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政府對促進體育消費,擴大內需工作十分重視。影響消費者對體育商品消費的因素是多方面。假日經濟是假期活動中產生的社會效益的經濟。促進體育行業自身健康發展,研究體育消費,從而對制定體育消費政策,擴大消費額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假日經濟 體育消費 變動因素
目前,人們的勞動時間不斷縮短,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使生活方式有了改變,并帶來了“余暇生活”和“健康”兩大社會問題。受政府相關政策和媒體輿論的影響,人們的陳舊觀念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居民的非生活必需品消費已悄然興起。刺激居民消費,擴大內需是我國采取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以旅游、文化娛樂、商貿為支柱的假日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一、我國假日經濟發展呈現出的趨勢
居民消費取向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收入的快速增長發生重大變化,消費非物質商品成為假日消費的主要方向。旅游、文化娛樂、消費分別處在前兩位。
由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商品的供給機構發生重大調整,商品多樣化發展趨勢明顯,而帶動居民消費的多樣化、分散化。
我國近年采取了集中假日政策,使居民假日消費時間也趨于集中,而商品供給和配套設施則表現出相對不足的情況。旅游業帶動了各區域間的消費置換,每個區域建設和完善本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成為一項重要工作。這些趨勢反映了我國假日經濟發展成果,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發展假日體育產業可以從多方面促進假日經濟發展。
二、假日體育產業對假日經濟的貢獻
豐富了居民假日消費的商品種類,增添了新的消費產品,適應了消費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滿足了居民不同的精神消費需求,代替了部分商品的消費,進一步刺激了居民消費欲望,擴大消費支出總額有利于調整假日產業結構,使假日產業更趨多樣化;比例更趨合理化,豐富了商品供給,緩解了供求失衡的矛盾,通過發展節假日體育產業促進全民健身計劃貫徹落實,增長居民體育知識,培養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產力水平。有利于促進國際間體育交往,促進國際體育經濟發展,引導國內體育產業國際化。根據假日經濟發展趨勢和我國假日體育產業發展狀況,應重點發展以下幾個行業,加大投入力度,早日培育成假日體育的支柱行業:⑴體育健身娛樂和咨詢行業;⑵體育競賽表演行業;⑶體育旅游行業;⑷體育博彩行業;⑸體育新聞信息、體育會議與商貿、體育教育等行業。
三、影響體育商品供給變動因素
1.影響體育商品供給變動因素
(1)政府政策。職業競賽商品的政府控制力較強,數量受到嚴格控制,政府行為和導向是廠商選擇供給產品結構和數量的重要參考依據。(2)體育商品價格。體育商品價格上升,供給量就會增大,價格下降,供給量就會減少。但個別商品價格變動與供給量變動方向不盡一致。(3)投入品價格。生產體育商品的投入價格變動與供給量成反方向運動,這一規律是在邊際成本(MC)大于邊際收益(MR)的前提下成立。目前我國生產的體育產品中,大多數還處于MR>MC,企業仍會加大投入,從而導致投入品價格上升,但供求量同時上升。(4)相關商品價格。體育商品的相關產品包括替代品和聯合副產品。從替代商品定義分析,體育商品沒有完全的替代品,只有部分商品有不完全替代作用,如醫療衛生、文化娛樂,這些商品價格上升,體育商品供給量下降。體育商品及聯合副產品價格提高,它們的供給量增大。
2.影響體育商品需求變動的主要因素
(1)消費者收入。消費者收入的增加對體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高收入階層需求騙好于高檔商品,中低收入階層需求偏好于中低檔商品。(2)消費者偏好。消費者對體育運動偏好程度高,體育商品需求總量大,不同的消費偏好共同作用形成了體育商品需求結構,該結構對體育商品供給有重要的指導意義。(3)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對體育商品需求有很強的導向作用,能夠引導居民體育商品需求走向,政府重視體育工作,支持體育運動,居民對體育商品需求增大。(4)體育商品及相關商品價格。體育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會減少,當需求總量持續上升時,價格變動對體育商品需求影響不大。替代品價格上升,體育商品需求量增大。聯合副產品價格上升,體育商品價格下降。消費者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和健康知識、消費信用、消費者預期、消費者年齡結構、制度因素、風俗習慣等都是影響需求變動的因素。
四、結論
我國體育消費順應了假日經濟的發展趨勢,具備了成為假日經濟支柱產業的潛在能力,對假日經濟發展有重大貢獻。我國今后應重點發展體育娛樂和咨詢、體育競賽表演、體育旅游、體育博彩等行業。影響體育商品的供給和需求變動因素是多方面的,應認識這些因素的不同作用,有針對性的均衡供給與需求,提高體育消費總水平。從我國實際情況分析,影響體育消費的主要問題是體育商品供給,具體表現為體育商品供給總量不足,體育商品結構不合理,有市場的商品供給量少,而已經飽和的商品還有擴張的趨勢,區域供給失衡。
提出幾點意見:(1)政府應緊抓宏觀調控,以市場為調節供給的主要手段,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營造體育需求偏好。(2)以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獎勵機制來調控供求動態平衡。(3)以假日居民消費為導向,調整體育產業結構。提倡投資多元化,建立社會服務配套措施,解決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不均衡現象。(4)根據國情和全民健身計劃,挖掘體育中存在的消費潛力,以低收入為原則,進行體育健身咨詢、指導和體育技能培訓。
參考文獻:
[1]肖沛雄:論體育市場和大眾傳播.體育科學,2001(1)
[2]趙立楊鐵黎主編:中國體育產業導論.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3]龍超羅仲偉:體育產業與體與時代市場[J].經濟管理,2003(7)
[4]柳伯力:《有關體育市場的探討》.《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1)
[5]鮑明曉:體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