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和問卷調查的方法,通過對江西省5所高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觀念、動機、消費的水平、類型和制約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因素進行調查,并據此提出建議,掌握當代大學生體育消費特征,引導大學生合理的體育消費。
[關鍵詞] 大學生 體育消費 特征 調查
體育消費通常指人們通過參加體育活動或觀賞體育競賽,以滿足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等需要的過程。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體育消費也不斷深入到高校學生之中。因此,研究和了解高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狀況,對于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消費行為,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江西省南昌大學、江西師范、上饒師范學院、井岡山大學、萍鄉高等專科學校5所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問卷調查法,每所學校發放問卷200份,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936份,回收率93.6%,其中有效問卷905份,有效回收率為90.5%。
二、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體育消費的觀念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體育消費觀念持肯定態度的占大部分,認為“在進行體育鍛煉方面投入金錢是值得的”占統計的82.3%;認為不太值得的占12.6%;不值得的占5.1%。這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育消費的觀念已被大學生普遍認可。
2.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的保障條件
大學生自身的經濟狀況、商品情況、消費意識都是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保障條件,只有具備這些條件,他們的消費行為才有可能發生。
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大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月均可支配的費用較高,其中月均可支配費用在400元以下的只占6.7%;而84.2%的大學生月均可支配費用在400元~800元;并有9.1%的大學生在800元以上。
對大學生而言,參加體育活動是體育消費的主要載體。從調查結果看,73.6%的大學生對體育活動感興趣,其中有28.8%的大學生對體育活動很感興趣;只有9.4%和1.1%的學生對體育活動沒興趣和討厭體育活動。
但是,多數大學生認為體育消費商品的價格比較高、形式比較單一,比例分別為85.7%和73.6%,認為器材設施比較簡陋和適宜活動的場地少的分別占62.1%和65.5.%,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體育消費。
3.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動機
動機是促使人參加活動的內部動因,是一切活動的起點。體育消費動機則是指激起一個人在體育方面進行消費的一種內在的動因,也是直接促使一個人去進行體育消費的直接動力。
江西省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主要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但排在前3位的依次為健身健心、消遣娛樂和提高運動技能,所占比例分別為82.4%、78.5%和77.8%,也有一部分的大學生(28.5%)體育消費的動機是為了追求時尚,可見明星效應在大學生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現狀
(1)大學生體育消費的水平和承受能力
體育消費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體育實物消費資料和體育勞務或服務消費資料的數量,可用價值(貨幣)單位來表示。體育消費金額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反映體育消費水平。因此,通過對大學生體育消費金額的調查,可以從貨幣單位上反映出大學生目前的體育消費水平。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的總體消費水平還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73.2%的大學生月均體育消費在40元以下,其中有25.4%的在20元以下;只有個別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3.3%)每月體育消費在80元以上。并且他們每次消費的承受能力10元以下的占68.5%,10元~15元的占23.1%,而15元以上的只占8.4%。這些說明大學生的體育消費能力與自身的經濟能力相一致的。
(2)大學生體育消費的類型
根據體育消費的外在表現形式,可分為實物性體育消費、參與性體育消費、觀賞性體育消費、博弈性體育消費。
現階段大學生的體育消費以實物性消費占絕對優勢,占調查人數的72.7%;參與性體育消費次之,約占15.5%;而觀賞性占7.2%。但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有更多的人愿意參與觀賞性體育消費(35.6%)和參與性體育消費(31.3%),而實物性體育消費下降至30.1%,這反映出大學生體育消費行為與自身主觀消費愿望之間還存在較大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經濟條件。
5.制約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的主要因素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經濟狀況”、“體育消費品價格過高”與“缺少適宜的消費商品”是影響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三大因素,比例分別為84.1%、52.3%、42.5%,而余暇時間(37.6%)、學習壓力(20.7%)、參加體育活動的習慣(18.3%)也是制約大學生體育消費行為的因素。
三、建議
1.開發適應大學生消費能力的體育消費品市場,特別是中低檔的體育消費場所,提供多樣的體育產品和服務。
2.改善體育消費需求結構,滿足大學生不同的消費需求,保證體育消費的持續發展。
3.加大各高校體育改革力度,讓大學生把鍛煉身體與娛樂、求知緊密結合起來,使體育消費活動取得最佳效果。
4.減小體育消費的盲目性,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體育消費習慣,使他們合理利用有限的體育消費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