級農業主管部門撥入和項目單位配套資金。縣級財政支農資金有以下特點:
1. 對上級部門依賴大。縣級財政支農資金支出中,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安排占總支出比重小,上級財政補助收入、未通過縣財政預算內核算的財政支農專項資金收入、上級農業主管部門撥入資金比重大。
2. 縣級財政支農資金類別多。如農業事業費、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糧食風險資金、退耕還林資金、生態林資金、農業七項補貼資金、其他專項支農資金等。
3. 投入層次多、資金使用鏈長、管理分散。
4.縣級財政支農資金在財政部門多賬戶管理,在預算戶、財政扶貧資金專戶、以工代賑資金專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專戶、糧食風險基金專戶、退耕還林資金專戶等都涉及有財政支農資金。
5.為減少縣級財政支農資金分配中間環節,防止擠占挪用截留財政支農資金,部分項目資金直接撥付到施工企業,資金運行與項目管理分離。
6. 為規范管理,按上級要求,縣級部分財政支農資金項目支出在財政部門實行報賬制,如以工代賑資金項目、財政扶貧資金項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
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支農資金投入量的增加,財政部門也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對支農專項資金的管理,如對大部分支農資金的使用采用保障制等,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資金專款專用。但是在日常審計時發現,很多支農專項資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依然存在滯留、擠占、挪用和損失浪費等問題。
一是配套資金不到位。由于上級安排的資金量小,相當數量項目還需要地方配套,基層財力不足,拿不出配套資金。為了爭取項目,部分地方政府就采取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進行虛假配套。
二是專款撥付不及時。許多項目資金到位后,財政部門不能夠及時將資金撥付到項目單位,致使工程項目無法及時實施或因資金到位不及時,使工程質量不符合要求,建成項目效益不高。
三是報賬票據內容不真實。一些項目實施單位平時開支都是白條,而且很多項目由“三無”鄉村施工隊實施,沒有稅務發票,只有到當地的稅務部門索取正規發票,更有甚者四處找地方開具虛假發票,以此進行報賬。這種做法掩蓋了大量的資金虛假支出。
四是項目資金未設專戶管理。目前,部分項目要求實行“招投制”和“直撥制”,項目實施單位雖已基本實行了專賬核算,但作為一部分鄉鎮項目實施主體的水利、農技等單位由于只能在銀行開設一個基本戶,未能按要求在銀行開設專戶,客觀上導致了專項資金與其他資金混戶,形成臨時占用專項資金的現象,影響了涉農項目資金的及時、有效運作。
五是虛報項目工程進度。對于很多財政扶持的項目,雖然按要求要建立事前工程預算制度、建設中工程核算制度、完工后決算報批制度等,但很多項目在建設之初就缺乏資金,只有蓄意擴大工程的進度和工程量來套取資金,建設、質監、主管部門、財政等部門簡單的形式審核就辦理手續,造成資金隨意流出。
六是項目資產缺乏管理。部分支農專項資金投入所形成的資產,管理不規范,有的由同級主管部門經營、管理,有的甚至不按規定作資產管理、核算,所取得的經營收益由主管部門或者項目實施單位自行支配,有的甚至體外運作,直接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更不能體現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的目的和效益。
對策和措施
首先,要明確分工,強化財政和有關部門的職責。財政管理的重點是資金,但資金的管理必須和項目結合,財政部門應該全程介入項目的監督管理;主管部門管理的重點是項目,包括項目的組織申報、組織實施、進度監督、竣工驗收等,對項目實施的真實、合理、合法、完整性負責。二者應作為一個相互協調的統一體,加強項目管理工作的溝通和協作,共同將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管快、管好、用好,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效益。
其次,提高項目安排及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對充分調研和論證關注民生的項目,地方政府和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并進行公示,實行公開招投標、政府采購,陽光作業。同時堅持財務公開與民主理財,避免違法亂紀情況發生。
再次,強化稅務部門代開發票的責任。目前,從審計情況看,普遍存在縣鄉地方稅務部門隨意代開財政涉農項目稅務發票的現象,他們缺乏對工程項目實際情況的了解,造成財政資金損失和浪費。國家應進一步明確此類項目代開發票的細則或規定,避免借代開稅務發票來套取財政資金。
其四,建立長效運行機制。結合財政體制改革的深化,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不能僅僅滿足于“專款專用”,還應切實搞好項目的建設質量監督和運行維護,建立工程管護制度,建管結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其五,強化監督約束機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審計與財政、監察等有關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協作,做到“重拳在握”;其次,要明確涉農資金管理辦法和監督原則,完善涉農資金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做到“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