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易運行經濟學用中國傳統(tǒng)的周易學分析方法來研究經濟運行,得出與西方經濟學有別的中國經濟學體系。周易運行經濟學把經濟史分成“無極”時期,“陰陽對立”時期,和“太極兩儀”時期三個階段,全球經濟的“太極兩儀” 時期還未形成,美國的\"太極兩儀\"時期已經基本形成。
關鍵詞:周易;運行;經濟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F06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003-03
周易運行經濟學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易經》運行規(guī)律,得出與西方經濟學有別的中國經濟學體系。本篇論文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寫周易運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用周易運行經濟學理論對經濟運行歷史進程的劃分。
一、周易運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HTSS]
周易運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就是《易經》里的太極兩儀圖。《易經》是中國所有學術思想的淵源,博大精深,本文采用太極兩儀圖來分析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經濟運行的規(guī)律。“太極為宇宙的創(chuàng)始,太極為萬有的根源,一切變化、成長、生滅、盈虛、盛衰皆由太極的演變而產生。”[1]太極是萬有的根源,包括經濟的一切變化、成長、生滅、盈虛、盛衰能從太極中找到答案。
1.太極兩儀的發(fā)展規(guī)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2]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無極到太極,就相當于從無到有的發(fā)生階段,萬事萬物剛開始就是無極的狀態(tài),也就是鴻蒙混沌,陰陽不分,(如圖一和圖二)但隨著太極的運動,動而產生了陽,靜而產生了陰,一動一靜,分陰分陽開始。陰陽這兩個相互對立矛盾的事物不斷運動發(fā)展,終于形成了太陽太陰兩極(如圖三)。形成兩極之后,它動的極致之處并沒有一直運動下去,反而是靜了下來,形成了陽中有陰,相對,靜的一方,在它靜的極致之處反而動了起來,形成了陰中有陽,兩儀分立。(如圖四)這就是萬事萬物的生成發(fā)展變化,相輔相成,不斷衍生的發(fā)展過程。
注:圖一和圖二無極時期,圖三陰陽對立時期,圖四是太極兩儀時期。
2.太極兩儀的運行規(guī)律

如圖四,兩儀分立時,太陽的重心之中有一部分陰,太陰的重心之中有一部分陽,“此乃則是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也是‘陰陽之精,互藏其宅’(《運氣類》)之道”[3],這表明陰陽各自內部都潛藏著可以相互轉化的物質基礎。太極兩儀在運行時,陰陽對立雙方相互消長進退,達到平衡。陰陽對立,雙方互為其根本,即“陰陽之精,互藏其宅”,使陰陽雙方相互限制,事物才得到發(fā)展。
換言之,就是指由太陽不停地運動引起與太陰靜的對峙,而太陽的根本卻出現(xiàn)在太陰的中心,而太陰的根本卻出現(xiàn)在太陽的中心,這樣兩儀相互對立并制約著,事物才能得到發(fā)展。周易運行經濟學就是要用這個分析方法來針對經濟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運行規(guī)律做研究,從而揭示經濟的本質和經濟發(fā)展理論。
從無極到太極的形成,本來是渾然天成,協(xié)調自然的過程,但是為了方便理解,就將這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過程人為地劃分為三部分:“無極”時期;“陰陽對立”時期;和“太極兩儀”時期。
二、周易運行經濟學對經濟運行歷史的劃分
1.“無極”時期
“無極”時期就是指鴻蒙混沌的時期。經濟運行發(fā)展的“無極”時期就是指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的雛形,經濟在這個時期的內涵是從無到有的,因此,這個時期是各種經濟要素孕育而生的時期。
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類歷史從舊石器時代轉向新石器時代,從狩獵和采集活動轉向種植和畜牧活動,這種劃時代的轉變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這個結果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剩余產品的產生。在此之前,人類的生產是自給自足的。大量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導致了私有制和產權制度的出現(xiàn),也就為經濟的“無極”到“有極”做好了所有的準備,因此,私有制和產權制度的出現(xiàn)標志著“無極”時期無序時代的朦朧結束和“無極”時期陰陽模糊對立時代的朦朧出現(xiàn)(圖一到圖二的轉變)。
剩余產品出現(xiàn)后,“無極”內部開始出現(xiàn)了一個交換需求的“動”的因素,從而生成太極中的太陽,同時交換的供給方作為一個“靜”的因素開始生成太極中的太陰,但因為當時的交換是物物交換,所以需求方和供給方的區(qū)分不很明顯,對于交換雙方來說對方既是需求方又是供給方。因此剩余產品出現(xiàn)后的經濟仍處在經濟的無極時期的陰陽模糊對立階段。但在這個時期,“動”的因素需求是導致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導致經濟出現(xiàn)的直接原因。這個思想和西方經濟學中的需求學派,還有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不謀而合。
值得說明的一點是需求在私有制和產權制度確立之前就已經有了,準確地說需求是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誕生的,但剩余產品出現(xiàn)前的需求并不能當做經濟發(fā)展中“無極”時期的“動”的因素,因為此時期雖然有需求,但因那時的生產力不夠發(fā)達,勞動得來的物資來自自然界而且只用于自用,交換還沒有產生。私有制和產權制度確立之后與需求相對的供給才慢慢開始變成人類的勞動產品。這時,形成經濟的各種必備條件也就開始不斷地產生,就如同太極中太陽和太陰的“動”不斷擴大和加速一樣。這樣,需求和供給才能最終形成太極中的太陽和太陰。
從原始社會開始到封建社會,商品、貨幣、利息、交換、分工、債務、勞動力、貿易以及工會、行會等經濟學元素形成,這些最原始的經濟元素都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一一登臺。同時,這些經濟學元素一經產生,便一直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它們內部醞釀著更高級的經濟元素。在這個歷史階段,各國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紛紛出臺相關的經濟政策和法規(guī),有些政策和法規(guī)為經濟運行的形成擴大提供了一個更完善的經濟環(huán)境。
隨著需求的不斷擴大,資本主義產生。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歐國家在大規(guī)模海外探險中對美洲大陸的發(fā)現(xiàn)和對通往東方新航線的開辟引起了商業(yè)擴張,市場擴大,加之商品關系和商業(yè)組織的發(fā)展,都直接引起市場制度的產生。較為高級的初級經濟元素也慢慢開始出現(xiàn)并長足發(fā)展,如銀行、信用工具、清算制度、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
英國的工業(yè)革命后,工業(yè)產品極大豐富,交換數(shù)量劇增,所以英國工業(yè)革命是“無極”時代結束的標志性事件。“無極”時期真正結束不僅是因為技術和經濟上的革命,也是因為復雜的政治、社會、文化的大變革。這次工業(yè)革命以后,經濟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陰陽對立”階段。“無極”時期的結束在西方經濟學史中還有一個標志,那就是經濟學的“第一次革命”,即亞當#8226;斯密于1776年發(fā)表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這本書對當時的經濟規(guī)律做出了總結,并適時地主張實行經濟自由主義,為“陰陽對立”時期開始拉開了序幕。
2.“陰陽對立”時期
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開始,市場由需求和供給掌控,“陰陽對立”時期就到來了。此時期的經濟學就是微觀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為誰生產都由需求和供給決定的。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這時都開始發(fā)展工業(yè),工業(yè)化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題歌”,工業(yè)化推進了市場制度的完善。
“陰陽對立”時期,在需求的強大動力之下,也要求供給的無限擴大,因此,各種體現(xiàn)供給的經濟中級元素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雖然這只是經濟形成的一個過渡時期,但它卻是不可或缺的。它鞏固了市場制度,豐富了經濟的內容,延伸了經濟的含義,并為太極兩儀也就是經濟運行真正的確立打下基礎。
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中級經濟元素主要包括:(1)資源稀缺。隨著人類需求的擴大,生產也隨之擴大,從而資源就成為稀缺之物。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社會資源都因為供給的限制,使對其的獲取都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2)資本積累。在工業(yè)革命之前,資本積累就已經開始,即資本主義原始資本的積累,在工業(yè)革命之前的資本積累并非是以生產為主的積累,因而資本積累被歸在中級經濟元素里。(3)企業(yè)公司的競爭、壟斷的出現(xiàn)。人類需求無限擴大,導致生產無限的擴大,造成眾多企業(yè)的產生,各公司不得不為搶占資源和市場而競爭,有些部門開始形成壟斷。(4)市場擴張。不僅指國內市場的擴張,還有國際間市場的相互滲透。體現(xiàn)在國內市場的擴大和新市場的開發(fā),以及國際間貿易的開放化、自由化。
在這一時期里,因為技術條件的制約,供給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再加之經濟水平,貿易條件和人們財富等等條件的限制,即使有超額需求也不會太大,因此,市場中的“陰陽”雙方是相對對立的,即有多少“陽”就會產生多少“陰”,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需求和供給基本趨同。由此可得,在此時期的自由經濟條件下,需求和供給主要受經濟技術的約束,需求和供給總是能夠從價格的調節(jié)中達到均衡,即市場能自動出清,這個結果是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
“陰陽對立”時期過渡到“太極兩儀”時期是以第二次技術革命時期到凱恩斯的《通論》 發(fā)表為起始和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增加了財富積累,從而增加了需求,也增加了供給。大大地加快了經濟發(fā)展的速度,促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經濟運行的形成。
在陰陽對立末期,西方經濟學理論界發(fā)生了第二次理論上的革命——“邊際革命”。19世紀70年代初,英國經濟學家威廉#8226;斯坦利#8226;杰文斯,瑞士經濟學家萊昂#8226;瓦爾拉斯和奧地利經濟學家卡爾#8226;門格爾幾乎同時在不同的國家,各自獨立地提出了主觀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方法而引發(fā)了經濟學理論革命。“邊際革命”促進了需求和供給的增長,為太極兩儀經濟態(tài)勢的形成打下了基礎。凱恩斯的《通論》中政府干預政策的出臺是太極兩儀形成的標志。
3.“太極兩儀”時期
“太極兩儀”時期的出現(xiàn)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經濟運行時期的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兩儀分立,太陽的重心之中有一部分陰,這部分陰是太陰的精華。太陰的重心之中有一部分陽,這部分陽是太陽的精華。這個現(xiàn)象應用在經濟中就是需求和供給相對立,但在需求中卻出現(xiàn)了決定供給的關鍵因素,在供給中卻出現(xiàn)了決定需求的關鍵因素。這部分陰陽精華對太陽和太陰都有著節(jié)制性的作用。
太陽中存在的陰的精華,在全球經濟條件下,這個陰的精華就是一個能統(tǒng)領或協(xié)調全球經濟的權威性世界經濟組織。在國別經濟條件下,就是政府。這個權威性世界經濟組織可以調節(jié)全球的經濟需求和供給,比如能確保全球勞動力、資本、生產資料、技術等經濟供給要素的自由流動,這個世界經濟組織的有效介入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經濟運行的形成,其實就是現(xiàn)在人們天天提到的、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拋開了國別利益的、純粹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即地球人類經濟的最高境界。 按照周易運行經濟學,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自成體系,那么這個國家的政府如果能使全國各地區(qū)達到勞動力、資本、生產資料、技術等經濟供給要素的自由流動,這就標志著這個國家的經濟運行體系形成了。從“無極”時期到“陰陽對立”時期,一直到有一個權威世界經濟組織在全球經濟運行的有效介入之前的所有經濟活動都是為真正的經濟運行的形成做基礎的。
太陰中陽的精華就是自由市場。需求是個很主觀性的概念,而這個主觀性概念離不開客觀世界因素對它的調節(jié)和限制,亞當#8226;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其實就是太陰中的那部分陽。最近幾年,經濟學界紛紛爭論自由經濟好還是政府干預經濟好,其實,從周易運行經濟學來講,兩個因素缺一不可,都是經濟運行中不可缺少的關鍵因素。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正式形成之后,高級的經濟元素也就相應產生。(1)政府行為。政府行為包括貨幣行為、財政行為和行政行為。政府的行為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在經濟運行正式形成之后,政府就通過自己的各種行為調控該國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平衡。(2)貨幣信用的出現(xiàn)。由政府政治強制力作用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以其表示符號紙幣出現(xiàn),并且開始以信用形式,逐漸趨于無紙化、電子化、虛擬化。(3)保險、福利。這些都是高層次需求下,供給的表現(xiàn)形式。保險和福利也是由于總需求和總供給達到了一定水平后,自然出現(xiàn)的。(4)信息。在經濟復雜化以后,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就像對資源的需求一樣,不同的是資源的需求面臨的問題就是稀缺,而信息的需求面臨的問題是不對稱。因此,對兩者的需求都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一個國家的“太極兩儀”時期,也就是經濟運行的形成期,政府是否有效介入已經成為了關鍵。自由市場經濟最終離不開政府干預的主要原因有:(1)總需求和總供給的規(guī)模已經足夠龐大,在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亞當#8226;斯密所謂“看不見的手”已經無力調控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2)各種經濟元素錯綜復雜,經濟信息的不暢通和不對稱,造成需求和供給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可能導致總需求和總供給失衡;(3)企業(yè)大量的合并收購造成的巨型壟斷公司在需求供給方面的吞吐量上超過了市場自動調節(jié)的能力,這也是影響總需求和總供給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世界歷時最長、損失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宣告自由主義市場體系徹底崩潰,這次危機就是在上述原因綜合的影響下產生的。 之后,美國經濟運行取而代之的是政府調控的經濟,雖然美國已經進入到國家級別的“太極兩儀”時期了,但因為政府對經濟的信息的了解和使用有些不當,因此,美國的經濟波動還沒有消失。世界經濟運行的“太極兩儀”時期現(xiàn)在還沒有真正形成。盡管已經有WTO、IMF、WB等國際性經濟組織為協(xié)調世界經濟而努力著,但這些組織并沒有收錄全球的每個國家,沒有能夠完全調解世界總供給和總需求,也沒有能夠實現(xiàn)全球勞動力、資本、技術、生產資料等要素的全球性自由流動,更沒有能力真正協(xié)調世界經濟各國別之間的經濟關系,所以真正的世界經濟運行態(tài)勢還沒有形成。
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史是一個很沒有規(guī)則的發(fā)展史,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無極”時期時間長,成就少,也很模糊,筆者認為,明末清初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是中國“無極無序”時期發(fā)展到“無極的陰陽模糊對立”時期的開始。 1978年改革政策的出臺,使中國經濟的需求和供給劇增,因此,中國經濟“無極”時期的結束以1978年為序幕,以1991年小平同志南巡報告的發(fā)布為標志。目前中國的經濟運行模式還沒有到達太極兩儀時期,應該是“陰陽對立”和“太極兩儀”時期的并行。
周易運行經濟學把人類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分成三個時期:無極時期;陰陽對立時期;太極兩儀時期。周易運行經濟學把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分成兩個階段:從蒙昧時代開始到明末清初的資本主義萌芽是中國“無極無序”時期的結束,也是“無極的陰陽模糊對立”時期的開始。1978年改革政策的出臺,使中國經濟的需求和供給劇增,因此,“無極”時期的結束以1978年為序幕,以1991年小平同志的南巡報告的發(fā)布為標志。目前中國的經濟運行模式還沒有真正到達太極兩儀時期,應該是“陰陽對立”和“太極兩儀”時期的并行。
參考文獻:
[1]汪忠長.周易六十四卦淺解[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3,10.
[2]賈耿.太極圖解[J].光明中醫(yī),2002,(6):11.
[3]蔣自強,張旭昆,等.經濟思想史:1-4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