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適度的知識產權保護能極大地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促進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而過于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又會抑制發明創造的實施和推廣,阻礙競爭。本文論述了正確處理好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如何合理運用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 科技創新 知識產權保護 經濟發展
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知識產權作為一種“人們就其智力創造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陳昌柏,2003: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繁榮應運而生。知識產權包括專利、專有技術、商標以及版權,對知識產權的占有構成了國家、企業的競爭優勢。科技創新離不開知識產權的保護,知識產權保護一方面為生生不息的創造之火添加了利益的柴薪,一方面也由于依法賦予人們獨占權對創新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知識產權是保護創新的必要條件,但知識產權又限制了創新的擴散,如何辯證統一地看待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協調統一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經濟利益的杠桿中找到平衡的支點,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
一、知識產權保護對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
1.知識產權保護激勵科技創新
知識產權保護從法律上確定了人們基于創造性智力成果(知識產權)而產生的利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這在法律上保證了完成發明創造的單位或者個人能夠從中獲得經濟利益,這就大大激發了科技創新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據統計,一種新型生物藥品的研發費用,可能需要1億至6億美元,研制大約10年時間才能成功。一個企業花費如此巨額的費用,動用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來從事新產品開發,如果產品投入市場之后,沒有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任何人都可以“搭便車”“克隆”這種產品,賺取超額利潤,那么研制企業根本不可能收回高額的發明創造成本,甚至可能面臨破產的危險,這將極大挫傷科技人員發明創造的積極性。最后人們可能都不愿意投入成本去創新,而是等待他人投資科研活動獲得成果后而進行仿制。這最終會阻礙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的發展。反之,如果該產品能獲得專利制度的保護,取得獨占實施權、許可他人實施權以及制止他人的侵權行為等權力,那么該產品一旦上市,就能獲得發明創造的壟斷效益。
創新的努力主要由其產生的回報來驅動。知識產權保護的積極作用就在于它可以激勵技術創新、促進技術轉移、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含量。日本曾實行嚴格的專利制度,對引進技術哪怕進行細微的改進都給予專利保護。這曾為日本企業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并最終向自主研發過渡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也由此誕生了著名的索尼、松下、豐田等擁有大量知識產權、贏得豐厚利潤的跨國公司。像日本這樣資源貧乏的“彈丸之國”卻能成為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
2.知識產權保護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由于知識產權保護,限制了人們無償使用先進科學技術的自由。如需使用必須征得還在受保護期內的發明人的許可,而高額的專利使用費對許多企業來講是一項沉重的負擔。例如眾所周知的“中國DVD出口專利風波”,由于DVD的核心技術是由日立、松下、飛利浦、索尼等十家公司所擁有,由這些企業組成的專利聯盟向中國企業伸出了索要專利使用費之手,要求中國DVD企業每臺支付1美元~10美元不等的專利費,近年來我國上百家的DVD企業已被迫交付了30億元人民幣的專利使用費,而在國外專利失效之前,中國DVD企業還需支付約230億元的專利使用費。巨額專利使用費的打擊使大量企業面臨倒閉或已經倒閉,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教訓之深刻,令人深思。
所以一個國家要走在世界前沿,一個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最具競爭力,必須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否則就永遠在替國外的公司打工,成為世界的加工廠,賺取一點點可憐的加工費。而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除了加強自身的研發實力,加快基本發明的研究步伐,趕在別人前面取得知識產權,早日贏得市場,還可以在引進先進科學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盡快取得改進發明的自主知識產權,從而占領市場,獲得豐厚利潤。因此科技創新在知識產權保護的激勵下,其步伐需要明顯加快,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
二、知識產權保護對科技創新的抑制作用
1.過度強調知識產權保護可能會導致技術壟斷
知識產權是一把“雙刃劍”,對知識產權的過度保護又會妨礙技術創新。一項創新成果取得了知識產權,就會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這種法律上的濫用就為權利人獲得經濟上的壟斷提供了便利,權利所有人可以利用其創新成果獨占市場,排斥其競爭對手。現實社會中各種壟斷行為多為公眾譴責。許多國家專門制訂反壟斷法,限制獲得高額利潤的壟斷行為就是一例。我們知道壟斷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變相保護了落后,因為壟斷阻礙競爭,沒有了競爭,人們就不想再有新的東西發明出來,這一點就不符合市場競爭的原則。雖然依照專利法所授予的專利權與許多壟斷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企業通過技術、成本等競爭優勢獲得的市場壟斷沒有錯,但由于專利權所有人可以通過獨占實施專利,可以利用供給的惟一性而自由定價,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同時,為了維護自己的超額壟斷利潤、維持壟斷地位,專利權人可能會憑借其法定支配力使得其他人無法自由進入現有市場與之展開競爭,還可能會采取措施阻礙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這樣將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也會對科技創新產生消極影響。所以說知識產權過度保護形成了一種不正當壟斷,這種壟斷恰好是跟市場經濟格格不入的。我國的DVD災難就是發達國家利用技術領先優勢,將知識產權(主要表現為專利和商標)與技術標準相結合,從而筑起較高的專利費壁壘,這種壟斷行為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阻礙其民族產業的形成和發展。
2.知識產權保護可能會阻礙專利技術的后續發明
人類的精神財富是繼承發展的過程,如果我們的老祖宗沒有發明文字,那么我們目前還是結繩記事,不可能有今天的科技。人類的財富不斷積累,現在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原來創造的基礎之上的。雖然知識產權中的專利制度通過專有權的授予換取了技術的公開,人們通過閱讀專利文獻可以了解各種最新的科學技術,從中獲得創造的靈感,避免重復研究,但專利權作為一種壟斷權,在本質上卻具有反競爭的特性。專利權人為了占有支配性的市場份額,總是會想方設法地開發限制模仿的戰略。例如,美國的當代發明大王萊邁羅遜發明的“計算機控制自動裝配生產系統”專利為基本專利,為了限制他人模仿,萊邁羅遜在這一專利周圍同時取得了許多相關的防御專利,從而構筑了一張完美無缺的專利網。現在世界各國生產汽車、家電、計算機等需要使用這種自動生產系統的領域,不但難逃此專利網,而且必須支付巨額使用費。所以在專利權過于“密集”的領域內,他人由于懼怕受到專利侵權的指控而遭受經濟損失,使得在同一技術領域中進行開發研究就會有所顧忌,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妨礙了新技術的產生,成為阻礙競爭的手段。
三、辯證統一看待兩者關系,合理運用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創新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每一事物總有其內在的聯系。對于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應用辯證統一的方法來分析。科技創新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是一種辯證的統一。
由于過度的保護會對創新產生消極影響,所以為了保護創新的積極性和維持創新的動力,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注意在鼓勵創新和強化保護之間找到平衡,既要給予創新一定的保護,又要最大程度地避免這種臨時的壟斷所引發的不利。讓知識產權保護成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動力,而不是包袱。
要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使知識產權成為科技創新的助推器,在確定知識產權的合理邊界時,需要同時考慮到知識產權客體、權利效力和保護期限的界定。使得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之間能獲得理想的平衡。
首先,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應有一個合理的尺度。不能對所有的發明創造不加限制地給予專利,實際上也沒有哪個國家這樣做。我國專利法規定“對于違反國家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2006:25)對于“科學發現、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動物和植物品種以及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不授予專利”( 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2006:176),如果不適當地擴大了這一范圍,將會導致信息的傳播和使用受阻,抑制技術的不斷創新。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合理確定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還是保護本國民族工業的一個措施,發展中國家的在計算機、信息、生化、數字技術、遺傳工程、核技術等領域尚不發達,如果對這些領域的技術給予過度保護,將會使發達國家技術涌入,形成壟斷,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顯然是不利的。
其次,在知識產權的權利效力方面,合理界定知識產權人享有的權利也是至關重要的。知識產權中的專利權賦予專利權人獨占實施其專利技術的權利、禁止他人為了生產經營目的不經許可實施其專利技術的權利、處分其專利的權利以及在產品或包裝上注明專利標記的權利,這種一定程度的法定壟斷權利的界定為專利權人提供了獲得經濟效益和收回投資成本的可能,有利于創新的激勵。但如果亳無節制地賦予專利權以絕對的權利,那將會導致有人憑借其壟斷地位濫用其權利,又會遏制創新。所以對專利權人能夠行使的權利應該有所限制,比如權利用盡原則、先用權原則、強制許可原則、合理使用原則等,這些限制可以彌補知識產權制度中的某些缺陷,有利于公眾正常接近先進科學技術,促進對創新技術的有效使用。
再次,是對知識產權保護期限的合理界定。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資產,與動產、不動產等有形財產不同,它的所有權不會自然消滅。知識產權的排他權限制了他人使用的自由。如果允許知識產權無限期地存在,就會使技術信息無限制地受制于專利權人的控制,這將會形成技術的無限壟斷,從而阻礙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所以知識產權保護期限特別是專利權的保護期限對科技創新的影響至關重要。專利保護期過短,專利權人沒有足夠的時間收回投資,將會挫傷專利權人進行發明創造的積極性,產生不了足夠的激勵。而如果專利權期限過長,又會限制公眾自由接近創新技術,不利于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所以對專利權保護期限的界定應對知識產權所具有的創新激勵和壟斷效果予以平衡。
綜上所述,科技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知識產權保護是科技創新的保障,然而過度保護和保護不足都會阻礙科技創新,辯證統一的看待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完善知識產權制度,適度保護知識產權、限制知識產權濫用,將激發出洶涌澎湃的科技創新浪潮,推動文明社會步入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陳昌柏:知識產權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鞏曜平:應對知識產權保護壁壘[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4(12):35-37
[3]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新專利法詳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4]劉春田:知識產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平衡論——專利制度的運行機制,http://www.lvshi100.com/html/2007/04-29/8681.html
[6]張海林:論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知識產權保護的新特征[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