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趨勢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主要因素。雖然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有其必然性,但是,其嚴重性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收入差距過大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就是兩極分化。我們必須正視并認真對待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通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有效調節收入分配差距.
[關鍵詞] 居民收入 基尼系數 兩級分化
改革開放以來是我國居民收入增長最快時期,但同時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現不斷擴大趨勢并已出現兩極分化的勢頭,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的主要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有差距,本屬正常,但差距過于懸殊,就會對社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一、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嚴重性
首先從絕對水平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已經排在了世界前列。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基尼系數2002年超過警戒線為0.45,2004年達到0.47,而一般學者普遍認為是0.5以上。有關專家按照五等分測量方法測算,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五等分最高收入組、次高收入組、中間收入組、較低收入組和最低收入組居民的收入分別占居民收入的47%、22%、15%、10%和6%。據2006年的相關統計數字,20%的低收入者只占到總收入或消費額的4.66%,而20%的高收入者則占到了49.99%幾乎達到了二分之一。由此可見,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合理的限度。
其次,從發展角度看,我國居民收入只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就由世界最平均的國家之一,變成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國家,為國際罕見。我國城鄉居民基尼系數1984年為0.24,1990年為0.32,1996年為0.33,2002年為0.45,2004年為0.47,20年翻了一翻。
再次,從布局結構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存在于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等社會經濟的各個主要方面。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擴大。改革初期,由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曾有所縮小,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有擴大趨勢,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是農民純收入水平的3倍以上。城鄉收入差距1978年為2.6:1,1983年縮小到1.8:1,1990年又擴大到3.02:1,近三年一直保持在3.2:1左右,如果再把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因素考慮在內,城鄉差距就遠不是3倍,而可能是5倍,甚至是6倍以上。
二是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尤其是東西部地區收入差距明顯。2000年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擴大了5.39倍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則擴大了3.07倍。如2002年底,上海城鎮居民家庭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達到13250元而最底的貴州是5944元,前者是后者的2.33倍。
三是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擴大,主要表現為有些壟斷行業收入分配過分個人傾斜。1987年我國最高行業和最低行業的工資比是1.38:1,1991年行業平均收入最高與最低水平相差1.55倍到2002年這一差距擴大到2.99倍。
合理而適度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克服平均主義,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必然要求。但肯定合理的收入差距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收入差距過大,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甚至會出現兩極分化收入差距過大,不僅制約國內需求的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影響,而且還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二、正確看待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1.不能僅以基尼系數作為對居民收入差距的惟一依據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有多個指標,而基尼系數是最基本的指標。應當承認,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對評判一國的分配狀態有一定意義,否則就不稱其為國際公認。但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程度,不能僅以0.4下結論。這是因為:
首先,基尼系數本身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在計算基尼指數時由于采用數據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如按人均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要大于按戶均計算的基尼系數;由于轉行經濟的特點當前我國不同社會成員的實際收入難以得到全面準確的統計,由此算出的基尼系數,與實際狀況有不小的誤差,從而影響統計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其次,0.4只是一個警戒線,它只表明可能性,非現實性。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同一時期、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其含義是不一樣的,必須考慮到各個國家的不同情況特別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差異。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結構的國家目前我過的基尼系數是0.46,但從城鄉分別來看,城市的基尼系數是0.37,也就是說城鄉作為兩個部分各自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把城鄉綜合在一起就達到0.46,這說明城鄉差距是導致我國基尼系數擴大的主要因素。
第三,基尼系數擴大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同,居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國際警戒線只能作為各國判斷收入差距大小的參考系數,不能把他作為調節收入差距大小的參考系數,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不僅數據的準確性大有不同,而且不同數據對應的社會經濟現象和后果也有很大區別,所以各國的基尼系數說明的問題并不一樣。同樣的系數有的國家可能意味著社會穩定受到嚴重威脅,有的國家卻并未超出人們的容忍范圍。
2.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不等同于兩極分化
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與兩極分化有著根本不同,要把二者嚴格區別開來。馬克思所講的兩極分化是一種階級分化和階級對抗的社會現象,其特點是富的越來越富、窮的越來越窮,少數人越來越富、多數人越來越窮。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兩極分化是指貧富兩極的收入和財產差距越來越大的同時,兩大階層之間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和沖突,給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帶來嚴重嚴重的影響,而且兩極分化必然形成貧窮階層和富有階層兩個明顯對立的兩極。當前我國收入差距的擴大,是在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提高基礎上產生的差距,是在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產生的差距基本上是大富與小富、先富與后富之間的距離,它體現了鄧小平有關于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絕對貧困人口從2.55億減少到了2300萬。雖然兩極分化是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結果但不能認為我國當前收入差距擴大就一定是或一定回導致兩極分化,兩者屬于不同性質的問題。收入差距擴大是體制的問題,而兩極分化是制度的問題,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三、縮小收入差距,防止兩極分化
第一,加快經濟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縮小收入差距,最基本的是加快經濟發展,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物質財富。當前我國最大的問題依然是發展不足的問題,收入分配中的差距也是發展中的差距,而發展中的差距要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根據馬克思的生產決定分配的觀點,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要靠效率的提高。沒有效率的提高,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只能低水平的均等,是共同貧窮。只有生產力發展了綜合國力提高了,政府才能依靠強有力的經濟實力,通過轉移支付手段解決貧困問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第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有效調節收入分配的差距。首先,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應當更多地關注低收入者,盡最大可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讓他們得到社會的關愛,分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根據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主要是通過擴大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減負完善最低工資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其次,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基本途徑。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最重要的是必須堅持生產要素按貢獻與分配的原則。中等收入者大部分由資本、技術、管理、知識等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構成,確立生產要素按貢獻與分配的原則,不僅有利于這部分的收入增加,也有利于調動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生產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最后,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堅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同時要把調節收入過高,防止兩極分化作為全局性大事來抓應當強調,調節過高收入并不是不允許人們致富,更不是剝削合法高收入者。要在保護個人經濟權利和合法收入的前提下,通過改革和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強化個人所得稅的征收,進一步加大稅收對高收入者的調節力度,并進行合理有效的再分配。
應當看到,調節收入差距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當前工作重點應在兩頭:一頭是要切實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防止出現赤貧層;另一頭是要對高收入群體的高收入進行調節和規范。通過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等一系列政策,促進收入分配合理結構的形成。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數、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數,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分配格局,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吳振坤:加大再分配調節 抑制分配不公[J].理論探討,2007,(4)
[2]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理論熱點面對面[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