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之藩(1925年——),字范生,河北霸州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休斯頓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波士頓大學研究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抗戰期間,陳之藩考入了與西南聯大遙遙相對的西北聯大工學院。抗戰勝利后,回到天津西堤的北洋大學電機系。1948年,陳之藩在北洋大學畢業后,由學校派到臺灣南部高雄的臺灣堿業公司工作,后進入梁實秋主持的國立編譯館工作。有一次胡適從美國回臺灣,鼓勵陳之藩赴美留學,知道陳之藩經濟拮據,胡適回美后就寄了一張支票。1955年,陳之藩去臺赴美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理學碩士。從當年2月9日的《月是故鄉明》到次年12月19日的《河邊的故事》,共寫成短簡20余篇,集為散文集《旅美小簡》,在《自由中國》上刊載。
1969年,陳之藩已成了美國的名教授,但為了心儀的劍橋大學,他放棄了公費訪學而選擇了自費留學,到劍橋大學控制系當起了“教授學生”。在剛到劍橋的一兩個月里,陳之藩一連寫了10篇《劍河倒影》,寄給臺灣的報紙發表,得到梁實秋、林語堂的“謬獎”與“申論”。至此,陳之藩先生作為名散文家的地位,在臺灣確立起來。《劍河倒影》成了中國散文史上的經典,陳之藩也以自己的哲學創見,成了劍橋大學的哲學博士。在《劍河倒影》中,他說:“劍橋之所以為劍橋,就在各人想各人的,各人干各人的,從無一人過問你的事。找你愛找的朋友,聊你愛聊的天。看看水,看看云,任何事不做無所謂。”
陳之藩的散文帶有透徹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體驗出發,融入豐富的人生閱歷,風格極為突出。作品主要有:《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旅美小簡》、《在春風里》、《劍河倒影》、《一星如月》、《時空之海》、《散步》等。
陳之藩喜歡寫信,和他通信頗勤的前輩有胡適和沈從文,后輩則有董橋,董橋提起這種書信因緣:“陳之藩是大學問家,滿腹經綸,平時惜墨如金,聊天寫信卻往往暢所欲言,教人如沐春風。”
陳之藩的書法寫得清雅,他也很喜歡念詩。他翻譯過許多英文詩,集成《蔚藍的天》。陳之藩的散文影響了二三代臺灣文學青年,當今的臺灣散文家有不少是讀陳之藩散文長大的。看來陳之藩就像著名散文家董橋一樣,又是一個墻外開花墻外香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