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鮮活農產品流通是關乎人們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的“民生”大事。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效率低、損耗高、食品安全不能保證。本文從生產、流通、零售環節對比分析中日美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所依存的條件,并針對性提出創新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 鮮活農產品 流通模式 比較 借鑒
鮮活農產品流通是關乎人們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的“民生”大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鮮活農產品的鮮活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我國現行的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卻很難滿足消費者對鮮活度和安全性的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改革我國現有的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目前,理論界對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的爭論很多,總體看主要是兩類觀點,一類是借鑒日本的模式,主張在批發市場中實行鮮活農產品競價拍賣交易;一類是借鑒美國的模式,認為歐美國家的協約訂單交易模式應大力發展。流通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一國采取何種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必然受制于農業生產經營條件(生產環節)、現代物流技術的發展(流通環節)、消費模式(消費環節),一國只能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農產品流通體制。為此,比較日美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所依存的社會經濟條件與我國的差異,借鑒其成功經驗,對于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中日美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概況
1.日本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批發主導模式。見圖1(為簡單起見,不考慮農產品的進出口問題,其中粗線表示目前主要的流通方式)。日本鮮活農產品(蔬菜、果品、水產品)主要通過批發市場交易。20世紀90年代經由日本批發市場流通的蔬果占總流通量的80%左右,在批發市場從事蔬菜果品交易的客戶中,通過農協或其他任意組合組織的上貨量各占上貨總量的59%和66.5%。絕大部分鮮活農產品由批發商通過組織拍賣銷售給中間批發商或其他買賣參加者。近年來,隨著大型連鎖超市大量進入鮮活農產品零售業,以及生產者團體如農協的合并而出現的規模大型化,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由率呈萎縮趨勢,產銷直掛的連鎖經營不斷上升。
2.美國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直銷主導模式。見圖2。美國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特點是,主產地集中在少數地區,產區農產品的生產高度專業化、規模化。果蔬類產地與大型超市、連鎖經銷網絡間的直銷比例約占80%左右,經由批發市場流通銷售的僅占20%左右。大型超市、連鎖經銷的零售商左右鮮活農產品交易,大部分農產品由產地經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出售給零售商。
3.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傳統模式。見圖3。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主要是由分散農戶通過產地和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實現流通的,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是主渠道,對手交易是主要交易方式。
二、日美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比較
從流通實踐看,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在效率上要遠低于日美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流通模式所依存的條件,可以看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所在。
1.生產環節比較。(1)農業生產經營條件比較。日本土地規模小,農業生產經營分散。以批發市場為主的流通模式能有效地解決小規模農業生產和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的矛盾,從而形成農產品經由批發市場的流通比率高的特征。美國農產品流通模式的選擇則與其大農場經營和連鎖超市的迅猛發展密不可分。美國農場經營規模大,農產品生產區域化程度高,農產品產地市場比較集中。這使得單個農場或協會不需要經過中間環節就可以直接為零售企業提供大批量多品種的農產品。生產者或生產者團體在產地將產品進行分級、包裝處理后,直接送往大型超市、零售連鎖店或配送中心,許多大型連鎖超市自建配送中心,直接到產地組織采購。所以,批發市場仍將是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2)組織化程度比較。日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很高,極大提高了農產品的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日本鮮活農產品主要通過產地中介組織—農協協同向批發市場出貨,農協對農民委托銷售的農產品采取代理制。作為組織農產品進入流通的關鍵性組織,它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極大地增強了農民的市場談判能力,保護了農民的利益。農協不僅為其成員解決產品銷售、運輸等問題,還將批發市場內的購銷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戶,引導生產。美國的行業協會也發揮相同的作用。蔬果協會是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一種行業組織,成員包括蔬果生產者、加工商、批發商、零售商、進出口商,有關流通方面的政策和建議都由協會與政府溝通。協會的主要任務也是組織蔬果流通,交流信息,銜接產需等。與日美相比,我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很低,多數農民是以個人身份進入批發市場,缺乏市場談判力量,只能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
(3)農產品標準化程度比較。日美農產品標準化程度很高。主要涉及五方面的內容:一是質量;二是大小;三是重量;四是包裝;五是品名和產地。根據鮮活農產品不同類型,相應設立不同的分級標準,在鮮活農產品銷售包裝上,作到按級包裝,包裝精良,包裝標簽說明完整。高標準化從三個方面保證鮮活農產品也能有效地適應市場化運作的要求,一是價格統一;二是附加值提高;三是品牌和產地有利于溯源制度的建立,迎合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方面的需求。日本已普遍采用鮮活農產品采后從預冷、整理、儲藏、冷凍、運輸等規范配套的流通方式,產后的商品化處理幾乎達到100%。而我國農產品的標準化、商品化程度很低,多數農產品是以初始形態進入批、零市場,缺乏精細加工,附加值低。農產品非標準化,無法進行公正公開公平的拍賣交易,溯源性制度無從建立,無法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2.批發環節比較。(1)批發市場主體比較。日本只存在銷地批發市場,并且只準經營批發,不進行零售,同時對參與市場的批發業者有嚴格的條件限制,不允許非交易者直接進行交易,而且,批發市場主體數量不多但規模都很大,且有明確的業務范圍和領域。這樣即保證了批發市場內的交易秩序,同時又保證了交易的規范化和公平競爭的實現。我國沒有建立批發市場準入制度,批發市場流通主體混雜,規模小,數量多,導致市場秩序混亂。
(2)硬件設施比較。日美鮮活農產品的保鮮技術先進,冷藏設備可以保證-30℃的儲藏條件。日本已普遍采用鮮活農產品采后從預冷、整理、儲藏、冷凍、運輸等規范配套的流通方式,產后的商品化處理幾乎達到100%。而我國現在還停留在冰塊保鮮的初級階段。保險設施跟不上,鮮活農產品只能采取現貨交易,收獲后很少采用預處理措施,而且決大多數市場無庫存能力。
(3)信息化程度比較。日本批發市場的信息流通設施完備,實現了全國乃至世界主要批發市場的聯網。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美國通過使用條形碼技術建立追蹤系統,對產品供應鏈的物流流出狀況和上游流入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進行回溯,流通效率相當高。我國批發市場信息化程度還很低,信息網絡建設滯后,信息傳播渠道不暢,網絡利用效率低。
(4)交易方式比較。拍賣交易方式使批發市場所具有的農產品集散、價格形成、服務、結算和信息功能充分發揮,交易性質比較公開、公平、公正,交易秩序規范,但要求貨物標準化、等級化、規范化,而且流通渠道惟一。拍賣交易代替對手交易雖然擴大了交易規模,提高了交易效率,但并沒有改變流通的途徑和環節,還抬高了農產品售價。而以合約、訂單為主的協約交易方式實行產銷直接見面,流通渠道短、環節少,流通速度快,成本低,流通效率高。交易雙方在遵守合約、恪守信用的基礎上自主交易,合約和訂單保證了農產品的量、質、價的穩定。我國農產品交易仍然是對手交易為主,流通環節多,交易量小,交易費用高,通過業主和客戶反復討價還價進行交易,導致批發市場價格不穩定,波動幅度大,市場價格具有明顯的區域性,批發市場形成的價格不是基礎價格。
3.零售環節比較。現階段我國的零售終端主要有農貿市場和連鎖超市。收入水平和消費習慣使得在農貿市場購買鮮活農產品仍然是我國家庭的首選,但農貿市場的經營很不規范,質量安全問題尤為突出。超市的優勢在于質量安全和品牌信譽,劣勢則是價格高,新鮮度差(周應恒等,2003)。發達國家的家庭習慣于在超市小批量、集中性采購,現代化的超市保證了鮮活農產品的鮮活度和安全性。日本超市的生鮮周轉期僅1.5天。
三、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
通過以上比較,日美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雖有不同,但是流通效率高,損耗低卻是共同之處。這依托于兩國的有效的農民組織、標準化的農產品、規范化的批發市場、現代化的物流技術和發達的連鎖超市。而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在這些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改革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的落后狀況,當務之急是為農產品流通的現代化準備條件:
1.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引導農民組建農業合作社或農業協會,通過組織改變單個農戶在市場談判中的弱勢地位,降低單個農戶進入市場的交易費用。其作用包括負責收購或代理農戶產品;為農戶提供信息、科技、培訓、融資等方面的服務;組織農戶產業化經營,實現產、加、銷一體化。
2.培育和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有意識地培育規模化經營的批發商,重點壯大一批具有承受市場變化壓力的大型批發商,有效地組織產銷銜接,促進農產品流通順暢。
3.提高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制定全國統一的相關農產品質量標準,包括:理化指標、感官指標、安全食用指標、鮮度指標等,提高流通效率,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4.加快物流和信息流建設。在包裝、運輸和裝卸等環節,推行和國際接軌的關于物流設施、物流工具的標準,不斷改進物流技術,提高物流標準化程度,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損耗。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建立鮮活農產品的信息追蹤系統,推廣鮮活農產品的網上交易模式。
5.加快制訂和完善相關法規。盡快制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法》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標準》等相關法規,對我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市場規則、市場準入制度、軟硬件設施管理以及違規處罰等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將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
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農產品批發市場仍舊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隨著我國農業產業規模的擴大和組織化程度的提高,隨著農產品的不斷等級化、標準化、規范化,以及現代物流技術的發展,批發市場的流通效率將大大提高,而合約制、訂單制、配送制等新的流通形式將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發展的主流方向。
參考文獻:
[1]廖 華 邵培基:農產品拍賣交易比較分析與適應性研究[J].價值工程,2006(4)
[2]寇平君 盧鳳君:農產品拍賣交易方式在我國推行的適應性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