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天津工業具有優勢產業突出,產業集群態勢明顯,配套能力強,技術創新含量不斷提高等優勢,但也存在著產業集群規模不夠強大、各行業間效益不均衡,以及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因此,為提高天津工業經濟發展水平,應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關鍵詞] 產業結構 產業集群 優化
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如何適應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趨勢,抓住國際產業轉移與重新分工的機遇,結合天津工業的基礎和優勢,加快推進天津工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已成為急需研究的問題。
一、天津工業產業結構優勢
近年來,天津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天津工業已經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和拉動力量,全市固定資產投入的42.2%、生產總值和稅收的52.8%和53.3%、利用外資的64.2%、節能降耗的70%、出口的88.3%都來自工業。
1.優勢產業突出,產業集群態勢明顯
天津工業發展戰略布局自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隨著“三五八十”四大奮斗目標的啟動,開始向城市東部和環城四區轉移。主要工業建設項目和新的大型工業項目移往濱海新區,濱海新區逐步發展成為天津市最大的經濟增長點。至2007年9月濱海新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560.92億元,同比增長20.8%。
在構建起以支柱行業為骨架的弓形結構以來,天津工業不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努力培育優勢產業,逐步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新能源及環保六大優勢產業,集群態勢明顯。2006年,在全市37個工業行業大類中,27個行業增加值實現了不同程度增長,16個行業增加值增速超過兩位數,8個行業增長超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電子、汽車和冶金三大優勢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總量的35.7%,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61.4%,拉動全市工業增長11.6個百分點。
2.以加工工業為主,品種齊全,配套能力強
天津的加工工業比重達到57.3%,除擁有全部大類行業外,中類、小類行業也分別占全國的91%和85%,全市工業的一次配套率達到40%左右。在部分重點行業形成了以重點企業為中心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完善的配套體系,基本建立起“以整機帶配套,以配套促整機”的良性體系。如汽車行業,圍繞整車的發展,已經確立了汽車空調、電子零部件、離合器、手動變速器及其零部件、鑄造部件、剎車管、安全帶、座椅和內飾、燃料供給裝置、車體零部件、發動機軸承等供應商群,按照中國汽車工業統計年鑒所統計的131種汽車總成、零部件中,天津能生產74種,占56.4%。目前,天津一汽能生產57%的發動機主要部件、46%的底盤主要部件、76%的電子電器主要部件、60%的車身主要部件、52%的通用零部件,形成了以整車帶動零部件發展的產業鏈。
3.產業技術創新含量不斷提高,部分行業處在高端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履行上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僅“十五”期間,天津工業共實施工業投資項目1829個,比“九五”期間增長了2.4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35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了89%,工業實際利用外資達到66億美元,比“九五”時期凈增37.8億元,增長1.34倍;70%的優勢產業,其中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等高新技術項目投資占總投資的38.5%。三星手機擴能、PVC擴能、豐田花冠、皇冠和銳志中高檔轎車、鋼管二期及三期工程、天鋼東移改造、華立達搬遷改造、鋰離子電池擴能等一大批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標志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帶動了工業整體技術中心累計13家。同時,天津工業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在2005年國家發改委組織的300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綜合能力考評中,天津市國家級技術中心繼2004年后又居全國考評第一,全市工業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以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為骨干,以企業級技術中心為基礎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產品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全市新產品產值達到1971.66億元,同比增長29.6%,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9.1%。
二、天津工業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1.產業集群規模還不夠大,競爭優勢還不夠強
從整體上看,天津目前的大多數集群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集群規模不夠大,水平還不夠高,產業競爭力有待提高。如天津的第一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占全國的比重為5.3%,而上海為10.8%,江蘇為12.6%。同時,集群內企業之間沒有形成真正的專業化分工和相互協同關系,也沒有形成上、下游產業及支撐產業相互關聯的互補作用效用,缺乏既競爭又合作的創新動力,限制了集群的成長的聚焦規模的擴大。產業鏈還不夠完善,產業發展的內在機制還不夠健全部分產業由于關鍵環節缺失,加工深度不夠,還存在系統工藝斷層和需求結構之間嚴重錯位,大部分半成品輸往區外,而加工業所需的大部分材料又從區外輸入的現象,無法通過上、下游產業之間的互動和技術外溢機制來促進區內產業關聯群的形成與發展,限制了產業鏈的延長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2.各行業間效益不均衡
盡管2006年天津工業經濟效益保持了快速增長,但行業間效益差距很大,工業效益的增長主要靠少數幾個大行業拉動。在全市37個工業行業中,實現利潤最多的5大行業分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其實現利潤占到全部利潤總額的83.8%。其余32個行業實現利潤所占比重僅為16.2%,其中利潤最少的10個行業實現利潤僅占全部利潤總額的1.2%。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達25.3%,比上年擴大0.7個百分點,虧損企業數比上年增長7.3%,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21.3%。
3.輕、重工業增長速度存在差異
與發達國家同期水平相比,天津工業產業結構層次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輕工業增長低速徘徊,在天津工業中所占比重進一步下降。2006年全市輕工業完成增加值340.05億元,比2005年增長6.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0個百分點,低于重工業(增長21.5%)14.7個百分點,輕、重工業增速差距同比擴大8個百分點,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8.9%下降為15.3%。其中醫藥制造業增長6.4%,食品制造業增長8.6%,紡織業下降5.3%。從效益情況看,2006年輕工業實現利潤增長8.9%,比全市工業低22.3個百分點;產銷率97.85%,比全市工業低1.38個百分點。
4.企業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近年來,天津大中型企業RD經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低于全國水平,如下表所示。
天津與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占銷售額比重比較表
資料來源:根據天津統計年鑒統計
從表中可以看出,天津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占銷售額比重大致徘徊在0.6%和0.7%之間,科技投入明顯不足。這直接導致了天津工業產業技術集約化水平提高不快、產業鏈和價值鏈處在中低端、具有自主品牌的產品比重較小、競爭力不強等現象的發生。
三、促進天津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措施
1.抓住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加快工業產業布局戰略調整
目前,濱海新區已被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布局,新一輪開發建設已經全面啟動。天津工業一定要抓住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信息、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作,重點引進更多的跨國公司及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低污染的大項目,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汽車等支柱產業。努力把濱海新區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成為帶動天津市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發動機,提高本市工業的整體水平,并充分發揮新區對全市工業的提升和帶動作用。
(1)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戰略
鞏固電子信息產業的優勢,擴大現代醫藥產業規模,加速新能源、新材料及環保產業的產業化,積極發展航空航天等一批新興產業。同時,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振興裝備制造業和輕紡等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鏈向高端擴展,形成更多的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工程機械、風電、水電成套等六大成套設備和數控精密機床、電梯、液壓件等10類重點產品。紡織行業建成集研發、制造、營銷、物流為一體的服裝制造基地,吸引國際知名品牌,提升設計水平和產品附加值,從而提高輕工業的增長速度。
(2)實施大企業集團帶動戰略
加大對天津鋼管、汽車等大集團的投入,壯大規模;打破地區、行業和所有制界限,以產品為龍頭,加快醫藥、鋼鐵、輕工等行業的調整重組;支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央在津企業,摩托羅拉、三星、豐田、LG等外資企業和賽象科技等民營大集團的發展,建成一批銷售收入過百億、千億元的大集團。繼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之后,2007年中環電子集團銷售收入將超過千億元,汽車、鋼管、中海油天津公司、渤海化工等6個集團有望在2010年前成為超千億元集團。
(3)實施品牌帶動戰略
以優勢產業為重點,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近年來,天津工業涌現出“紅三角”、“雙燕”、“中華”等10個馳名商標,“紅三晶”聚氯乙烯、“天鍛”液壓機等10個中國名牌產品,以及60個天津市著名商標、45個天津名牌產品,構成了新的品牌集群。同時,以大企業集團為主體,加大優勢品牌資源整合,創建集團品牌。按照“一牌多品”的架構,中環電子信息集團將優勢企業名稱全部以“中環”冠名,機電集團將“百利”品牌下的產品擴展到全集團,醫藥集團將資源整合到兩個老字號品牌“隆順榕”和“達仁堂”。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新技術產業園區把區域品牌“泰達”、“海泰”品牌與企業和產品的結合,形成更多的拳頭產品。
2.處理好扶植大型企業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關系
從天津工業發展的情況看,大企業是工業發展的主導力量,特別是一些外資和國有大型企業對全市工業的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十一五”期間隨著A320空客、大乙烯、大煉油等大型工業項目相繼投入建設,大企業對全市工業的帶動作用將進一步顯現。在重視扶持大企業發展的同時,“十一五”期間還應進一步加大以私營經濟為主體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力度。相對于大企業,中小企業具有機制靈活,市場適應能力強的特點,能夠增強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提高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從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看,中小企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力量。“十一五”期間天津市應把發展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實相關的扶持優惠政策,使之成為天津市工業發展一支重要力量。
3.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當前天津市經濟正處于新的上升期,為增強工業運行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應積極適應宏觀調控措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國家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在構建和完善產業鏈的同時,同步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創新鏈,提高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做大做強六大優勢產業,開發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前瞻性技術,培育集成創新優勢,形成多點支撐。
同時加快新一輪嫁改調的進度,進一步提升全市工業的整體科技水平。要從本市比較優勢出發,瞄準國內外兩個市場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加大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工作力度,培育一批充滿活力的創新型企業,聚集一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創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打造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自主品牌,盡快實現由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向高端的轉移,努力實現“天津制造”向“天津創造”的跨越。
參考文獻:
[1]周振華:產業結構優化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孫滔: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與產業集群[J].環渤海經濟瞭望,2007(5):20-23
[3]洪再生王學斌:天津濱海新區產業集群空間布局與規劃研究[J].時代建筑,2006(5):12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