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實踐性教學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環節,突出實踐性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本文主要論述在“2+1”教學模式下,對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及實習基地問題,具體內容是對“2+1”模式下的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實行“雙證制”的必要性,以及對會計專業實習基地的解決途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頂崗實習 雙證制 實習基地
教育部最近制定出臺了《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這就要求高職教育重視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環節,突出實踐性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試行的“2+1”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2+1” 模式是指學生在校學習兩年, 第三年直接到企業中進行頂崗實習的培養模式。“頂崗學習”就是指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根據將來就業崗位的實際工作,在學校的實訓基地進行一段時期的崗位實踐鍛煉,從中學習和掌握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那么,在市場經濟下,怎樣落實會計專業“頂崗實習”問題,這些已經成為廣大會計教學工作者的難題。
一、科學規劃“2+1”模式下的課程設置,實行“雙證制”
由于“2+1”模式下學校理論教學只有兩年時間, 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必須對傳統的教學計劃作較大的調整。適當壓縮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時數, 合理安排會計專業課, 集中上好學生頂崗實習前所必需的專業技能課。
會計證是社會對從事會計崗位工作最基本的門檻。誰持會計證書,誰的從業選擇性就大, 就業機會就多。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獲得“雙證”(畢業證和會計證或助理會計師證),已成為高職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重要先訣條件。因此,會計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應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應用能力和專業素質培養為主線,以優化專業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為重點,加強專業教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將學歷教育與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緊密結合,實行雙證制度,將校內模擬實訓與校外社會實習相結合,把學生培養成專業理論夠用,實際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此目的,會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打破學科框架,整合課程體系,重構教學內容,建設“基礎+培訓”的新型課程體系。
圍繞會計專業指導思想,課程設置應以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為底線,以取得初級會計師資格證為要求,在專業主干課程中應包括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初級會計師資格證的所有課程,在課時上充分保證會計主干課程的教學需要,突出實踐性教學;調整教學大綱,將考證的課程作為課程的基本內容,為考證提供基礎。第一年,開設會計證書培訓課程,使學生第一年通過會計證;第二年開設初級會計資格考試課程,使學生通過助理會計師資格考試;為第三年頂崗實習作好上崗前的會計專業知識儲備。
二、校外實習基地的解決途徑
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是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證。但是,由于企業會計崗位的特殊性,容納人員有限、實習經費緊張;企業畢竟不是學校的附屬物,它沒有義務為學校提供會計崗位;更何況企業會計本身業務繁忙,會計職業又涉及商業秘密,無暇也不愿指導學生操作會計業務。這些問題的存在,一直以來,會計專業學生難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頂崗實習”。
1.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
首先,政府主管部門加大對高職教育的投入,統籌規劃,建立一批規模較大、功能較全、專業涵蓋面較寬的實習基地,各大院校共享共用、共同承擔日常的實習費用;其次,政府制訂傾斜的優惠政策,鼓勵、支持企業參與高職教育,凡是與高職院校合作開發實習基地的企業,稅收上給予減免、資金上給予扶持、社會輿論上給予表彰。只有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都積極行動起來,高職院校的實習基地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實踐教學環節才能真正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發揮其作用。
2.校企合作,成立“會計專業建設委員會”
高校可以依托主管部門,成立“會計專業建設委員會”,其成員主要有具有代表性的骨干企業的領導、財務部門負責人擔任,以此為平臺,學校可以適時了解與會計發展有關的政策動向,企業對會計人才的具體要求等信息,同時可以加強會計專業師生與社會的聯系,促成“合作制”校外實訓基地的建立。
以我院經驗,“會計專業建設委員會”年會,學校主要領導、全系教師參加,年會可發揮以下作用:展示和宣傳。學校領導向專家匯報學校改革和發展的主要成績,同時,邀請在校企合作上理念先進、實踐創新的企業負責人現身說法,再通過媒體報道,展示學校,宣傳企業;專家咨詢。從自身需求出發,結合學校實際,對學校的專業以及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等方面提出建議;提供信息。提供學校的招生和畢業生信息,請各企業就用人需求、畢業生表現及教育教學改革建議等方面反饋信息;鼓勵訂貨。企業通過對學校的了解及合作,促成“訂單培養”人才模式的形成。會后總結,根據所提建設性意見,提出教改措施。
3.校企合作,加大資金投入,共建實習基地
我院處于民營企業發達地區的浙江,可以考慮合作辦基地、合資建基地,學院充分利用本地區以及自身優勢,根據會計專業的特點,努力開發一批具有實踐價值的企業,通過與企業簽訂合同,明確職責,履行手續,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多個專業共享;另外,學校還可與會計事務所掛鉤,組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協作同盟。事實上,許多高校老師有可能在某一事務所掛職,會計事務所每年年審階段都有一段時間很忙,應鼓勵老師經常要到企業做審計,審計過程中有大量技術含量不太高的工作也可以由在校學生來完成,這樣,既減輕了會計事務所的工作量,也加強了聯系,同時可以使學生接觸到真正的企業實際資料,對企業實際經營情況產生初步的感性認識,為將來直接從事會計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將基地負責人聘為學院會計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并將其財務部門負責人聘為基地會計指導教師。這樣,使學生有計劃、分期分批地去基地實習。
4.創辦經濟實體,成立“財務公司”
就目前國內高職院校情況看,創辦實體性公司、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究機構或創辦類似于經濟實體的服務性、經營性的組織也是一條不錯的選擇。有條件的院校可直接建立校辦企業、會計事務所或會計公司,形成自己穩定的實習基地,學校應利用教師中現成的資源,教師中有許多注冊會計師、會計師,讓部分教師和學生參加日常的經營管理,從事會計、審計和其他管理工作,因為大多數會計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創辦和運作公司能使一批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加速成長,同時使會計專業學生實訓常規化。我院會計系正在籌建“財務公司”,學校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5.發動學生自謀實習基地,訂單式培養人才
學校可以要求學生在大二時,在本地掛靠一家企業或公司,利用空閑時間或寒暑假進行實踐鍛煉,如果有可能,學校領導出面與企業溝通,促成學生實習單位進一步發展成學院的實習基地。
訂單式培養,是企業本身有在學生中間選擇員工的意愿。當學生在企業實習一段時間后,若企業愿意接收學生,學生也愿意到企業就職,雙方正式簽定就業協議。實施訂單式培養的辦法可以采用專項培訓方式, 如學校開設會計證書班,實行“雙選、雙定”,雙選: 企業選學生, 學生選企業; 雙定: 定向培養, 定向就業。
6.發動教師,利用社會關系為學生建立解決實習基地
在政策上,動員全校教工,如果能夠找到實習單位的,可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同時,學校和單位之間達成一定的協議,學校可以為單位解決管理和培訓方面的難題,以實現雙贏。
實踐證明:會計專業學生的頂崗實踐本身就是會計教學的必經階段,是理論教學無法完成的教學任務的延續與補充,而會計理論教學是對會計頂崗實踐教學的升華和完善,二者有機結合才構成高職教育科學的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Z]. 2006- 3- 30
[2]溫家寶: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在全國職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2005- 1l- 14
[3]李煥鋒:高職高專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高教探索.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