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經過分析和研究新疆經濟發展戰略及人力資源問題,對新疆經濟發展戰略轉型的軌跡、新疆人力資源狀況對我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對我區人力資源開發的展望提出了一些觀點。
[關鍵詞] 人力資源 資源流失 可持續發展
一、新疆經濟發展戰略轉型的軌跡
新疆地處亞歐腹部,是繼北美經濟圈、歐盟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圈后的全球第四大經濟圈一 中西南亞經濟圈的重心區。新疆幅員遼闊,遠離周邊國內、國際大都市,融資源富集性與沿邊性、多民族性和移民聚居性、內陸干旱氣候與綠洲經濟為一體,屬于典型的內生性經濟區域。
在新疆自然和社會條件下,探尋半個世紀發展戰略轉型的軌跡,新疆經濟經歷了三次飛躍,正面臨第四次飛躍:
第一次飛躍: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并將新疆發展成為十大生產基地(畜產品基地、棉花基地、甜菜基地、瓜果基地、石油基地、煤炭基地、化工基地、棉紡織基地和毛紡織基地、制糖基地),確立了以建設生產基地為導向的發展思路,實現了農牧大區向資源基地建設的戰略轉向,稱為第一次飛躍。
第二次飛躍: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了“面向兩個市場,抓住三大機遇,發揮兩大優勢,實現四個突破”的發展方針。明確提出把建設生產基地與優勢資源轉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即由生產基地建設到資源轉換思路的飛躍,稱為第二次飛躍。
第三次飛躍: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優勢資源轉化的基礎上,圍繞新疆優勢資源,突出重點、突出資源優勢和優勢產業,提出以“一黑一白”戰略,實現由資源轉化向產業聚焦發展的轉變,稱為第三次飛躍。
第四次飛躍:“十五”期末,在新的形勢下,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了進一步實施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重點發展油、煤、礦、特及適度發展高新技術等五大支柱產業,面臨由資源型產業向新型工業化的轉型,稱為第四次飛躍。
二、對我區人力資源的現狀分析
1998年新疆總人口1747.35萬人,少數民族占61.4%。目前新疆人口結構呈現年輕化趨勢,勞動力人口呈增長勢頭。從目前新疆經濟規模而言,其勞動力人數是豐裕的。
1.人力資本的積累狀況
(1)新疆教育投資力度。國家、企業和個人投資于教育是形成人力資本的主要資金來源,教育投資的力度及效益成為人力資本形成最重要的途徑。
表1 2003年全國與新疆教育投資來源分布表
表1中反映,2003年新疆人均教育投資比全國多62元,高出30.5個百分點,新疆的教育投資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人均比國家高83.8元,占人均數育總數的88%,比國家高14.4個百分點,而非國家投資來源的均小于國家的平均水平。近幾年的情況大致如此。因此,從人均教育經費的投入來看,新疆比全國平均水平要高的多。
(2)新疆教育投資效益。新疆從1990年至2003年13年中平均各類學校在校生占全區人口的比例平均保持在20%左右。
表2 全國與新疆在校學生數和大、中、小學學生構成
從表2可看出,1998年,雖然新疆人均教育投資高出全國30.5個百分點,但各類在校生數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僅高出3.69個百分點。而從費用較高的大、中小學看,2003年新疆每萬人口中無論從絕對量還是比例上都比全國低。從1990年至今,新疆在大、中學上的教育從數量上逐漸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這是在人均投資比全國高出許多的情況下發生的。
(3)新疆教育的質量問題。如果僅從數量上來看,新疆受教育者人數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要高,因此新疆各類人才的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新疆的教育質量。首先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的原因,新疆基本沒有全國名牌大學,極少有歷史悠久、治學嚴謹的中、小學及師范院校。加之改革開放后,大批教育系統的優秀人才流向東部,原先積累的大量優秀教師流失,使中學、大學的教學質量明顯下降。同時,由于新疆高考中,新疆優秀中學生流向內地,使得當地生源質量明顯低于內地,這從高考分數線的巨大差異就可看出。
2.新疆人力資源的機械流動
新疆的漢民族主要來自全國各省,解放初期及60年代中期的各種社會經濟及政治因素使新疆積累了一批素質較高的人力資本,對新疆的文化、教育及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漢民族有較強的歸鄉情結,改革開放后,勞動力流動政策寬松、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在人力資源向高收益地區流動的經濟規律作用下以及民族地區存在的某些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下,造成新疆人力資源的嚴重流失。據統計從1980年至今,新疆流失的專業技術人員、熟練技術勞動者人數達10多萬人。
3.從事研究與發展的科技人力資源匱乏
1997年末,新疆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為34.53萬人,每萬人口中專業技術人員達201人,遠高于全國的166人,列全國第五位。然而在專業技術人員中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僅占10.37%,居全國第28位,僅高于海南和西藏,這反映出前面所述的泡沫現象。而在從事科技活動人員中從事研究與發展(所謂RD)活動人員又僅占其16.8%,只相當全國水平的二分之一。研究與發展(RD)活動是科技活動中的核心部分,是接線員為增加知識的總量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的工作。這種強烈反差除前面所述存在數量上的泡沫之外,還反映了以下的原因:由于經濟發展滯后,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低,市場對從事系統創造性工作及相應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面,尤其在工業領域中沒有形成較大的需求,使工程人員比例逐年下降。
三、對我區人力資源開發的幾點建議
一個地區的人力資源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人力資產的整體價值;二是勞動力人數規模。對新疆人力資本的增值主要體現在勞動者知識、經驗和創造力的提升,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及高素質人力的增量。人力資本范圍的升值和擴張需要較長時期,只能通過良好的教育、市場需求的刺激及政府的關注才能得以完成。
1.加大教育部門的行政改革力度,增加教育投資
新疆人均教育投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由于投資效益不好,且歷史上教育不發達,欠賬很多,教育資產積累很小。基礎設施差,教學條件落后,師資力量薄弱。由于教育部門從業人員非教學人員比例過大,同時師生比又小,使得教育經費大部分是人頭費,對軟、硬件的投資不足。
2.加強少數民族的基礎教育,提升新疆整體人力資本價值
少數民族占新疆總人口的61%,因此少數民族人力資源狀況決定了新疆人力資源的整體狀況。由于地域及歷史的原因,新疆少數民族教育至今仍處于落后狀態。南疆地區城鎮化水平低,居民居住分散,教育資金利用率低,不能保證教育質量。應集中教育資金在一些中等城鎮成立寄宿中學。在中學階段適當進行集中教育,有利于教育資金的利用效率,有利于高素質教師資源的利用,有利于排除宗教對教育的干擾,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這類學校的建立與運行必須要有一定的資金支持。
3.加速高等教育改革進程,提高人力資質量
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近期應擴大新疆幾個重點院校的規模,政府在資源配置的調度方面決心要大,動作要快。對高校基礎設施的建設、土地的征用、辦學的自由度等方面應給予積極的支持。
總之,在中長期應利用中央開發西北戰略的有利條件,培育更多的創業機會和開發領域。在符合國家政策及環保要求下,經濟資源應向所有投資者開放,政府應推出一系列資本密集型及相關高新技術的投資項目在國內外招商引資,有大量的資金流入,就有可能形成人力資本市場,大量的人才流入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蘇樹軍等:積極實施產業協調發展戰略加快新疆區域經濟發展.新疆財經,2005,(04)
[2]周 燕: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 推動新疆經濟發展.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2006,(02)
[3]徐志新:促進新疆經濟發展劣勢轉化的基本思路.兵團建設,2006,(06)
[4]阿不都艾尼·阿吾提:基于地域特色新疆經濟發展潛力研究.商場現代化,2007,(20)
[5]孫建光:人口分布對新疆經濟發展的時空效應研究.新疆財經,2006,(03)
[6]高志剛:新疆經濟發展的戰略[J].開放導報,2004,(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