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0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6XYJ023)“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產權制度建設與西部旅游開發互動研究”湖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2006ZK3039)“大湘西生態旅游資源整合研究”
[摘要] 本文分析了民族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的條件、途徑、功能和意義,為民族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民族文化資源 市場化運作 轉化 經濟資源
一、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
1.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既是一個文化學問題、人類學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學問題。民族文化在門類劃分、地域分布、層面結構、項目內容等方面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特點以外,其表現形式具有民俗性,對社會規范起制約作用;在社會傳承中還具有穩定性、變異性和可遷移性。在維系各民族的心理素質上還具有凝聚性等特點。
2.民族文化資源
所謂“資源”即“資產的來源”。它是生產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源”是經濟學、資源學概念系列的核心內容。而民族文化資源是指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節日以及作為一個社會的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民族文化的復合整體。它包括以下三層含義:一是各民族的勞動創造物,是人類世世代代勞動的結晶;二是滿足人類的需要和人類的開發利用能力,否則民族文化只是“中性材料”,而不能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初始投入”;三是其利用的廣度和深度會隨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
民族文化資源主要分為兩大類,即有形民族文化資源和無形民族文化資源。有形民族文化資源是指那些看得見、摸得著、具有具體形態的民族文化資源,如民間工藝品、民居、寺廟、村落、古鎮等。而無形民族文化資源,是指那些被各民族群眾或某些個人視為其文化財富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活動、講述藝術、表演藝術、生產活動經驗、各種手工藝技能及其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實物、制成品及相關場所。作為經濟學范疇的概念,其特殊性則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地理分布上的相對集中性;二是經濟性;三是數量的稀缺性和質量的差異性。四是可復制性。
二、民族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的條件
民族文化并非一產生就是民族文化資源,只是當商品經濟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且民族文化本身的品位及其分布區域可進入性等基礎條件充分的情況下,民族文化才可能轉化為民族文化資源。
1.民族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的外部條件
(1)商品化社會的發展,為民族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提供了契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各民族群體長期勞動成果之一的民族文化,逐漸地認識到是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它的使用價值在商品化的現代社會里的資源價值得以逐漸凸現,其特質得以進一步被證明;是人們對自我勞動產品的尊重,這也為民族文化資源進入市場提供了先決條件。
(2)市場化機制的進一步完善,為民族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提供了舞臺。市場化的發展,商品的個性化、特色化成為站穩市場的重要特征。“文化性”三字成為各種經濟活動中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的詞匯。而才處于現代世界經濟體系的邊緣地域的發展中國家,將自己的資源和商品貼上“民族文化”的標簽來推向市場,以求生存和發展的機會,謀求更大的發展和生存空間,這可以說是民族文化資源化的自主行動;而世界一級二級市場對于這種民族文化資源的青睞也為民族文化資源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充分展示提供了良機。
(3)知識產權制度的國際化,為民族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民族文化資源被廣泛利用的今天,民族文化遺產產權也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各個國家都根據本地區的特殊性分別制定了相關的利用和保護法律、法規和制度。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946年成立以來,陸陸續續頒布過一些有關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國際憲章。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十七屆會議上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公約》,并設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和世界遺產基金;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有效地防止了民族文化資源的盲目性開發,掠奪式開發,減緩了民族文化資源衰退、遺失、消亡的速度,也為民族文化資源在利用過程中被竊取、假冒等提供了制度依據和保障。
2.民族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的內部條件
(1)民族文化的品位。民族文化品位的高低是民族文化資源化,是民族文化資源化的核心所在,它的三個特質即:歷史文化價值(突出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古、稀和文化寓意,另外,民族文化的現有規模和保存狀況及其歷史地位也相當重要)、藝術觀賞價值(突出表現在民族文化的景象特征、地位和意義,地方特色的濃郁程度,歷史感的深淺,藝術性的高低)和科學考察價值是其能否進入市場運作的關鍵性因素。也即是民族文化的各種研究功能能否作為科教工作者、科學探索者和市場運作者的現場研究和操作的切入點。
(2)民族文化分布地區的可進入性。民族文化分布地區的可進入性確定了民族文化資源化的時序。因為民族文化品位再高,如區域可進入性差,短時期實現民族文化資源化并融入市場運作是相當困難的。當然,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如交通條件的改善可以隨當地經濟的整體發展而得到不斷改善,進入性問題是可以迎刃。
(3)民族文化傳承人文化素質的提高,為民族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提供了動因。從民族文化的資源化轉化而言,民族文化主人的文化素質、思想素質、經濟素質和法律素質都得以提高。民族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界乎于物質和非物質之間的客觀存在,在開發和利用時,它的主人的思想觀念一定要得到解放,要充分認識到民族文化軒化為資源的經濟功能,要具有充分的自我保護意識。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三、民族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的途徑
民族文化資源化的市場化運作,除了內外動因之外,還要運作載體。縱觀中國市場運作體系,筆者認為民族文化資源進入市場運作的主要途徑無外乎有三條:一是以政府為主體的縱向轉化運作途徑、以民族文化傳承人為主體的橫向轉化運作模式、以投資商或開發商為主體交互轉化運作途徑。
1.政府主體縱向轉化運作途徑
政府作為民族文化資源化轉化的主體,其優勢就是具有宏觀決策權。決定資源的開發利用時序、開發利用的方式、開發利用模式和保護機制的建立以及轉化后的利益分配原則的制定。這種由政府來組織民族文化資源縱向轉化運作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所需的資本、技術及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轉化運作所有權與經營權在形式和實質上的高度統一,從而達到維護資源開發利用的嚴謹性性和消費市場的規范性。如作為民族文化資源豐度第一大省的云南省,其各種民族文化資源進入市場運作的實際過程中以政府為主體的縱向運作途徑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2.民族文化傳承人為主體的橫向轉化運作途徑
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承人,對本民族的文化特質有著天賦的理解和詮釋能力。所以由民族文化主人來決定資源市場運作的方向、目標,并享受資源化所帶來的成果,不僅能滿足文化主人對物質的、精神的需要,更有利于調動多方面的對民族文化積極性,促成資源的多方共享局面形成以及傳承人的自覺進行資源保護。這種橫向轉化運作途徑必須依賴資源技術及理論政策指導,這是資源傳承人本身的局限決定,如貴州凱里朗德苗文化的資源化利用和轉化就是如此,他們全寨參與,共同獲利。多年來,一直維持在初級開發的水平上,整體層面得不到提高和加強。
3.投資商或開發商和政府為共同主體的交互轉化運作途徑
投資商或開發商為主體的轉化模式,既完全的企業化運作模式。投資商或開發商擁有資金、技術和市場優勢,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完全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轉化模式。但這種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全市場行為很難兼顧到社會和環境效益效的。他們在經營運作的過程中,往往不惜采用高資源成本進行盲目或掠奪式開發,使廣大弱勢群體――民族文化資源主人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證。由此引發的矛盾和沖突,就會企業也就不得不被動應付,為不影響到民族文化資源化轉化的可持續性,使民族文化資源主人的利益訴求得到保證,需要政府為主體的監護體系的形成。如湖南鳳凰縣的民族文化資源化過程中,盡管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果,但也時常遇到當地民眾與企業之間發生沖突,阻礙民族文化資源化轉化的正常秩序,政府為第二主體的監護體系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由此可鑒,民族文化的資源市場化運作的開展和完成,是不能靠某一單方面能夠獨立完成的,只有形成多位一體的局面,才能實現民族文化資源的可持續性;上述三方面的有機結合,在政府的宏觀調控、管理、引導之下,引入企業參與機構,充分調動民族文化資源主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行政企分離,事企分離,經營權與所有權、管理權分離,建立完整而有效的監督保護體系,包括國際組織和國際公約的監督,行政部門的監督,國家法律法規的監督,規劃系統監督,經濟手段監督和保障,社會公眾監督,等等,才能將使民族文化的資源化過程引入一個健康的發展道路。
四、民族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的功能和意義
1.是民族文化資源資產化的前提條件
資源資產是同資源價值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是資源價值在財產關系上的一種表現,是人類資產和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是受人類直接影響或間接影響,它既表現為實物量,也表現為價值量及所有者的“財產權” 。民族文化在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上的表征為鏈條性,是一種非經營性的實質,只有當他通過某種途徑轉化為資源時,其使用價值才完全能得到體顯現,即表現為一各多態、多途、多屬性的資產,成為在現有的知識和現實的科技條件下,通過開發利用而帶來一定經濟價值的資源。此時,民族文化資源的稀缺性、產生效益和明確的所有者三個條件才同時具備。
2.是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域經濟的發展及競爭能力的強弱,關鍵是有沒有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或產業群。從影響區域產業競爭力的主導因素看,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要素推動型,二是需求拉動型,三是產業支撐型,四是企業支撐型。民族文化資源的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和濃郁的本土特色,在全球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恰好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優勢資源,構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之一,屬于典型的推動型因素。因此,在符合國家政策的同時,在這些因素就會在市場的運作下形成的民族旅游業,它無疑具有極強的競爭力,遵循了“人無我有”的產業發展原則,它會表現出極強的競爭力。
3.有效抑制民族文化資源的衰退
民族文化既有形的物質文化,但更多的體現為無形的精神文化方面,通過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人生禮儀、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歌舞、民間游樂、科技工藝、信仰、巫術、節日慶典等方式表現出來。當這些文化作為一種經濟資源通過合理規劃加以有效利用的時候,他們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此過程中的所有參與者:政府、開發商或投資商、民族文化資源主人,三者均能較好地得到利益享受,形成資源、主體、市場良性互動的和諧局面。這種和諧性就會使三方更多地考慮如何延長資源的生命周期以及資源本身特質所帶來的社會和環境效益,盡力規避資源開發利用和市場運作中的風險,從而最程度上的抑制了資源的衰退和進行性消亡,達到了有效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的目的。
4.是合理建立民族文化資源產權制度的基礎
產權制度是一項經濟制度,是一組行為性權利,不單純是指人對物的關系,而是建立在物的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是經濟主體從事經濟活動時的根本條件,也是對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支配,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前提。民族文化可以被交流、被融合,無所謂所有權等產權問題。民族文化轉化而成的民族文化資源,才具有明確的所有權問題,民族文化資源一旦轉化為一種經濟資源,在使用、配置過程中,所發生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須確定其明確的產權關系,才能確定其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讓渡權、收益分配權等,要完成主體關系的界定,表現為精神屬性的物化過程中,也只有這樣,民族文化資源才能真正按正確的途徑進入市場進行運作。
參考文獻:
[1]施正一:民族經濟學教程[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2]歐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蔡運龍:自然資源學原理[M].科學出版社,2000
[4]馬煒等:民族文化資本化[M].人民出版社,2004
[5]姜文來楊瑞珍:資源資產論[M].科學出版社,2003
[7]余方鎮:自然資源估價及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20(5)
[8]鄧仕禮:資源所有權制度改革與西部地區經濟發展[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