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20日至23日,在莫斯科舉行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參加國兄弟黨高級代表會議,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央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參加了會議。中國共產黨、朝鮮勞動黨、蒙古人民革命黨的代表應邀列席了會議。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經濟工作小組組長、國務院副總理陳云率中國代表團參加了會議。當時我在中央辦公廳翻譯組工作,隨團擔任了翻譯。

中國不是經互會成員,但列席該會議
1949年1月,以蘇聯為首的6個社會主義國家即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在莫斯科召開會議,決定建立一個經濟合作組織。其宗旨是:通過聯合和協調各成員國的力量,促進各成員國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加速其經濟技術進步,提高工業不夠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各成員國的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福利。同年4月,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舉行第一次會議,經互會正式宣告成立。后來,阿爾巴尼亞(1949年2月)、民主德國(1950年)、蒙古(1962年)、古巴(1972年)、越南(1978年)先后加入了經互會。1964年,南斯拉夫與經互會簽署協定,參加了經互會的一些工作,擁有咨詢投票權。經互會實際上是冷戰時期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相對抗的一個產物,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冷戰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一個相對獨立和封閉的經濟體系。
關于中國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問題,早在1954年赫魯曉夫訪華時就曾試探性地向毛澤東提出過。據師哲回憶:在訪華途中,赫魯曉夫曾談到他想邀請中國參加經互會組織,說這是溝通歐亞經濟合作,互相協助、互相配合、互相發展和加速經濟繁榮的渠道之一。赫魯曉夫對師哲說:從歐亞各國的情況看,無論是經濟結構、體系、發展條件及速度,還是具體要求和生活條件,都有相當大的差距。在經濟領域互相配合、互相協作的設想是好的,但在實際上應如何具體體現,目前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考慮。不知道毛澤東有什么看法,有機會想同他交換一下意見。
師哲陪赫魯曉夫在外地訪問一回到北京,就把赫魯曉夫想讓中國加入經互會的想法向毛澤東作了匯報。毛澤東聽后馬上回答說:赫魯曉夫的這個想法不切實際。他們同我們之間的差距太大,困難很多,如果稀里糊涂掛上鉤,將來的麻煩會不堪設想。
過了兩天,赫魯曉夫會見毛澤東時,正式向毛澤東提出了他的想法。毛澤東不容置疑地回答說:沒有這個必要,這對中國發展建設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相反,可能麻煩很多,糾纏不清,還會妨礙建設的進展。
赫魯曉夫聽了毛澤東的回答后,立即改變了腔調,完全否定了自己原來的想法。他說:中國是個大國,具備獨立發展的一切條件,而且發展前途廣闊。不像東歐那些小國……常常受到人力和物力資源、銷售市場等多種條件的限制,無法獨立自主地大規模地發展若干部門的工業生產。他們只能通過經互會的協作……互通有無,同舟共濟。
就這樣,中國沒有參加經互會。但從1956年5月起,每當經互會會議和各種常設委員會會議召開時,中國都派代表列席會議,以便同經互會成員國保持聯系并交流情況。
陳云率團列席經互會會議
1958年5月20日,經濟互助委員會參加國兄弟黨高級代表會議在莫斯科召開。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央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參加了會議。中國共產黨、朝鮮勞動黨、蒙古人民革命黨的代表應邀列席了會議。
會前,赫魯曉夫給毛澤東寫信,邀請中共中央派團參加即將召開的經互會參加國兄弟黨高級代表會議。毛澤東接到蘇聯駐中國大使館臨時代辦安東諾夫轉來的赫魯曉夫的信后,于5月9日寫信給赫魯曉夫,說:“中共中央高興地接受你們的邀請,并且決定派出自己的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參加5月20日開始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參加國的兄弟黨高級代表會議。中共代表團的組成,一俟確定后,當另行通知。” 5月13日,毛澤東再次致信赫魯曉夫,通知中共代表團的組成:“為了參加5月20日在莫斯科舉行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參加國兄弟黨高級代表會議,我們決定派出由以下三位同志組成的代表團:團長:陳云同志(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團員:李富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計委主任)、葉季壯同志(中共中央委員、對外貿易部部長)。此外,隨同代表團前去的,還有助理人員及翻譯八人,謹此通知。”
經濟互助委員會參加國兄弟黨高級代表會議召開時,正值中共中央召開八大二次會議期間。眾所周知,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這次會議號召全國人民,認真貫徹這條總路線,爭取在15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品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會后不久,全國迅速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于5月8日、17日、20日、23日四次在大會上講話,主題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說敢做,并再次批評了“反冒進”。陳云參加了這次會議的前半段會議,并于5月16日在大會上就“二五”計劃有關問題作了發言,并就“反冒進”問題再次檢討。事前,毛澤東在5月15日晚間分別約陳云、周恩來進行了長時間談話。
陳云作完檢討后,于5月19日率中國代表團離開北京,前往莫斯科參加即將召開的經互會參加國兄弟黨高級代表會議。代表團成員有國務院副總理、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對外貿易部部長葉季壯等。我隨團擔任翻譯。這次中央為中國代表團擬定的方針是,出席會議,了解情況,闡明中國立場,堅持不參加經互會。

5月20日,經濟互助委員會參加國兄弟黨高級代表會議在莫斯科召開。這次會議討論了社會主義國家在貫徹社會主義國際分工以及合理安排生產專業化和協作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合作以及各國的長期經濟計劃問題。赫魯曉夫在會上發言,強調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實現經濟協作的必要性。隨后陳云也作了發言。他在發言中對蘇聯和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濟協作表示支持的同時,也強調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既要開展經濟協作,也要獨立自主地發展經濟,表達了1954年以來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一貫立場。會議對社會主義國家之間進一步發展經濟合作、實行生產協作和專業化,以及制定各國國民經濟長期計劃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這次經濟互助委員會參加國兄弟黨高級代表會議還討論研究了社會主義市場的統一定價問題。當時的國際形勢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集團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集團相互對立,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封鎖。整個世界形成了兩個平行的市場。社會主義國家要統一市場、統一定價。當時的中蘇關系仍十分友好,國內還是“一邊倒”的提法,一切向蘇聯老大哥看齊。但是陳云告誡隨團同志,不要他們說什么,我們就贊成什么,我們要有自己的原則。蘇聯提出了一套對自己極有利的統一社會主義市場的價格方案,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異口同聲支持。而陳云對此有不同看法。他在代表團成員草擬的意見稿上畫一個大大的鮮明的紅杠,認為這一觀點值得重新考慮。由于中國代表團據理力爭,堅決反對不平等的定價原則,這次會議在社會主義市場的統一定價問題上沒能達到蘇聯方面預想的結果。
陳云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經濟互助委員會參加國兄弟黨高級代表會議后回國時帶回了一大批會議文件,其中包括會議關于專業化和協作的決議,蘇聯和東歐各國領導人的發言、計委主任的發言,等等。我們中辦翻譯組和國家計委的翻譯同志加班加點,很快把這些文件譯成中文,送交中央財經小組和其他有關同志。陳云召集中央財經小組成員及有關人員在研究了這些文件后認為,根據毛澤東主席確定的方針,中國仍不宜參加經互會。同時,為了加強同社會主義各國之間經濟聯系,建議同蘇聯和東歐各國簽訂長期貿易合同,加強商品交流。中共中央采納了中央財經小組的上述意見。
列席華約締約國政治協商委員會會議
1958年5月24日,即經濟互助委員會參加國兄弟黨高級代表會議結束后的次日,接著在莫斯科召開了華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簡稱華約)締約國政治協商委員會會議。按照中共中央的安排,陳云、李富春作為中國觀察員列席了這次會議。
華沙條約組織是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1955年5月,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該條約由赫魯曉夫起草,條約規定:“如果在歐洲發生了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每一締約國應個別地或通過同其他締約國的協議,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給予援助。”華約總部設在莫斯科。其組織機構有:政治協商委員會、國防部長委員會、外交部長委員會、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等,其中政治協商委員會是其最高決策機構,由各締約國黨的第一書記、總理、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組成,負責協商和決定締約國的國防、政治、外交和經濟等重大問題。下設常設委員會(駐莫斯科)、聯合秘書處(執行機構,設在莫斯科)。
這次華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締約國政治協商委員會會議主要是討論國際局勢和各締約國在爭取世界和平安全斗爭中的共同任務。會議決定,華約締約國在1958年繼續裁減武裝部隊41.9萬人;會議贊同蘇聯在最近期間從羅馬尼亞撤出駐軍和在1958年把駐匈牙利的蘇聯軍隊減少一個師。會議發表宣言,建議同北約成員國締結互不侵犯公約,贊同蘇聯提出的召開東西方國家領導人會議的建議。
陳云在這次會議上發了言。他說,中國政府認為,在目前新的國際形勢下,華沙條約締約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召開會議,就進一步和緩歐洲和世界緊張局勢的重大措施進行討論,是完全適時的和必要的。中國政府完全支持這次會議上所提出的各項和平措施。陳云指出,在這一段時間里國際形勢發生了極其巨大的深刻變化,達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在國際形勢中,已經不是西風壓倒東風而是東風壓倒西風了。
陳云指出,1957年11月莫斯科會議的召開及發表的兩個宣言,使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蘇聯在許多重要的科學技術方面已經肯定地超過了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中國人民目前正在實現著工農業生產的“大躍進”。這一切都生動地證明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使現代修正主義者丑化社會主義制度和對社會主義陣營各國團結友好關系的一切誹謗,遭到徹底破產。社會主義力量的蓬勃發展和帝國主義力量的沒落和衰亡,這就是當前國際形勢的基本特點。最近一個時期的形勢發展,雄辯地說明國際上東風壓倒西風的局勢。貌似強大的美帝國主義不過是一只外強中干的“紙老虎”,一切“恐美病”都毫無根據。應該說現在世界上的和平力量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并且已經有可能制止帝國主義的戰爭冒險,而且如果它膽敢挑起戰爭,全世界人民就會把帝國主義從地球上消滅干凈。
陳云指出,為了華約締約國的安全和歐洲及世界的和平,華沙條約就必須進一步加強,以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一切戰爭陰謀難以得逞,這是完全合理的和必要的。現代修正主義者把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集團相提并論,說什么世界分為兩個敵對的軍事政治集團是目前國際緊張局勢的根本原因等,完全是顛倒黑白和為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開脫罪責。
陳云最后說,中國人民一向認為,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華沙條約締約國在維護歐洲和世界和平的斗爭中,將永遠得到6億中國人民的全力支持。
我不記得陳云在華約政治協商委員會會議上的這個發言是由哪些“秀才”起草的。我只記得這個發言是在國內起草好以后,經中央政治局常委批準,交給我們譯成了俄文,我們是帶著這個發言的俄文譯本到莫斯科的。在這次會議上,陳云一字未改地宣讀了這個發言。陳云的這個發言,總的精神是重申毛澤東關于“東風壓倒西風”、帝國主義是“紙老虎”、“帝國主義如發動戰爭,一定會被人民從地球上消滅干凈”等觀點,以及不指名地批判了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聯盟。這也反映了當時正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的氣氛。
(責任編輯劉榮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