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司法》適用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組織機構治理優劣關系到股東的利益,跟關系到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有必要完善公司的組織機構相關制度。
我國《公司法》確立的公司組織機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看似雙層制,實則不同。董事會和監事會是并軌機構,都對股東(大)會負責,監事會僅有監督權而無經營權;同時又規定了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
2005年10月27日,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并于2006年1月1日實施。以下簡稱新《公司法》對公司內部組織機構治理,有許多方面有重大突破,主要集中在:公司內部組織機構治理中貫徹了公司的社會責任和相關利益者的保護;股東的權利擴大了,尤其是中小股東的權利;擴大了監事會權力;強化了公司職工的管理和保護。
下面就新《公司法》的組織治理進行剖析:
一、股東與股東(大)會
1.股東(大)會是公司治理機構的基礎。沒有健全的股東(大)會制度,就沒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它是股東依法行使表決權、監督權、知情權等一系列權利的重要平臺。
(1)股東(大)會的性質和職權:新《公司法》第三十七、九十九條有限公司的股東會和股份公司的股東大會是由全體股東組成的公司權力機構,依法行使11項職權。剖析:①沒有規定董事會中心主義體制,而是分權治理結構。②就有限責任公司而言,刪去了對“對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做出決議”的規定,增加了“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對前款可否理解為股東轉讓出資條件放寬。③對股東(大)會和董事會規定了各11項職權, 職權分明,然現實中許多重要決策:如公司資產重組、出售、捐贈、擔保、知識產權轉讓等由誰行使?怎樣行使?
(2)股東會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新《公司法》第四十四條股東會會議做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和減少注冊資本,以及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剖析:是指出席會議的股東還是全體股東,不予明確,難以操作。筆者認為應是前者。
2.新《公司法》使股東的權利擴大了,實是一大進步!
(1)表決權:①一般表決方式——資本多數決。新《公司法》第四十四條:股東會會議由全體股東按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剖析:是實際出資比例還是認繳比例,筆者認為是前者。②累積投票制。第一百零六條: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監事可根據章程的規定或股東大會的決議實行累積投票制。累積投票制:是指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監事時,每一股份擁有與應選的董事、監事人數相同的表決權, 股東擁有的表決權和集中使用。剖析:本立法緩沖了大股東利用表決權優勢產生對公司的控制,增強了中小股東在公司治理中的話語權,有利于完善公司的組織機構治理。③特殊表決權。第一百二十二條:上市公司在一年內購買、出售重大資產或者擔保金額超過公司資產總額的百分之三十的,應由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并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
(2)查閱、復制權:第三十四條:股東有權查閱、復制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事會會議決議和財務會計報告。剖析:如果股東此要求合法、合理且不損害公司利益,但職能部門不配合怎么辦?真的請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閱?有操作上的難度。
(3)建議和質詢權:股東(大)會要求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列席會議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列席會議并接受股東的質詢。剖析:該條款是提高股東權利的體現,但現實缺少可操作性:①質詢答復沒有時間規定;②沒有規定沒有出席(不出席怎么辦)或接受質詢的后果,愿相關法規早日出臺實施。
(4)訴訟權: 新《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 股東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剖析: 新《公司法》將他人列入是非常有創舉,能引領全球公司治理制度的改革,實為一大貢獻。
二、董事與董事會
1.董事會的職權:修改前的《公司法》規定了董事會十項職權, 新《公司法》增加了第十一項“公司章程規定的職權” 剖析:此條款順應了董事會中心主義的歷史潮流。
2.董事會的組成:新《公司法》第一百零九條:股份公司設董事會,其成員5人~19人,成員中可以有職工代表;職工代表由職工代表大會或其他形式產生。第十三條: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規定,有董事長、執行董事或經理擔任,并依法登記。剖析:(1)董事長的選舉:有限責任公司由章程規定產生;股份公司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2)職工董事,有一定選擇性,操作也有一定難度,如果是新設公司,職工董事如何產生。(3)董事人數:即有強制性又有選擇性。是奇數還是偶數,法律無明文規定,從立法上看應是奇數,便于集中。
3.董事: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資格:新《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1~5種情形不得擔任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其中:第一種,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第五種,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的。剖析:(1)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出現第一條款情形時,公司依法解除其職務。然在社會實踐中公司不執行怎么辦?同時他們的決定是否有效。(2)對第五條款,現實中有不少人是舉債創業的,難道他們不能擔任?僅考慮債權人的利益?
三、監事與監事會
新《公司法》大大強化了監事會的權力,使監督更可行、更有效。新《公司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監事行使七項職權,和修訂前相比有以下幾點重大突破:
1.修改第二項,增加了“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章程或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的內容。
2.修改第四條,增加了“在董事會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召集和主持股東會職責時,召集和主持股東會議;以及在公司無序時對公司進行管理的內容。”
3.增加了依法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起訴的內容。明確規定監事會的權力,使監事會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依法監督、查處。
4.在列席董事會后增加了對董事會議決議事項提出質詢或建議,使監事由原來的事后監督和事中無權監督變成事中有監督 。
5.增加了調查權:當公司經營情況異常時,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聘請會計事務所等協助工作。
四、職工
職工是公司的主體,關系到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國際上公司非常強調對職工的保護與參與。新《公司法》在這方面亦有重大突破。
1.組建工會、職工代表大會,聽取職工意見和建議。第十八條有明確規定此內容。
2.參與管理:新《公司法》第四十五、五十二、六十八、一百十八條均規定職工代表參與公司的董事會或監事會。這樣使職工直接參與管理,同時也使決策層能傾聽職工的呼聲和建議。剖析:二大突破(1)職工代表應當在監事會中占三分之一比例。(2)董事會中有職工代表,這使管理和監督成為現實和可能,有法可依。