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而當前我國面臨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這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因為我國經濟領域誠信的嚴重缺失已經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本文從我國經濟領域誠信缺失的現狀入手, 探究其中深層原因和誤區, 希望能夠有所啟示。
[關鍵詞] 誠信 信用
一、中國目前誠信缺失的現狀
當前,中國經濟領域存在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
主要表現為:從辦理企業注冊登記開始,搞虛假注冊,使“三無企業”混跡社會;企業成立后,在招工用工上騙取押金、拖欠工人工資;在商品交易中,作虛假廣告、提供虛假信息、制假售假、缺斤少兩、商標侵權;合同隨意違約、毀約、惡意欺詐;非法融資、惡意透支、虛開商業匯票;故意抽逃資金,拖欠賬款,欠貸欠息逃廢銀行債務;惡意偷稅、漏稅、欠稅;到在退出市場時,出具虛假財務報表作假賬,報假破產等等;這些不講誠信的行為在各種經濟活動中屢見不鮮。更讓人痛心和值得深思的是:不講信用、弄虛作假、坑蒙拐騙一些市場主體中不僅有小商小販、私營企業、還有一些赫赫有名的國有企業、上市公司、證券公司、中介機構。
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經濟領域中三角債問題開始出現,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企業間相互拖欠貨款的現象日趨嚴重,三角債已不新鮮,據稱已發展成為多角債甚至連環債,債務拖欠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目前我國有80%以上的企業深受“三角債”困擾,相互拖欠貨款已高達上萬億元。債務拖欠的連鎖反映,幾乎牽扯到所有企業,整個經濟領域信用嚴重貶值。社會經濟生活中已然形成了“賴賬文化”,“黃世仁害怕楊白勞,討債的怕得罪借債的”之類怪事甚至成為街談巷議的談資。面對這些嚴重的拖欠問題,企業無法進行正常生產。政府牽頭組織的清理三角債運動,各企業龐大的清欠隊伍,也難以遏止這一趨勢的蔓延。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信用缺失所暴露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據估算,在我國每年由于信用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5855億元中,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信用損失:企業每年賴賬1800億,假冒偽劣造成的損失2000億,由“三角債”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按照我國一年GDP新增的產值約7000億計算,6000億信用損失差不多相當于我國每年新增的產值。
嚴重的信用缺失對金融業的影響也十分明顯。銀行作為結算中介,對企業相互間的信用監督逐漸失效,因信用缺失而衍生的現金交易、款到發貨等交易方式必將導致商品流通速度減慢,大大提高了市場交易的成本,降低交易效率,直接影響市場體系的健康成長,成為制約市場機制發展基礎性配置資源作用的障礙,甚至可能成為風險孕育和爆發的罪魁禍首;
商業銀行因信用缺失、防止不良資產不斷發生,被迫承受存貸差的巨大壓力而大大提高信貸門檻,不僅導致社會資金供給總量萎縮,嚴重制約社會再生產的規模,為企業間的長期交易設置了障礙,還導致規范有序的商業信用在我國發展緩慢,商業票據從簽發、承兌、背書、轉讓、貼現和轉貼現等各個環節都遭遇很多困難。作為貨幣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票據市場發育不全,一方面使促進社會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功能必然難以發揮出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央銀行運用再貼現政策實施有效的宏觀金融調控的具體操作;國有銀行體系中居高不下的不良資產,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缺乏信用的企業進入金融市場,通過間接融資渠道從商業銀行獲取貸款,由于存在事先“逆向選擇”和事后“道德風險”,銀行體系的資產成為不良資產的概率加大;
另外,通過直接融資途徑從證券市場籌措資金,尤其是那些通過“走關系、搞包裝、做業績”的企業,發行股票的主要目的在于“圈錢”,并不是真正通過改制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提高企業價值,最終必然會將銀行體系潛在的風險轉移到證券市場,整個經濟體系中的金融風險并沒有被真正化解掉。
本應是透明清晰的證券市場也因為信用缺失的問題,接二連三的爆出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公告的丑聞。由于信息市場上一些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為了蠅頭小利,不惜損害“公眾委托人”的聲譽,公然違背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要求和相應的法律規范,出示虛假審計報告,誤導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造成普通投資者財產的損失。在引起軒然大波的“鄭百文”事件爆出不久后,接著又爆出震驚中外的“銀廣廈”丑聞。據財政部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在會計信息質量抽查中,被抽查的157家企業中有155家虛報利潤。
而且企業之間交往過程中存在的互不信任甚至欺詐行為,造成經濟往來成本過大、財富流失嚴重、價值分配混亂,各經營主體利益得不到保障,形成一種全輸的局面。
那么,為什么在誠信道德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會出現如此嚴重的信用缺失現象呢?這里面又隱藏了什么內在原因呢?
二、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當代中國社會的誠信缺失有著經濟、政治和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原因,簡單說來,主要來自以下方面的原因。
1.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的不良影響
文化大革命不僅造成了傳統文化的斷層,“大躍進”運動的虛假浮夸蔚然成風,文化大革命中“懷疑一切,打倒一切”,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扭曲的政治目的壓倒一切,失去了“真”這個對人性、人際、社會價值判斷的最基本原則,更無從談論誠信。實事求是、說真話、人際信任都有著巨大的政治風險。這些因素對社會誠信的破壞力是長遠的。
2.轉型期經濟領域中的制度規范缺失
現代商品經濟社會中,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交替過程中,許多規范和制度都沒有完善,如產權制度的缺陷,交易制度的不規范等,權利與義務的界定不明確、不科學,更無法建立正確的契約意識和契約關系,經濟主體更注重短期的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立足于長遠利益和維持良好經濟秩序的誠信原則常被拋于腦后,而由于監督的不力,法制不健全,種種違信行為得不到應用的懲罰而泛濫。
3.政府監督不力和職能低效
政府誠信也是影響社會誠信水平的重要因素。政府職能的低效和對社會誠信監督的不力,對社會誠信有著重要影響。政府誠信的主要內容是指政府管理機關對法定權力和職責的正確履行程度,政府管理部門在自身能力的限度內實際的踐約狀態,包括政府管理部門的科學民主程度、政府管理部門行政的依法程度、政府管理部門作為公共權力代表的公正程度、政府官員的公信力等。政府誠信對社會整體誠信水平自上而下地起著模范作用。
4.社會信用系統及相關法制制度極不完善
不管是個人誠信系統、企業誠信系統還是政府誠信系統,我國現階段的誠信記錄、征信組織及相關制度都極不完善。與西方相對完善的社會信用系統相比,我國在這些方面大都為空白,這對個人、企業與政府的信用激勵、約束和懲罰,都極為不利。而沒有制度與法律的約束,單靠社會道德的力量維系社會誠信系統是極不現實的。
三、誤區和問題
1.社會普遍缺乏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規范
在中國,雖然誠實守信始終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備受推崇的美德。但是,由于中國近代市場經濟發育不充分,信用經濟發育較晚,市場信用交易不發達,建國后又長期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真正的社會信用關系十分淡薄,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個人,都普遍缺乏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觀念的培養。加上國家信用管理體系不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失信懲罰機制不健全,導致社會上信用缺失行為盛行,使得很多企業對于信用關系其生死攸關的重要性體會不深、認識不足。不講信用的企業照樣可以生存和發展,坑蒙詐騙者也有一定的市場。所以,在社會上沒有樹立起以講信用為榮,不講信用為恥的信用道德評價和約束機制,信用的失衡就成為社會普遍的現象。
2.企業內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作為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細胞”,我國企業內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因授信不當導致合約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業對履約計劃缺乏管理而違約的現象頻繁發生,因對合作客戶的信用狀況缺乏了解也使許多企業受騙上當,導致經濟糾紛大量出現。企業內部的信用管理是財務管理的一個專門組成部分,包括對應收賬款和商品銷售的管理;對與企業發生業務關系的所有主要客戶信用狀況的調查、征信和管理,是企業財務會計部門連接各業務部門的橋梁,也是企業篩選客戶、“去偽存真”,并與誠信客戶保持長期聯系的紐帶。這一重要管理環節的普遍缺乏,必然導致社會失信行為的大量發生。
3.我國信用中介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很低 ,信用中介機構的發展狀況令人憂慮
信用中介機構是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某種程度上說,離開了信用中介機構,信用體系就無從談起。從國外現有的經驗看,一個國家信用體系的建成,信用中介機構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我國目前,信用體系建設尚在起步階段,信用中介機構的發展也處在“初級階段”。
參考文獻:
[1]唐達達: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大力加強誠信建設
[2]何其穎:誠信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3]思路決定出路第1財經 大型人物訪談:中國經營者.學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