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春天
海蒂·所羅門和丈夫瑞克生活在克利夫蘭市的遠郊,他們領養了羅馬尼亞孤兒院的孤兒——丹尼爾·所羅門。每個下午這個時刻,海蒂·所羅門都會在廚房里忙碌,精心地為十歲的兒子制作三明治。然而丹尼爾對媽媽的濃濃愛意不予理睬,在一旁歇斯底里地反抗著:“我不吃”!她理解兒子對一切充滿敵意、怨恨的原因,因此對兒子的反應已經習以為常。三年來,他們努力支撐著這個沒有片刻安寧的家。
丹尼爾所在的孤兒院更像是一所陰森恐怖的監獄,滋生劣性的深淵。他不懂感恩,暴虐的性格日益變本加厲:他撕碎玩具,毆打小朋友。一次,在海蒂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丹尼爾抓起一把六英寸長的水果刀,逼近她的喉嚨。他還被開除學籍,診斷為精神失常。但是海蒂·所羅門從沒想過放棄,她說,她愛她的兒子。
可憐的丹尼爾自幼父母雙亡,在被收養以前,他沒有穿過鞋子,沒有讀過書,也沒有得到過任何擁抱。他對孤兒院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每天踮著腳,趴在孤兒院的窗口向外好奇地眺望,感覺既遙遠又陌生。在晚上揣測著映射來的霓虹燈光。
1996年10月的一天,一位叔叔帶丹尼爾離開孤兒院,到達飛機場,來到一對夫婦面前。他好像是在夢里,也不知身在何處,當叔叔欣喜地催促他向他們問好時,他卻難以啟齒,驚恐地站著。那一天,海蒂穿著一件藍色的風衣,看到他,她淚流滿面,把他緊緊擁在懷里,這是他終生難忘的情景。他的第二次生命就這樣開始了。
海蒂曾經是一名體操運動員,在馬里蘭進行了三年的培訓。那時候,她寄宿在不同的家庭里,常感覺到賓至如歸。回到俄亥俄州的家后,她感覺到了家庭對人生的影響,決定放棄自己生育,選擇領養,因為她想,這個世界上有更多孩子需要家。
閑暇時,她加入大哥哥大姐姐志愿團,幫助性格乖戾、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瑞克是其中的一名志愿者,也是自動理貨機的業務員,從未想過領養小孩,與海蒂戀愛后,海蒂改變了他的初衷。
1994年,這對新婚夫婦開始籌劃領養一名海外小孩。海蒂常常通宵達旦地查閱代理目錄冊,一天晚上,這個褐色皮膚,烏黑頭發,雙目炯炯有神,滿臉稚氣的小男孩映入她的眼簾,她有種莫名的感動,對丈夫說,“他期盼地望著我,他就是我們的兒子。”
那個時候,這個小男孩生活在羅馬尼亞柏克林市的一家條件艱苦的孤兒院里。管理員給他們很少的食物、衣服和洗澡水,還經常抽打他們。
暴怒的折磨
在開始的半年里,丹尼爾慢慢地適應新家的生活,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他喜歡打電話和游泳,滔滔不絕地說話。他也會無緣無故地勃然大怒,從來不習慣一個人睡。在當地公立小學一年級上學,成績并不是很糟糕。
8歲生日時,父母煞費心機地為丹尼爾準備人生的第一個生日宴會。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丹尼爾內心憤怒的火焰熊熊地燃燒,誤解為是海蒂和瑞克帶他到這個世界,然后無情地遺棄他。為彌補良心的不安,又把他領養回家。雖然他們無數次聲明,他不是他們的親生兒子,但他一直認為那是他們的謊言、欺騙,常用極端的暴力手段反抗。那個時候,憤恨把他蠶食了。
丹尼爾的憤怒能持續數個小時,他瘋狂地砸碎任何觸手可及的用品,并把墻壁鑿成洞,海蒂和瑞克不得不搬走除了床墊以外的所有家具。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性格就像火山爆發,愈演愈烈。當丹尼爾十歲的時候,父母送給他一只可愛的哈巴狗,但頃刻間,他將其勒死。在猶太教堂附近,他綁架勒索其他的小伙伴,并用鐵鏟威脅他們,后來警察的巡邏車才把他遣送回家。
海蒂為丹尼爾請來醫生,丹尼爾乘其不備,狠狠地咬住醫生的肚子,留下3英寸的傷口。在學校,他一年內三次用碎玻璃片卡住校長脖子,進行威脅。海蒂別無選擇,把他偷偷地送往精神病醫院。但是,他在這樣制度化的醫療機構,脾氣變得更加瘋狂。海蒂說,“以前他遇到不開心,會無意識地發火,而在醫院,他卻是明知故犯。”不久又不得不把他接回家。
海蒂是丹尼爾最喜歡攻擊的目標,他用頭撞擊媽媽,然后看著媽媽痛苦不堪的表情幸災樂禍。他還喜歡用高爾夫球桿射擊媽媽。當瑞克不在家時,海蒂不得不請求警察保護。丹尼爾像恨海蒂一樣,對自己也恨之入骨,他幾次嘗試跳樓、跳樹,試圖自殺。
這對夫婦已經被丹尼爾折磨得筋疲力盡。心理健康專家、朋友、親戚都勸說海蒂,丹尼爾已經無可救藥,應該放棄他。但是,海蒂從來沒有動搖過,她堅定地認為,她能把他培育成健康的人,是惡魔的孤兒院把他殘害的,他需要一個溫暖的家,她從沒有懷疑過他就是她的兒子。
當丹尼爾用水果刀逼近海蒂時,這位勇敢的媽媽已經訓練有素,能夠從容應對了,她假裝著冷酷,無情地打掉他手中的武器,逼著丹尼爾漸漸后退,危險過去了。但一剎那,海蒂心疼地看著眼前的丹尼爾——一個十歲的孩子,身體單薄、枯瘦如柴。她意識到,一個人在生長發育的年齡,需要更多的親情和母愛。
艱難的抉擇
丹尼爾服用過鎮定劑,偶爾也能暫時穩定他狂野、暴怒的情緒。但是沒有藥物能夠根治他的“依戀障礙”癥。
海蒂在網上看到精神病治療專家特里·利維和邁克爾·奧蘭斯在醫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他們認為患有“依戀障礙”的孩子總是潛意識地以為自己行為惡劣、招人厭惡、毫無價值、一無是處。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識引起狂怒和暴力。總之,引起的根源是缺少愛。這種病例屈指可數,通常發生在受虐待兒童身上,其中包括美國從監獄式的東歐孤兒院領養的數千名孩子。
近年來,由于西方政府的高壓政策和非贏利機構的幫助,羅馬尼亞孤兒院的生活條件有很大改善,但有一些孤兒院的生活條件,依然慘不忍睹。羅馬尼亞兒童救濟團是生活在本地的美國人發起的,旨在幫助這些食不果腹、幼無所養的孤兒,聯系到愿意領養孤兒的家庭,享受家的溫暖和關愛。丹尼爾所在的那所孤兒院只收容十歲左右的孩子,現在已建立了類似大學生宿舍的現代公寓。
對丹尼爾來說,這里的改變來得太晚了,他沒有避免遭受“依戀障礙”癥的厄運。對于這種疾病的治愈方法眾說不一,其中一些人呼吁,這種疾病需要采用保守療法。兩名主治醫生曾為患有“依戀障礙”癥的十歲的小女孩治療,他們用法蘭絨被單把她包裹起來,稱其為“輪回再生”法,結果小女孩窒息而亡,他們也因此被監獄判刑。
至1999年夏天,海蒂經過痛苦掙扎做出了艱難抉擇。她決定實行維吉利亞著名的神經心理學醫生推薦的一種比較溫和的方法,然而,這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苛刻要求:在兩個月內,海蒂要時刻保持與丹尼爾3英尺的距離,而且形影不離。而丹尼爾只有在接受衣服和食物的時候,才會有片刻安分。至關重要的是,與兒子在接觸時,必須不失時機的進行情真意切的眼神交流。這就再創了一種新的治療版本:“母子捆綁式”醫療方法。
丹尼爾在開始的幾個星期內,恨極了媽媽,但他被慢慢感化,尤其知道了海蒂和瑞克不是生身父母,在他冰冷的內心世界開始溶化。他的壞脾氣在一點點地消失,八個星期后,他不再無故暴跳如雷,并能控制自己。
但是,丹尼爾又暴露其它的劣根性。他變得消極被動,用最慢的速度吃飯,開始偷東西。然而,海蒂和瑞克釋然了許多,與以前水深火熱的生活相比,他們看到了希望。于是,在丹尼爾12歲時,這對夫婦又收養一名烏克蘭的孤兒,兩歲的亞力山大·約瑟夫。
這時的丹尼爾妒火中燒,開始玩火,并揚言自殺。每天晚上,海蒂和瑞克把這個十二歲的大男孩放在膝蓋上,手中拿著兒子愛吃的冰激凌,悉心關懷,諄諄叮嚀,在傾談和眼神交流后才放他離開。接著他們帶他參加宗教儀式,配合強化的專業治療,丹尼爾這次真的脫胎換骨了。他被父母的濃濃的愛深深感動了,開始對父母敞開心扉,結交朋友,明白了盜竊是可恥行為。他喜歡照顧亞力山大·約瑟夫,有一種作為哥哥的自豪感、責任感。
在海蒂的鼓舞下,丹尼爾開始熱心助人。他加入宗教青年團,建設人性靈魂的大廈,并成為一名有威望的領導人。他還經過培訓考驗,成為一名火警志愿者。時光荏苒,兩年后,他獲得了猶太教堂頒發的最優秀高中生獎章。在頒獎典禮上,丹尼爾用一顆感恩的心,向全場的人們娓娓訴說著早年悲慘的孤兒院生活,深切表達著對養父母為他付出的一切,他說出了父母曾擔心他們永遠都聽不到的三個字:“我愛你”。此時,他聲音哽咽、淚如泉涌。這是海蒂夫婦一生中最幸福、最難忘、最驕傲的時刻。
丹尼爾還沒有完全擺脫“依戀障礙”癥,還需要繼續接受治療。丹尼爾即將高中畢業了,他的理想選擇不是上大學,他想成為一名專業、出色的火警戰士。他已經學會了給予、奉獻,甚至不惜失去生命。他要將自己的所得回饋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